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鬼话系列——僵尸、旱魃、“打旱骨桩”

说到“僵尸”,大家脑海里率先浮现的,肯定是林正英老先生电影中身穿清朝官服,两手前伸,双腿笔直不能打弯,青面獠牙一蹦一跳前进的“尸怪”了。

其实说来奇怪;以我们中国本土的鬼神文化来看,中国鬼怪绝大多数都是以“鬼神精怪”一类没有实体的东西为主。因为没有实体,看的见却摸不着,自然无法消灭,所以显得尤为可怕。

然而僵尸却是一种相当“另类”的鬼怪——它们不但有形体,而且还不太灵巧,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笨拙的只能跳来跳去。况且早期的僵尸还有一个极为致命的弱点;白天必须回到自己的棺材里,不然只有死路一条。

仙人鬼话系列——僵尸、旱魃、“打旱骨桩”

影视剧僵尸形象

僵尸的“恋家”情节

武林钱塘门那里有一座更楼,是当地老百姓集资建起来的,大家还凑钱请了打更的,这是当地的老习惯了。

康熙六十五年的时候,这地方的更夫叫做任三,自那年夏天开始,任三连续很多次看见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梆子响的时候,有人从当地的一座寺庙里出来,这人走路虽然摇摇晃晃的,但是却脚下生风般走的很快。而且第二天凌晨三点以后五点之前,他必定会再次回到庙里。

任三以为这一定是庙里的和尚不干好事儿;白天念经一本正经,晚上晃晃荡荡喝酒偷情。于是他就存了个“捉奸”的念头,想着有“把柄”在手,至少能让这寺庙里的和尚请客喝酒吃肉。

主意已定,任三当晚就开始行动。当天晚上月朗星稀,惨白的月光亮得跟白天似的。任三从埋伏处望去,只见那个“人”面容枯槁如木,面色黑如陈年老腊肉,双眼因面颊枯槁而深陷进入,肩膀上挂着两串纸做的元宝,在月白沉寂的大街上,鼓动人心的“沙沙”声。此时任三已经知道,这个东西,一定是僵尸了。因为他见过在这座寺庙里山门里有一个陈旧的棺材,由于没人打理,上面的灰都有寸把厚了。

第二天任三就向庙里的僧人打听,那棺材里是什么人?从哪儿来的?结果和尚也表示很懵逼,这个棺材从他师祖时代就已经存在庙里,里面具体是谁,他也不清楚。

任三没有办法,只得回去向他的更夫同事们说起这件事。其中有个比较有办法的人告诉他:“我听人家说,僵尸怕红豆、铁末、米子这三样东西。你去搞一些来,趁僵尸出去的时候撒在它的棺材旁边,这样它就进不了棺材了。”

要说任三也是胆大,他那会儿是不知道后世的僵尸题材的影视剧里,他这样的“更夫”往往是最先“领盒饭”的。

这任三当晚便依照同事所说,趁僵尸外出的时候,把红豆、铁末,米子这三样东西仔细的撒在那僵尸的棺材周围,然后就回更楼睡觉去了。

然而到了凌晨四五点钟,更楼外突然有人用凄厉的声连叫:“任三爷~”“任三爷~”

要说这任三也是胆大,居然还毫不防备的问谁在叫他。

门外那声音说道:“我是在寺庙长眠的那个人。因为没有子孙,很久没有人祭祀我了,我只好趁夜间出门,找点东西填填肚子。现在被你用东西魇住,回不了棺材,马上就要没命了。你赶紧起来把那些东西扫开,让我回去。”

任三这才觉得害怕,但想到如果真去把那些东西扫开的话,这僵尸要是翻脸杀他,他可没办法躲开,于是他便干脆不理那个僵尸。

那僵尸见他不说话,顿时恼羞成怒,凄厉的大呼:“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你为什么要这么虐待我?”

任三是铁了心不搭理这僵尸了,依旧一言不发。

那僵尸先是苦苦哀求,后来又高声叫骂,终于到了鸡叫的时候没了声音。到得天亮,任三下楼一看,有一具枯尸倒在更楼之前,于是他就鸣锣聚众,到寺庙里一看,果然正是山门棺材里那一具尸体。然后大家就禀告官府,把这具尸体连着棺材一块儿烧了。(见《子不语.僵尸求食》)

从这个故事来看,虽然任三替后世影视剧中的更夫们出了一口气,在没有“主角光环”的情况下干掉了一个“僵尸BOOS”。但从两者之间的对话来看,难免有些“杨白劳”和“黄世仁”对话的感觉。

这个僵尸并没有招惹任三,反而是任三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逼死了这个老僵尸。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饿着肚子的老僵尸,不但谈不上可怕,反而让人觉得颇有些“可怜”的意味。

