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乃良药——读邰筐《夜莺飞过我们的城市》有感

好书乃良药——读邰筐《夜莺飞过我们的城市》有感

作者:李立峰

检察日报驻重庆记者站

邰筐的书,我是觊觎已久。注意,我说的关键词是“已久”。因为从他答应给我寄书,到我收到这本书,中间过去了35天。每一天,我都是扳着指头,盼星星盼月亮。时不时会朝快递柜那儿凑,看一眼书到没。

事情要从35天说起。上海,昆阳湖畔,全国检察官文学笔会在此举行。这是今年唯一一次跨省出差,因而我倍加珍惜。

开会,我习惯早到,恰好我的位置就在苗同利老师身边。会议刚开场,他便失魂落魄的离开了,快到我来不及问。后来,尤萍说,苗老师因为写诗,累死了一部手机,他打车买手机去了。再后来,苗老师说,他几乎每年都会累死一两部手机,因为写诗。用张建伟老师的话说,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整个生活方式都是诗。

第二天开会,我照例坐在这个伟大的灵魂旁边,只为沾一沾诗气的熏陶。邰筐老师利用主持人的职务之便,招呼我往前坐。我立马领命,坐在了离他只隔一个座位的地方。

会议即将开始,诗人陆陆续续进场。这时候,邰老师从背包里拿出了一本书,那是我熟悉已久的《夜莺飞过我们的城市》,作者正是邰筐。

这套书的作者全是中国著名诗人——郁葱、傅天琳、李琦、路也、邰筐、王单单。而且简介特别强调,这套书代表了中国“诗人散文”的最高水平。

看到邰老师朋友圈发布的新书出版预告,我便开始觊觎,但我始终没好意思开口要。

所以,当邰老师从包里摸出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的眼光就没有离开过书。看样子,他准备送人。但现场这么多诗人,送谁呢?正想着,一个响亮的声音从离我四五个座位之远的地方传来。

这个声音很熟悉,是内蒙古诗人崔友,去年在赤峰相识,一个热心的老大哥。等我回过头,他已经快步走到邰老师面前。不仅先声夺人,还先下手为强。

邰老师看着我,一边有点不好意思地给我说“给你寄”,一边在书的扉页签上崔友的名字。当时,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但嘴里说出来的却是——“你这次不虚此行!”老大哥远道而来,理应先长后幼。

有了邰老师这句话,回渝没多久,就把地址发了过去。但当时,他还在出差。中间,我有点忍不住,上网查了查此书,没有找到,包括邰筐其他的书。后来问他才知道,他的诗集早已经脱销。

于是,我第二次给邰老师发了地址。一般来说,像我这种薄脸皮的人,别人不回,事后不说,我就知趣,不再相扰。但这次,我不算放弃,我太想读到这本书了。

这一次,邰老师签了字,拍了照片发我。看来,这本书,是铁上钉钉了。

一个周六的下午,天空飘着朵朵棉花,天蓝似绸子,阳光俏皮的林间眨着眼睛。这本书从北京来到山城,时间是下午16:27分。我给邰老师发了一条微信,说书收悉,并在绿油油的草地,给这本书拍了几张照片。

青草的叶子倒影在书页上,就像画上去的一样,浑然天成,留下了夏天的味道。

其实,前一天,一次聚会,让我身体有点不适,一整天无精打采,提不起神。加之,烈日当空,索性窝在沙发,拜读这本姗姗来迟的书吧。

嘿,谁知道,不看不要紧,一看停不住。到18:39分,一口气翻过了100页,接近全书的一半。

这时候,饭已经做好,匆匆吃过饭,孩子们在卧室玩乐高,把我晾在一边。我正好得闲,原本舍不得看完的书,重新翻了起来。到21:07,读完最后一个字。

当时,我就有一个深刻的感觉,这一天没有虚度。因为,我和一个高贵的灵魂,聊了半个下午和半个晚上。

关于写诗,关于新闻,关于文学与新闻的融合,我统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我的主业是新闻,副业是文学,皆为码格子,外人看似差不多,但内行都知道,相差十万八千里。

法律是理性的,文学是感性的,一个是公文话语体系,一个是个性化语言。作为半道出家的人而言,面对两个不同的频道,经常出现语言风格上的冲突。

一次,和副刊编辑聊天,对方当即指出我的问题。他建议我,如果写文学,一定离工作远远的。长久的工作报道,形成了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一旦写起的文学涉及工作,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公文化语言。

如何任意转换频道,在写诗的时候是诗人的思维,在写新闻的时候是记者的思维?邰老师的这本书给我了很多启发,甚至给了明确的答案。

在他看来,诗人和记者之间是有共性的,总能比别人发现更多的细节。不同之处在于:诗人偏感性一些,记者偏理性一些;一个诗人的内心或许更柔软更细腻,一个记者的眼光或许更敏锐更冷峻。

原来,新闻与文学并不矛盾,二者的融合和碰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写诗的时候,我更希望站在一个记者的角度上,这样我的作品就多了几份沉静和冷峻的力量;当我作为一个记者采访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永远保持诗人的激情,用一颗柔软之心去关照采访对象,去关照整个世界。我想我写的稿子就留下了心灵温度,这可能就是唯一有别于他人的地方。”邰筐如是说。

也因此,邰筐在工作一年之余,就成为最高检旗下的《方圆》杂志首席记者,成为《检察日报》非常有名气的记者。而此前,他的身份是名满全国的“70后”诗人,享誉诗坛。

这本书给了我巨大的鼓励,给了我写作的方向,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写了邰筐的诗歌观,与《方圆》杂志名誉主编莫言、著名诗人林莽等人的交往故事,“临沂诗群”的前世今生,采访赵作海、马俊欣等人的心路历程。

通过这薄薄的一本书,让我对这位著名诗人兼记者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找到了实践的路径与方法。

诗人写散文,就没有散文家什么戏了。诗一般的语言,流淌在书中,让全书如星河璀璨。

作为一名文学新人,我亦有自知之明,没有能力对这本书做出更多专业的分析和评价。但我相信,我提供的这些只言片语,足以窥豹一斑。

好书乃良药。读完全书,一天不适,不治而愈。

投稿转载说明

投稿邮箱:543183107@qq.com

本公号非营利性 不支付稿酬

投稿即视为同意本公号对文章进行转载刊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方圆   夜莺   老大哥   冷峻   良药   好书   诗人   全书   下午   记者   语言   老师   著名诗人   地方   作者   城市   工作   新闻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