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工具的使用、财富的占有、空间的位移——随着现代交通的空前发展,人与车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


2015年,特斯拉的“横空出世”刺痛了整个资本市场的神经。


“新能源智能汽车”,这个简短的词组重构了有关汽车的所有想象,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机遇。


风口总是拥挤的。很快,除了传统车企求变、新玩家入局,软件、互联网、零售、3C、家电、地产、物流也纷纷涌入赛道,企图在“新造车”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等到2020年,仅仅在中国,就卖出了10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同比增长20%;截至2021年6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03万辆。


在汽车行业整体销售量同比分别下降1.9%的大背景下,电动车实现了“逆势生长”,其巨大的商业潜力可窥一斑。


烧钱、抢人、抢占市场,但这不是故事的全部——在行业快速变动的格局下,是人与企业关系的变化,以及传统国产车企业转型的困局与机遇。


关于“新造车”的风潮,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说,“这是一场新的马拉松赛跑,它没有尽头,只有开局。” 2个月后,吉利成立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打高端的智能电动车研发、制造。


极氪由吉利汽车和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投资,计划现金注资20亿元人民币,李书福出任董事长,安聪慧出任CEO。


新造车,这个一日千里的赛道上,不断有新人冲锋,有旧人掉队。


而以吉利为代表的国产车,在稳步的变革中,等待属于自己的机遇——一次“弯道超车”的机遇。


国牌汽车,驶入新能源赛道


新造车是门好生意吗?


在这个日异月更的赛道上,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会给出不同的回答。


新造车,这三个字代表了代表新的能源、新的人-车关系、新的市场;但同时,它也常常缺人、缺钱、缺核心技术。


即使是成熟的创业者,在进入新造车领域后,也会忍不住感叹:“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 100 亿太夸张了,现在自己跳进来,才知道 200 亿都不够花。” 但至少在今天,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拿给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 安聪慧,他会告诉你,是的。


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2021年4月15日,极氪发布首款产品豪华猎装轿跑ZEEKR 001,并开启预售;6月15日,极氪宣布ZEEKR 001的2021年可交付订单已经全部售罄,并将停止接受2021年的新车意向金。


新产品火爆背后,或许是消费者对于“吉利出品”的信任:根据官方介绍,ZEEKR 001基于“SEA 浩瀚架构”打造。


这是吉利自主研发的纯电架构。浩瀚架构不仅能使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大幅提升,NEDC续航超700公里,还搭载了超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在NEDC工况下20万公里内无衰减。


而这恰恰是极氪作为传统车企孵化的智能科技公司,在“新造车”赛道上的最大优势——技术。


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架构是智能电动车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根据安聪慧此前的描述,“森林里的每种树木,代表着每种车型,土壤就是架构。”森林里的树木、花草,需要好的土壤环境才能生长。


因此,架构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了车辆的性能。 “最大的困难是在架构设立之初,整个架构要覆盖这么多车型和不同市场的需求,众口难调。”极氪三电系统负责人李明远博士解释道。此外,就像“一方水土一方人”,架构与车型的适配也十分重要:车辆的设计细节不断更新、迭代,架构要跟着调试,新模具也要跟着加急生产。



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赵春林举了一个例子:安全气囊,可能是一辆车上最“没用”的装置——用户在90%的情况下不会使用它。但是,极氪对它进行了反复的修改、调试,并且每一次,都要做出新的模具,以便进行装车测试。


“安全气囊只是一个很小的东西。但是,要反反复复地试验,才能保证不会意外打开,打开的时候也不会对人造成二次伤害。”


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因此,极氪的故事,可能比你想象中开始得更早。 “SEA浩瀚架构”于2020年9月23日发布。


但实际上,在4年前就建立了相关的电动研究院,5年前就着手开发SEA浩瀚架构,而从7年前,极氪便已经开始布局。极氪的诞生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顺应时代的水到渠成之举。


极氪还在宁波打造了一个“智慧工厂”——占地面积约2000亩,规划年产能30万辆,可实现3大平台、6款车型的生产,并由几百台柔性机器人自动化焊接、装配。


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按照赵春林的说法,“我们厂房的每个立柱,每一块墙板都做了高品质的要求,就是说我们工厂一开始,就立志于做一个高品质的工厂,能够和我们生产的产品定位相匹配”。极氪的野心,从来不停留在一个独立研发、可覆盖大多数车型的智能架构上,还在于搭建属于智能电动的整个产业链和生态圈。


