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拿奥斯卡小金人,《寄生虫》靠公关,《1917》靠技术流


同样拿奥斯卡小金人,《寄生虫》靠公关,《1917》靠技术流


今年奥斯卡是近年来最有看头的一届,多名实力雄厚的导演配大腕携佳作参加评选,有老马丁带着仨老将的《爱尔兰人》,也有门德斯与新人演员碰撞火花的《1917》,但是《寄生虫》拿下四个大奖尤其是BP奖项爆了冷门,值得好好吐槽一番。


本届最佳影片提名里,除了《小妇人》目前资源太糊其他都看过一遍,个人之前的预期:《乔乔的异想世界》针对孩子视角格局太小太可爱提名就已经是上限,《小丑》表演大于故事本身而且政治正确的好莱坞不一定都喜欢,《婚姻故事》这种主打爱情的一般不用考虑,《爱尔兰人》是一个黑帮片时代的终结三个半小时看完也不会觉得累但个人对此类题材无感,于是期望都放在了更为喜欢的技术流《1917》和好故事《极速车王》上。


同样拿奥斯卡小金人,《寄生虫》靠公关,《1917》靠技术流


结果《寄生虫》拿最佳影片看得我差点叫出声。


奥斯卡颁奖礼的整个心路历程就是:《寄生虫》有几个提名真的是对亚洲电影的鼓励呀......哦《寄生虫》拿下最佳外语片还是很稳的......哎呦《寄生虫》拿下原创剧本,亚洲电影的惊喜......我擦《寄生虫》居然最佳导演,韩媒要炸了吧......最佳影片也是???怎么还可以颁给外语系?我莫不是把频道错调成了釜山电影节?


不否认《寄生虫》是部好片子,比较奇怪是最佳影片这种记录好莱坞电影工业和西方文化文艺进程的档位给了一韩国片,而且BP的评选是排序复选制,即按评委排名不断剔除末位提名并分票重新筛选直到有一部片子票数过半为止,这样往往会选出大家普遍能接受的电影,像《寄生虫》这类普通观众口碑两极分化且不站在一定政治立场未必会喜欢的片子可能性其实不大,当然在奥斯卡上电影本身只是一部分,叹服韩国不管体育还是电影都挺有公关手腕的,酸酸的味道中还是恭喜一句亚洲电影崛起了。


在《寄生虫》光芒掩盖下,《1917》似乎不太引人注目。如果细致一看,《1917》也悄摸的拿了几乎所有技术类奖项。它是观感上最有冲击力的片子,更想推荐这部错失最佳影片的《1917》。


同样拿奥斯卡小金人,《寄生虫》靠公关,《1917》靠技术流


《1917》故事是关于导演祖父记忆中的一战往事,相比《拯救大兵瑞恩》牺牲八人救一人,两人救一队好像更有说服力。电影叙事倒是很简洁,看点在门德斯有狄金斯的摄影加持,长镜头让观众亲身经历了这场危险的行程,有点游戏体验电影的意思,而长镜头使用又并非《鸟人》的纯炫技,而是真正做到了服务于电影的音画需求。


同样拿奥斯卡小金人,《寄生虫》靠公关,《1917》靠技术流


1. 沉浸感

电影的镜头一开始就对准战壕里的俩士兵,本以为能收到好消息却接到陆军总司令给的一项危险任务:向前线军队传信撤军避免进入德军圈套。俩人一边行走一边对话,镜头仿佛是第三个任务参与者在旁聆听。从战壕的沟壑走上前线时,场景忽然变得荒芜,音乐随之低沉而紧张,镜头就更为代入了,两人匍匐前进时镜头跟着匍匐,两人进入弹坑时镜头也跟着降低水平线,经过残垣断壁时镜头穿墙而过,你会因为周遭发生的一切而跟着士兵惊恐或放松,这大概就是会呼吸的镜头感。


此外,狄金斯的长镜头摄影保持了时间1:1的真实感,除了类似昏厥的剪辑处,观众始终是跟随剧情起落一路前行,一个多小时虚拟的战场公路片,不用任何3D特效,让观众屏住呼吸沉浸其中。


同样拿奥斯卡小金人,《寄生虫》靠公关,《1917》靠技术流


2. 真实感

首先电影的布景还原性很高,一战的战场上对战马的使用还是蛮多,所以一出战壕就能看见几匹死马很贴合实际,撤空的战区老鼠横行也增加真实性,很好奇有几处老鼠的镜头是如何调度的,在运镜过程中预设位置正好有老鼠触发关键点,如果非特效的话我就怀疑剧组里藏了一名很厉害的驯兽师。


其次就是摄影中化妆和道具巧妙的穿插使用,有一场在农场后院的戏,德国军机里的飞行员捅了布雷克一刀,摄影利用跟随士兵打水的空当让另一名士兵趁机带上了血泵,随后在布雷克被背起来时应该有一处剪辑点,利用此处进行化妆后可以清楚地发现布雷克因失血过多脸色变得惨白,再到偶遇军官帮助,在这里又利用向军官处的镜头移动做了剪辑点进行化妆,此后可以看到布雷克因为死亡多时面色开始发黑。类似的细节让观众对布雷克的死产生信服,同时也增加了战场上生死不由人的危险性。


同样拿奥斯卡小金人,《寄生虫》靠公关,《1917》靠技术流


3. 空间感

利用长镜头去勾勒故事发生地的空间位置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毕赣在《路边野餐》中的使用就起到了如此作用。同样在《1917》中,士兵多次口头重复本次任务的行进路线,而长镜头从战壕到前线到樱花地再到农场,你甚至可依此方向画一幅当时的地图出来,这就是本片长镜头的魅力。在不断暗示观众路线的同时,辅以镜头的折返予以印证,逐渐这样的空间感便体现了出来。


同样拿奥斯卡小金人,《寄生虫》靠公关,《1917》靠技术流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在后半段有一场夜戏相当之梦幻,昏厥的士兵即将到达目的地时,发现周围尽是破损的房屋和萎靡的德军,而在被德军追逐中,影子的夸张动作在墙上被放大,配上沉闷的音效,幽暗环境宛若炼狱,这一段戏发生的极不真实,与前半场的写实也产生了很大的割裂与对比,这也许是导演为了凸显士兵在极度劳累后的致幻效果,但这样惨绝人寰的战场氛围令人印象深刻。


正是如此精妙的摄影手法和音效处理,让电影的临场感扑面而来,也不枉《1917》拿下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视效三项最具技术含量的奖项。电影剧作上不做过多解读,仅仅是观感就令人过足瘾。唯一遗憾的是小屏幕终究体现不出它的最终该呈现的效果,等待大银幕上映的那天,一定二刷看清更多细节再作谬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寄生虫   爱尔兰人   奥斯卡   长镜头   战壕   亚洲   德军   剪辑   音效   士兵   公关   最佳影片   片子   观众   导演   镜头   电影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