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尊

读书打卡第22天

1、“赢得”而不是“赢了”

在学习管教方法的时候,家长或是老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

“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江夏一中14岁的张某,在学校打扑克被叫家长,妈妈在学校直接打了他耳光,后来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扼腕不已。14岁的男孩自尊心强,直接从5楼一跃而下,当场死亡。

中国家长普遍认为,“玉不琢不成器”“棍棒下出孝子”。却不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家长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伤害到它。

儿子有点娇气,有了伤害都会告诉妈妈寻求安慰。那天早上,他起床还有点迷糊,突然流眼泪了,爸爸马上说,“乐乐,你怎么这么爱哭?怎么了?”

儿子哭着说脚丫子不小心撞到了茶几,很疼。爸爸马上又说,“你是个男子汉,不就是磕了一下嘛,它能有多疼?”

儿子本来还只是疼的流眼泪,听完爸爸的话,马上大哭起来,“就是很疼,很疼。”

我便说,“嗯,小脚丫一下子碰到就是挺疼的,妈妈曾经也磕着过,差点疼哭了,但是乐乐现在再来感受一下,是不是没有那么疼了?”儿子便转移了注意力,感受了一下小脚丫,真没有那么疼了。

在他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其实已经不哭了,本来没有爸爸的挖苦,孩子也不会夸大感受。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非观和价值观都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家长如果只是在“逻辑后果”上附加羞辱,认为“如果孩子不为自己的错误吃些苦头,就不会得到教训”,那么即使这种羞辱可能会激发孩子做得更好,但是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又会造成多么巨大的损伤呢?

2、“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骤

·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孩子刚碰到的时候确实很疼)

·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并不是赞同孩子哭的行为)

·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 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打成共识。

3、言语背后的“潜语”

同样的话,却有不一样的含义。一句话,语气,强调,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是它的调味料,当然会有不同的效用。

责备和羞辱的强调,和同情和温和的语气,都可能起到教育作用,但前者造成一种疏远和敌意的氛围,而后者营造的是一种让人感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

那么,在制造出距离和敌意而非亲密和信任之后,我们怎么能够对孩子造成积极的影响。

孩子吃饭的时候,把牛奶洒到了地板上,大人说,“跟你说了多少次了,靠前一点,这么大了,还撒出来!”这样没有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只是大人在发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

所以,我们在管教孩子时,要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与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调味料   友善   孩子   敌意   注意力   语气   步骤   大人   想法   儿子   爸爸   态度   家长   力量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