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六岁以前说“不”,真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对孩子六岁以前说“不”,真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最近朋友圈被一位犯罪心理学专业的育儿专家所谓的家庭教育视频刷屏了。本着好学的精神,我细细地看了网上流传最广的十几分钟的视频,看完以后简直是大惊失色:

十年前就已经被批判的育儿观点竟然又卷土重来了,还再次受到了热捧!

对孩子六岁以前说“不”,真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是这个专家找到了新的研究证据,讲得特别有道理?完全不是!

这个专家提出如何让孩子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忍耐,防止自私……能达到这些目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在孩子六岁前学会对孩子说‘不’”。

具体怎么说“不”呢?

孩子在外面哭闹,那就要把他带回家,回家教育。如果能带回家,父母就不会这么苦恼了,往往在无法带回家的情况下,父母才会束手无策。这位专家强调对孩子不理睬。而这也是很有争议的。其实把情绪和问题分开处理,既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又能解决问题,是被反复证明的好方法。(请参见“让我们来说说说情绪与问题的关系”)

而如何让孩子学会克制呢?这位专家提出用“诱惑”和延迟满足,但是交换方法是有严重后遗症的,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的交换要求是你不能承受的。而延迟满足也需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请参见孩子需要训练“延迟满足能力”吗?)

对孩子六岁以前说“不”,真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这位专家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逻辑也是漏洞百出。比如说她认为自杀的孩子要么是拿爱作威胁,要么是没有经受过挫折,如果让他多出去拉练、拉练,多经受一些挫折,他就不会自杀了。这个逻辑是完全不成立的。

但是让我觉得最最严重的问题是整个讲座中间,她一直把孩子当作是控制的对象,她用的词是“训练”或者“控制”,就像孩子是木偶一样,没有主体性。父母是孩子的主导者,父母应该来形塑孩子的所有行为。孩子正常的行为都被她贴上“自私”的标签。也许由于这位专家是犯罪心理学出身,在她眼里孩子跟罪犯大概也差不多,如果你不去管教,他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样的观念同样是早已被现代儿童心理学唾弃的理论。

对孩子六岁以前说“不”,真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发展心理学反复证明,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动力是归属感,即解决我是谁?

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我有什么价值?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处理好,父母忽略了他的需求或者很严格地控制他,那么他很可能会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寻求报复,当这些都达不到的时候,他甚至会自暴自弃。也就是说,当家长把孩子当作控制对象的时候,特别容易损害孩子的归属感,特别容易使孩子的成长出现巨大的问题!这种严厉的方法在12岁以前会显得特别有效,但是到了青春期反倒会问题严重。

对孩子六岁以前说“不”,真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过去十年,教育专家各种研究都在反思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结果一个犯罪心理学的专家,让这种观点的火苗又燃了起来。我想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这种方法看上去简单有效,只要对孩子说“不”,就能避免问题了!

我们父母太喜欢简单有效的方法了!我看到很多家长留言,觉得这个讲座听得太晚了,因为她花了很多的心思去爱孩子,跟他去协商,都没有效果,那以后就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他直接说“不”就OK了。但实际上,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只在孩子无力反抗的时候才有效,等到孩子有了力量反抗,这种交换和不都很难起作用。

第二,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觉得快乐教育行不通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都崇尚“散养式的快乐教育”,结果发现孩子上小学开始就出现很多问题,于是又马上走到另一个极端,回到了权威教育。而这种用控制、交换来管理孩子的方法其负面效果会延后爆发。

对孩子六岁以前说“不”,真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所以,我想,在今天,非常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到底对孩子什么是宠爱?什么是溺爱?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应该说不,什么时候不需要说不。因为当你的亲子关系中充满了不的时候,孩子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会很弱。

一般父母会遇到四种类型的问题。

第一种是产生自然后果的行为。

这个时候,孩子不得不自己承担这个行为的后果,家长就无须说不。比如说孩子要喝一杯很烫的水,我们提前告知,但孩子一定要喝,那你就让他喝呗!他不得不承受被烫的后果。这时,我们不需要责骂孩子,甚至可以很同情地跟他讲:“水真的很烫,是不是烫痛了?”你会发现孩子很聪明,下次你叫他碰,他都不会碰。

所以凡是产生自然后果的行为,让孩子承受自然后果就可以了,不需要打骂,不需要批评,甚至不需要跟他去说教!

