如果说孩子的自私是天性,那么教育孩子不自私就是父母的真本事


孩子是社会人,从小对孩子进行公德意识培养,我们的社会秩序才会井然。

网络上看到一个视频,小女孩和爸爸玩医生看病的游戏,女孩扮演医生,爸爸扮演病人,看病要排队,女孩让爸爸排到了她的那些玩具的后面,她的玩具有娃娃,小毛绒玩具,小汽车等,画面停留在爸爸身上,爸爸胳膊缠着绷带,绷带是妈妈用丝巾绑的,这个爸爸表情认真,规矩地排队等候就医,小女孩忙着给每个“病人”聚精会神地看病。

如果说孩子的自私是天性,那么教育孩子不自私就是父母的真本事

相信孩子通过这个游戏明白了就医要排队,在需要排队的地方她都会排队,比如火车站,公交站,飞机场,大型运动会入场等。长大了,她一定是一个守公德的好公民。这样的人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高了,文明程度越高,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就会越幸福。

人具有社会属性,与人交往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尊重爱护每一个我们遇见的人是起码的素养。因为“福来者福往,爱出者爱返”。

股神巴菲特这样告诫自己的子女,“你能脱颖而出,不是因为你的智商可以达到200,而是因为你的行为举止,你能带来什么,你的精力,你的承诺,你做事的质量,你的为人处世之道。”

如果说孩子的自私是天性,那么教育孩子不自私就是父母的真本事

目前在公共场所,经常出现学生闯红灯,排队加塞,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违背了公共道德。违背公共道德势必不受大家欢迎,轻的受到身边人的谴责,重的会触犯法律。

更可悲的是,很多年轻人对于违反道德的事情不仅没有负罪感,而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只要我愿意,没有什么不可以。”只顾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完全没有了边界和底线,这种思想对于社会危害性极大。

想必大家还记得美国章莹颖案嫌犯在庭审中说过,“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就是我自己。”过分强调自我的最终结果就是走进死胡同。

这些现象折射到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忽视了对孩子社会性品德的培养。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不管别人怎么样,只要我开心,你不让我开心,我就不愿意。

如果说孩子的自私是天性,那么教育孩子不自私就是父母的真本事

就如最近在一次高考报志愿培训会上,一位妈妈带着二胎儿子来给高考的姐姐开会,男孩大概3周左右,会议结束后,妈妈径直去找老师咨询,把儿子留给了姐姐。

可是当男孩发现妈妈去了老师那里,突然躺在地上打滚,哭闹,我走上前去看,一滴眼泪没有。

男孩一边哭一边看向妈妈,当时妈妈没顾上看他,男孩哭得越发声音大,谁来哄也不行,姐姐想抱他,他用脚踹姐姐,男孩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妈妈关注他。

这时妈妈走过来,抱着他接着去和老师交流,可是男孩还没罢休,还是大声哭,闹,并嘴里不停地说,要走,还用手掐妈妈的脸,妈妈最后只能抱着男孩带着姐姐往外走,刚停止和老师说话,男孩的哭声像按了阀门一样停下了。

这就是典型的孩子以自我的喜怒哀乐为中心行为,一切都要为我服务。

如果说孩子的自私是天性,那么教育孩子不自私就是父母的真本事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早就告诉我们要知礼仪,《三字经》里说,“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每一个孩子在与人交往中的表现,都是他的家庭教育的映射。因此,家庭教育关乎社会,反过来社会也会影响家庭。

网络里看到一位职场人说过这样的话,“真的拜托了,有的时候顾及一下别人的感受吧!不要太自我太自私了!真的很讨人厌!不知道你爸妈怎么教你的。”

太自私,会成为孩子未来走向社会的绊脚石。

以自己为中心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小时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去引导,放纵孩子,孩子永远也学不会关心体谅他人。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年时期所受的教育。

如果说孩子的自私是天性,那么教育孩子不自私就是父母的真本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天性   卡尔   孩子   绷带   公德   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   本事   小女孩   自私   爸爸   道德   姐姐   父母   男孩   妈妈   老师   社会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