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哭、勇敢点、妈妈帮你,看起来没毛病的话,为啥也不能随便说

有没有发现,有娃以后的我们都愈发“全能”了。

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管吃喝拉撒、立行为规矩...就连「说话之道」都得成为当妈必备技能之一。

尤其娃1岁以后,自我意识逐渐萌发、语言理解能力也日渐增强了,我们说的话对宝宝的影响也更为强烈。

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和宝宝交流时要多多注意。

相信不少妈妈们看到这,都会抢着答“这题我会”:不能气头上吼孩子,不能说“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威胁孩子...

但其实,除了这些,有些平时常常脱口而出的,甚至看起来像是为孩子好的话,也“暗藏玄机”,是不能轻易说出口的哦。

不要哭、勇敢点、妈妈帮你,看起来没毛病的话,为啥也不能随便说


不要哭啦!

对于小宝宝来说,哭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表现了。这就是他们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方式啊。

生理上的不适、心理上的难过委屈,都可能表现为哭。

但很多家长总是一看到孩子哭,心里就跟长了草一样,第一个映入脑海的想法就是:快停下来,别哭了。

而想法付诸行动,就是一看到孩子哭,就跑去跟孩子说,“别哭了,没事的,坚强点...”

哭并不是坏事,真正伤害孩子的是阻止他哭。

阻止宝宝哭,就相当于干预了他们正常调节情绪、自我安抚的过程。

所以,比起一味地阻止,我们更应该做的其实是接纳他们的情绪并教会用更多的方式表达情绪。

不要哭、勇敢点、妈妈帮你,看起来没毛病的话,为啥也不能随便说


勇敢点!这有什么可怕的~

这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比如有的小朋友不敢玩滑梯、上去以后说啥也不敢滑下来,或者是怕虫子、怕黑等等。

很多父母看到宝宝这样,总是抱以积极的鼓励:别害怕,勇敢点,这有什么~

表面上看起来一派和谐,好像是为宝宝好,但有没有发现,越鼓励,孩子却越害怕困难。

为什么呢?

以害怕滑滑梯为例,其实仔细分析,有两个层面。

一是「害怕」这个情绪,二是滑滑梯这件相对困难的事。

再看咱们常用的鼓励的“话术”,其实也是分了两个层面。

“别害怕,勇敢点”,否定了宝宝害怕的情绪;“这有什么”则是低估了这件事对于宝宝来说的难度。

然而,害怕的情绪明明就是正常的,人人都有。扪心自问,自己没有害怕的时候吗?

有难度的事情更是如此。滑滑梯在咱们大人看来很简单,但对宝宝来说,要用到对四肢的控制力、身体的协调性等等。

所以,表面上我们是“鼓励”实则是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宝宝知道你不愿意看到他出现这种表现,干脆就不去尝试,不让你看见不就好了?

这也就演变成了我们看到的「越鼓励越逃避」。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并接纳宝宝的畏难情绪。比如“妈妈知道你有点害怕对吗,没关系,我们下次再尝试~”

其次,可以尝试让孩子了解这件恐惧的事物。比如,找个透明的盒子把小虫装起来,让宝宝观察、虫子相关的绘本也可以拿来进行科普。

当宝宝的恐惧情绪没有那么强烈的时候,再鼓励他进行尝试。

不要哭、勇敢点、妈妈帮你,看起来没毛病的话,为啥也不能随便说


妈妈帮你好不好?

不知道你家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场景:

这样的做法,怎么说呢,担心孩子专注力不足的是你,跑去破坏孩子专注力的还是你...

孩子本来注意力正高度集中,咱不合时宜地插手,只会中断他们思考的过程。

久而久之,不仅影响孩子的专注力,还可能慢慢失去独立判断能力,容易事事依赖别人,从别人的认同中寻找自我价值。

这就要求我们当他正专心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指手画脚的“教”他或者是出现错误后立马指正、代劳。

只要他没有求助、烦躁、准备放弃,就先留给他们一些琢磨、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乐趣。

即便求助了,也不要直接上手把拼图摆正,把积木堆好,而是尽量用话语和示范动作引导,“接下来是不是应该把它放到这里?”