吉利进军汽车产业的1997年,不是一个属于国产车的好时代。在近乎莽撞的“摸黑成长”中,它培养出了对危机和机遇近乎本能的敏锐。


2019年开始的新风口,极氪不愿再错过。


新造车路上,极氪的三道坎


从成立到交付,极氪经历了什么? 缺“芯”、爆单、交付,成了这个年轻品牌成长路上的三道坎,而在今年10月,ZEEKR 001正式开启了交付。


2020年延续至今的疫情让全球都陷入“芯片短缺”的困境中:专用芯片生产受到严重阻碍,而恢复供应的速度远低于预期。


而对极氪来说,挑战只会更大——ZEEKR 001上有2000多种芯片,其中全球首发的芯片就有7颗。加之预售即爆单,生产压力只会更大。


在极氪和用户的交流会上,有消费者直接提问安聪慧:“极氪的芯片供应,到底是怎样的?”


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加班加点生产,对极氪、对消费者来说,这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效率能否最大化。


极氪的管理层每天都在开会,赵春林也不例外。在一次小组会议上,他算了一笔账——以生产所需的销售配置器为例,纯靠人工解算的话,算一次需要半小时,全部算完就要600万小时。


以不同车型配置为例,纯靠人工解算不同配置组合,所以需要定制化配置的自动解算器。否则的话,我们的团队光是做解算,就能做到大家退休。” 挑战不止于此——安聪慧牵头的芯片供应保障小组,甚至需要以“每小时”为单位跟踪芯片供应的情况,以协调统筹整个工厂的生产。


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直到10月,ZEEKR 001正式交付,整个团队才感到“松了一口气”。赵春林还记得交付时身边同事对他开的玩笑:“现在的感觉就是,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对传统燃油车来说,交付就是故事的终结。


消费者买单,此后市场打开,成批量产,不断研发升级;消费者不买单,“失败”就成为局点,团队开始下一次的研发。 而在智能时代,交付意味着开始。


“传统汽车, 交付那一刻是最完美的,新车开起来之后,产品力一定往下走的;但智能电动汽车阶段交付那一刻是新的阶段开始,可以通过不断的迭代升级,实现更好的体验。”安聪慧解释。


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只要用户还在,故事就永远没有完结。这是极氪的第二个改变——不只是从燃油车转向新能源,更是从传统企业转向“用户型企业”。 面对数量庞大的用户反馈,极氪在人工响应之外开发了一套系统,能够从线上、线下收集用户的反馈和数据,进行分类并形成报告。


用户提出的新的、困难的问题,可以直接发到企业高层,得到更快、更直接的响应与改进。 “一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用户服务的全场景覆盖。”安聪慧在“新造车”的路上,培养出很有互联网味道的“用户思维”,“从新车销售到二手车交易再到出行方式,再到材料的回收。


极氪的很多商业计划,以后将一一得到体现。”


用户与人才

属于传统国牌的竞争力


背靠吉利,渠道优势如此明显,为什么还要做“用户型企业”?


这要从“新造车”的行业特点说起:传统汽车,没有“用户”只有“消费者”,只需要技术落地、渠道打开,4S店从来不缺客人;而智能汽车有点像智能手机,只有“人机和谐”,才有足够的竞争力。


举个例子就是,微信占领了足够的用户数和日活,所以微信这个APP才有机会越做越好。智能汽车也是同样的道理:谁得到更多的用户,谁就能更好地迭代。


这是极氪打造“用户型企业”的出发点,也恰恰是极氪的优势:吉利当年积累的市场与口碑,让消费者对极氪这个新生品牌也报以100%的信任。 金毅杰是4月15日发布当天就订车的极氪用户。


10月,他来到极氪智慧工厂交车,并提走了属于自己的ZEEKR 001:“其实我一直觉得,国产汽车完全不比合资车差,尤其在新能源车这个领域,技术方面、供应链方面,国内的车企在全世界领先,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为了发挥这种优势,极氪更是引入了“用户共创”的新模式:用户可以直接和企业对话,对产品提出愿景与建议;企业在保证安全和交付的基础上,尽可能吸纳用户的创意,增强用户对车的“拥有感”。