对孩子六岁以前说“不”,真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但第二种是产生逻辑后果的行为,这个时候一定要说不。

所谓逻辑后果是指孩子行为产生的后果不是他自己承担,而是由别人承担。比如,小孩子霸占一个秋千死活不肯下来,旁边已经排了很多人了。他霸占秋千的这个行为,他自己是没有任何损害的,甚至还有好处,可是这个后果的承担者却是别人。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严肃地指出,把他从秋千上抱出来。如果他哭闹,我们就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跟他讲:“你不能玩的确很苦,来,到妈妈怀里哭一会儿。但是,你看后面有人在排队。说好了十分钟,我们必须下来。”当你很坚定地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几次一来就知道边界在哪里,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熊孩子。

又比如,小孩子故意把水倒在电脑上,使得电脑损坏。这跟他不小心把一杯水打翻在桌上,把电脑给搞坏,虽然后果一样,但他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前一种,我们一定要去沟通,因为显然他是故意的。他觉得好玩的事情导致了损失,我们要去制止它。但是后面那个显然就不是他故意的,下次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水杯放在电脑旁边,我们尽可能改换一下环境。

这是第二类逻辑后果,是我们家长必须要注意去处理的!

对孩子六岁以前说“不”,真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第三类是挑战底线的行为,你无须说不,直接做既可。

比如说一定要上学,这是你的底线问题。这种底线问题根本不需要跟孩子讨论,就告诉他“必须这么做!”但是,我们可以商量怎么去上学?你希望妈妈在上学路上陪你说说话,甚至第一个来接你……都是OK的。这些是可以讨论的,但上不上学不能讨论,也无需去讲道理,直接执行就可以了。

但请记得底线的问题不能多,最多五个。当底线太多的时候,你就会有太多的说教,孩子一定会产生叛逆的情绪!

你会发现上面40%是自然后果的问题,逻辑后果跟底线的问题一般只占20%。

第四类剩下40%都是协商性的问题。

比如说,出门要不要买玩具?买几个?冬天能不能吃冰淇淋?这些都是可以协商的。凡事协商性的问题,不需要去说教,也不需要去管理,而是要提前跟孩子去协商。我们出门只能买一个玩具的原因是什么?当你不能做到的时候,妈妈能怎么来处理?……这些都需要家长提前跟孩子去协商,而不是事情发生了,你就严格地说一定要怎么做。

对孩子六岁以前说“不”,真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区分这四种类型的问题,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说不,什么时候给孩子更宽容的成长空间。

在亲子互动中背后真正的逻辑是权责利要明确。孩子承担什么样的权力?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他有什么样的利益?家长要梳理一下。其次,我们要建立人跟人之间的边界。

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为什么能做?为什么不能做?这个边界要很清楚。

最重要是记得孩子是鲜活的生命,他不是我们家长可以任意地去管理的。我们在做所有教育之前一定要先去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用“六岁以前说‘不’”这种方法,让孩子成长。坦率来讲,这个实在没有任何科学性。总是对孩子说不,很可能恰恰就是孩子最后成为罪犯的最重要原因。

我们的孩子不是成为罪犯的对象。

我们希望他们是天使,就首先创造一个天堂,用欣赏和同理心去面对孩子。

对孩子六岁以前说“不”,真的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孩子   归属感   罪犯   秋千   边界   底线   逻辑   情绪   后果   家长   父母   自然   简单   方法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