这才是陪玩的正确打开方式。

别那么小气,要和小朋友分享哦

宝宝和其他小伙伴在一起玩,难免会有互相抢玩具的时候。别人家宝宝很想玩,自己家这个偏不给,往往落得个“大哭”的局面。

说实话,很多家长看到这样的场景后,都会跟自家宝宝说一句“别那么小气嘛,给小妹妹玩一会儿,要学会分享哦~”

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面子,你都因为宝宝没分享玩具,而给他贴上了“小气”“自私”的标签。

但实际上,宝宝1-3岁这个阶段,尤其是2岁左右,会进入物权敏感期。什么表现呢,那就是“我的我的都是我的,玩具是我的,食物是我的,公园里的公共滑梯也是我的~。”

这绝不是“自私”,而是孩子在探索物品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强迫孩子分享其实违背了他们的发展规律。

这个阶段,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品归属感:

只有这样,他们的物权归属感才不会匮乏,日后才不会占有欲那么强,才更容易学会分享。

当然,眼下的矛盾还是要解决,因为不肯分享而哭起来了怎么办?

我们可以鼓励轮流和交换,比如:

DD先玩一会儿,等妈妈一会儿再过来,就得让妹妹也玩一会儿了哦~

妹妹没玩过这个车车,DD也没玩过妹妹的积木对不对?那DD玩会儿妹妹的积木,让妹妹玩玩小车好吗?

不要哭、勇敢点、妈妈帮你,看起来没毛病的话,为啥也不能随便说


好好吃完饭才能吃巧克力哦

类似这种哄人的话,出现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基本句式就是“宝宝做了某件事(正向的,有好处的),我就满足你某个要求~”

这些话发生在宝宝不听话的当下时,的确是挺有用的。

就拿吃饭来说,你跟他说了吃完就有巧克力。为了巧克力,也得使劲儿吃啊。

但是你相不相信,这招用久了,宝宝就会变成“不给巧克力就不吃饭了”。

另外还有一点,有时候我们随口说出的话,实际上并不能说到做到。

比如,你乖乖刷牙,一会儿下楼就给你买糖!

嘴上信誓旦旦的说着,但心里想的却是“小孩儿真好骗”,根本没打算付诸行动。

宝宝现在的确还小,可能有时候他们自己都忘了,但一旦这个思维形成习惯,你就会一直用下去,不断的给娃“画大饼”“放鸽子”,失信于孩子。

父母的权威都没有了,拿什么给孩子立规矩。

所以,首先建议大家答应宝宝的事要尽力完成。

其次,不要把“吃巧克力”“买玩具”“去游乐园”“看动画片”这些当成交换条件。

当宝宝提出要求时,我们可以这样说,“先吃完饭,休息一下再吃点巧克力!”

只是简单的改变下表达,但是却削弱了两者的对比,也没有把后者当成是一种奖励。只表达了,这是孩子目前应该做的事情顺序。

不要哭、勇敢点、妈妈帮你,看起来没毛病的话,为啥也不能随便说


C妈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这样一句话,“永远都不要低估父母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尤其低龄时期,性格的形成,心理的发展,父母的话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更需要我们“谨言慎行”。

表达同样的意思:

“不要哭”和“哭吧,妈妈会陪着你”

“勇敢点,这有什么好怕的”和“没关系,妈妈知道你有点害怕”

“别小气,要分享”和“我们轮流玩/交换玩”...

哪句更适合,相信大家已经自有判断。

CD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让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的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一起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D爸妈”( ID:cdbama)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勇敢   妈妈   支配权   滑梯   积木   小气   会儿   巧克力   毛病   害怕   情绪   随便   父母   妹妹   玩具   宝宝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