极氪的一个大定用户,是江苏气象局的专家。他主动联系极氪并提出,“车内有那么多的传感器,意味着每辆车都是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移动的气象站,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还能同步搜集不同区域的气候数据,而这些数据又可以进一步共享开放,分享给更多用户使用。” 安聪慧认真思考了这个建议:“从传统造车意义上,这些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但在今天,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这是用户的需求和建议。车是属于用户的空间,他们有权设计和想象。”因此,极氪有可能成为世界上首个搭载预测实时路况以及途径路段天气预报的智能电动汽车。


而除此之外,在4月15日产品正式发布之后,极氪依然对产品进行了如自动门场景,座椅舒适感、内部氛围灯以及音响等60多项功能的提升,而这些提升都是源于用户的反馈,极氪与用户的共创成果,正逐步在ZEEKR 001的产品中落地。


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极氪和其他品牌的另一个区分在于人才,或者说,人才对企业的信心。 2000年代的“造车”大战,中国汽车业经历了最迅速的扩张和变革,合资车、国产车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吉利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轿车企业,“攻占”了不大不小的一块市场。


那时,中国的造车技术不够独立,纯国产车不被看好。吉利招揽的人才,大多既有理想主义而又野心勃勃。


没有合资车企那么“背靠大树好乘凉”,很多人来到吉利,只是想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随后十几年,潮水褪去,一些车企在沙滩上搁浅,就此杳无声息;而吉利迅速地成长起来,书写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第一”:从第一个民营造车企业,到第一个开创了汽车的“2万元时代”、开发了中国第一款跑车、开发出中国第一款自动变速箱、第一个实现国产民营汽车收购外国品牌…… 今时不同往日。


李明远就是被极氪招募来的科技人才之一,在他归国就业时,吉利已经成为一个拥有极高国际认可度的品牌。“不光是国内的人,我国外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对中国产品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都在大大提高。”


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而李明远更加看重的,是吉利对技术的野心:“(刚回国时),我没有预想到国内会有品牌用这么大的投入去做平台化、架构化开发。想要支持多个品牌,甚至十几二十个车型,这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繁复的工作。” 最终,在他和其他同事的努力下,极氪展现出了属于“国产”的高光时刻——采用了“SEA 浩瀚架构”的ZEEKR 001。“ZEEKR 001本身的产品力非常之强,可以说是设定了行业内的天花板。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所有的开发不会裹足不前。”



时代风口,国牌“弯道超车”


新造车的赛道一日千里。许多2020年声称“造车”的企业已黯然离场;许多意想不到的新玩家正在入局。


有媒体曾经把新造车的格局比喻为“四大门派,一个江湖”:自成一派的特斯拉,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威马,稍晚入局的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苹果,以及以吉利为代表的传统车企。


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这其中,真正造过车的只有最后一派。 新赛道的故事总是惊险。特斯拉先发制人、一骑绝尘,但今年起屡陷舆论危机;“新势力”们野心勃勃,但缺乏造车技术积累,成败几乎一夜之间;科技巨头风声正劲,走出了和车企合作的新路子。


而对传统车企来说,以退为进,步步为营,似乎是更稳妥的答案。 实际上,大多数车企也是这么做的:最要紧的是守住当下的燃油车市场,然后先做油电混用,再慢慢过渡到电动车。


与之相比,吉利成立极氪直接做纯电动智能车的策略,其实相当激进。


这或许与安聪慧的个人特质有关:许多接触过安聪慧的人都说,这位极氪智能科技的CEO更像程序员,或者是一个产品经理:“不太爱表露情绪,一有时间就会去车间巡视,和我们说话也没有架子。”


中国造车,为什么越来越强


极氪发布以后,安聪慧给自己起了一个带有互联网公司特色的花名,“聪聪”,并用这个名字在极氪APP中注册,和用户直接交流。


他喜欢听人讲话,研发实验室的、车间的、消费者的,大多数时候不做反驳与解释,而是接纳四面八方的意见。 “从到吉利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创业。”安聪慧这样解释他的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超过 10%,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步入快车道。


这是马拉松的第一个弯道:市场已经淘汰了一批“PPT造车”的演说家,还在赛道上的品牌,正加速跑向新阶段。


极氪是时候“超车”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中国   赛道   新能源   聪慧   吉利   架构   车型   芯片   消费者   传统   智能   品牌   用户   汽车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