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抄写120遍,他学会了什么?

读书打卡第27天--当心逻辑后果

1.逻辑后果

3岁的时候,我在跟小猫玩游戏,却被护崽的母猫把手挠的血肉模糊,之后父母禁止我同小动物玩耍。但是在6岁的时候,隔壁邻居养了一条可爱的小狗,我想要靠近,却被父亲揍了一顿。

小学生抄写120遍,他学会了什么?


原因是他认为:我之所以继续不良行为,是因为惩罚没有严厉到使我从中吸取教训的程度

所以成人的这种逻辑导致他们会更加严厉地惩罚孩子!

大多数父母在考虑惩罚带来的长期效果时,都会感到非常震惊。他们的意图从来不是要造成使孩子产生自卑感或反叛的环境。他们真的认为惩罚会促使孩子做得更好并成为更好的人

经常听到老人这样说,“你们就惯着孩子吧,等着以后他们不好了(结果导向),你们就后悔了。”

这种逻辑后果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的,但是却是曲解了逻辑后果的使用方法,将它简单地变成了伪装的惩罚。

区别逻辑后果和惩罚的方法,看的是四个R:相关(related),尊重(respectful),合理(reasonable),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如果没有预先告知,就很容易被孩子解释为是惩罚;如果弄脏了桌子,却让孩子打扫整间屋子,也是惩罚(不合理);如果打翻牛奶,却让孩子收拾玩具,也是惩罚(相关);如果不尊重孩子,特别是在教训的时候加上了羞辱,那就更容易判断为惩罚了

2.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当大人说教、叱责、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或者以其他任何行为把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体验之上时,就是在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会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的自然学习,因为此时孩子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抵挡这些责难、羞辱和痛苦上

让孩子通过自然后果学习,是比家长或老师唠叨千百遍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3.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

父母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一些行为,那么首先要改变自己因为最快的变化一定是来自自己的。

小学生抄写120遍,他学会了什么?

我们总是唠叨孩子做什么,但是通常孩子对这些唠叨没有反应,或者产生抱怨。不幸的是,很多的父母都是通过唠叨来管教自己的孩子。

尽管父母和老师们不愿意承认,但他们喜欢使用惩罚的主要原因,是要显示自己能“赢”孩子的权利,或者通过让孩子吃苦头而报复孩子。

在这种念头背后的下意识想法是“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按我说的去做,否则有你好看。

4.转移孩子的行为

如果要让孩子们做得更好,是需要先让他们感觉更好?还是要让他们感觉更糟呢?

马克上课时很不尊重老师,特别能捣蛋,老师告诉他,必须把“我在教室里要举止得体,尊重他人”抄写30遍,以此作为惩罚。但是马克感到的是反抗和愤恨,于是他拒绝抄写。

老师像很多成年人一样认为,如果惩罚不起作用,那一定是惩罚的不够狠-因此,他加倍惩罚,要马克抄写60遍。结果恶性循环,马克继续反抗,老师继续加倍,还叫了家长。

但这个事情的结果,只能是老师退一步,换一种方式惩罚,因为120遍真的太多了。

其实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为有贡献的行为,对于鼓励孩子停止或大大减少不良行为很有效。


写在最后

态度决定一切,虽然这句话本身并不是针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如果我们的态度是和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吼叫、威胁和打骂,孩子在一个家长脾气稳定的环境中成长,必然不会用哭闹和反抗来报复大人的管教。

希望我们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借题发挥   马克   自然而然   严厉   小学生   不良行为   教训   逻辑   大人   后果   态度   家长   父母   自然   老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