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控制气温上升1.5度那么难?


为什么控制气温上升1.5度那么难?


何越:本周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COP26并未传来好消息,实现标志性的1.5摄氏度似乎仍然无期,各国承诺完成减排的时间表差强人意。



文 |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何越




在当前的气候变化campaign中,无论是减排、减少使用化石燃料(Fossil Fuel,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资源)还是发明新能源等措施,其最终目标就是控制温度上升。


曾经的标准是将暖化目标定在不超过2摄氏度,此建议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在1975年提出。联合国在2010年宣布此为官方政策。


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协定》提出更高的要求,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不过本周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并未传来好消息,在这次大会上,它们需要就修订和监测其气候承诺的频率商定共同的时间框架。基本上,《巴黎协定》设定了最终目标,将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以下(理想情况下为1.5摄氏度),但格拉斯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机会。但COP26并未比《巴黎协定》看起来更乐观,所谓的“最后机会”,似乎还不是慌张的理由。


为何实现降低1.5摄氏度那么难?




01

缺乏中央政府的国际社会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生活在文明与现代社会,但从国际关系角度看,国际社会的现状不过是部落水平。以前国家间的战争是常态,说打就打;在美国治下的国际社会,战争减少,开始出现联合国与其他国际机构,但因为缺乏国际间民主政治,联合国往往是个摆设。遇上处理全球公共产品的问题,如抗疫,世界卫生组织权威有限;气候变暖的问题也一样,COP也只能起到协商与协调的作用。




02

民主政治令人民舆论高于国家利益



领军气候变暖的国家,至今仍然是西方国家。西方政府是人民选出的政府,需要执行与满足人民的最大意愿。当人民对气候变化不在乎时,政府不会主动去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西方政治的一大弊病,即只追随人民利益(或者说舆论需要),而非国家利益。而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并非总是重叠,如脱欧。又如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并在新冠疫情期间将经济建设列为头等大事,而非控制疫情。西方政府在气候变化方面受到的最大压力,来自于瑞典青少年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也许是社交媒体的出现帮了大忙,她成了全西方呼吁应对气候变化的标志人物。2020年,她在布里斯托尔领导了游行活动,这样的近距离,令我家两个孩子直接感受到了她带来的社会浪潮。现在,英国人民与媒体要求政府解决气候变化的热情高涨,英国的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重合了。拜登上台后,也重新回到了 COP中。




03

难以解决的公平问题



气候变暖,是工业化时代制造出来的百年历史问题,以这个源头切入,英美等西方国家是最早的环境污染者。而因为发达国家愿意集资1000亿美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补贴,现在已经很少有关于谁是气温升高罪魁祸首的争论了。不过这本该到2020年就完成的1000亿美元经济承诺,一直悬而未决,现在要推到2023年。




04

中美竞争



气候变化是一个政治问题。此次中国与俄罗斯领导人均未出席COP26,原因不得而知。如何定位中国是个难题。中国是需要接受补助的发展中国家吗?好像不是,因为中国目前是全球经济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敢于和美国叫板。中国是目前最大的排放国,不出席是否代表不是个负责的大国?好像也不是,因为中国一直志在营造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形象。从前美英是最大排放国,中国成为现今最大的排放国,除了人口众多,另一个原因是其世界工厂的地位,即承担了制造西方国家消费品的排放量。




05

搭便车(free-rider)



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曼瑟尔•奥尔森于1965年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所提出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气候变化中,哪个政府国内舆论压力最大,哪个政府就会多努力,多出钱。至于做与不做政府都没有下台隐患的国家,很容易采取搭便车的态度。




06

西方民众行动还未跟上



虽然有了意识,但大众行动还未跟上,因为要改变的是全方位的生活习惯。英国目前给大众的指引是:少坐/不坐飞机,以步行与自行车取代小汽车,或者改用电动汽车,购买节能产品(如灯泡、洗衣机等),更换家庭煤气加热系统等。孩子们的意识来自于学校,几个月前,我11岁的大孩子宣布为了保护环境,她以后不吃肉。目前她只吃鸡肉,其他肉类不再碰了。COP26大会期间,我在脸书和推特上发了个帖子:“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花好多钱在娱乐产品上,而且随手就扔。为何无人呼吁西方国家减少购买消费品?因为政客担心失去选票,不敢讲;媒体担心失去读者,也不讲;商人更加不讲,因为消费品是他们的利润来源。”这个帖子,唯一的点赞来自于我的台湾邻居,平时那些爱给我点赞的英国朋友,没有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联合国   巴黎   英国   大众   摄氏度   美国   疫情   协定   消费品   中国   舆论   气温   气候   气候变化   利益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