当然,最主要的一点是:僵尸在白天必须回到自己的棺材之中,不然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它大大的限制了僵尸们的“续航能力”和活动范围,如果它们跑的太远来不及返回棺材,那只有死路一条了。

这样的僵尸显然谈不上可怕,也很难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俗话说得好基金:“兔子不吃窝边草”。僵尸被棺材所束缚,就只能吃“窝边草”,稍有动静就难免被人发现,然后被除掉。

这样的“僵尸”,显然达不到“可怕”的要求,还是“太弱”。于是,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有人把僵尸和旱魃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升级了。

仙人鬼话系列——僵尸、旱魃、“打旱骨桩”

影视剧女僵尸形象

白毛女旱魃

僵尸与旱魃在当今的鬼怪故事中,“旱魃”和僵尸往往“不分家”。甚至公开的说法就是“魃”是僵尸之祖。

然而实际上,在明清以前这两者其实毫无关联,辈分也差的很远。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旱魃”的故事。

乾隆二十六年,京师大旱。有个替政府送信的信差,叫做张贵。

有一天张贵奉命出城投递公文,天黑出城走到没有人的地方时,突然刮起黑色旋风,吹灭了他的灯笼。

张贵只好跑到路边避雨的亭子里,想重新点着灯笼。然而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年龄大约十七八岁的漂亮的美女提着灯笼走了过来,把他呆回了家,请他喝茶不说,还愿意跟他不可描述。

这飞来的艳福张贵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于是两个人不可描述了大半夜,到了天命鸡叫的时候,美女穿上衣服要走,张贵挽留不住,索性“拔屌无情”的睡了个“回笼觉”。

可是,这姑娘一走,张贵总觉得自己跟睡在野外一样凉飕飕的,还感觉身上有露水,嘴巴鼻子跟草扎一样难受。等到天色微明,张贵抬眼一看;好家伙!他原来是睡在一座荒野坟地之中。

他大惊之下,还好看见自己的马拴在树上,而他所投递的公文,已经误了期限。

官方公文不比网购快递,误了期限肯定要追究责任的。

于是张贵的长官把他收押起来,严加审讯。张贵也不敢隐瞒,把昨天晚上的事情合盘向长官招认了出来。

这位长官本着“探索发现”的精神,到案发现场进行调查研究。

然后得知,这里所埋的确实有一具女尸符合作案条件;一个张姓女子,未曾出嫁与人通奸,事发后羞愤的上吊自杀,曾经不止一次的迷惑过路之人。

这个时候就有人说:“这女的也许是旱魃!跟猴子一样却披头散发只有一只脚的,是‘兽魃’。上吊自杀成为僵尸迷惑人类的,是鬼魃。把这个女尸挖出来烧掉,天应该就能下雨了!”于是这位长官奏明地方官员,把张姓女子的坟墓挖了。果然挖出来一具女僵尸,体态一如活着的时候,只是长了一身白毛。长官一声令下就把这个女僵尸烧了,第二天果然下起了大雨。(见《子不语.旱魃》)

从这个故事来看,这位“旱魃”明显要比前文中的僵尸要厉害得多;会幻术,能变形,而最强大的地方则是它能让“京师大旱”!

我们回顾一下第一则故事中的老僵尸,它几乎是个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老“屌丝”。别说影响气候变化了,它连走路都摇摇晃晃的不稳当。真是“僵尸比僵尸气死僵尸”!

为什么同样是僵尸,前一则故事中的老僵尸几乎混到了“杨白劳”的惨境,而后一则故事中的女“旱魃”却能够做到花天酒地影响天气的地步呢?答案就是:毛!没错,就是女“旱魃”的那一身白毛。

在明清志怪文学中,旱魃无一例外的都要长毛才行,不长毛的算不得“旱魃”!而且与僵尸不同,“旱魃”在正史上就闹得挺欢腾。

早明代时,山东、河北等地农村在天旱的时候就有“打旱骨桩”的习俗。

仙人鬼话系列——僵尸、旱魃、“打旱骨桩”

僵尸死亡影视剧效果

“打旱骨桩”

所谓“打旱骨桩”,就是天气久旱不雨的时候就,就是出了“旱魃”,只有消灭了“旱魃”天才会下雨。

那么“旱魃”怎么找呢?其实挺简单;最初的时候就是要找到一个死了不到一百天,死时未成年的小孩子坟墓,把尸体挖出来切碎作法以后再烧掉,天就会下雨了。

此时“打旱骨桩”的习俗大约还是初级阶段,因为在中国“入土为安,死者为大”的传统思想下,挖人夭亡孩子的尸体出来残虐,比挖人父母的尸体出来残虐阻力和仇恨要小许多。

试想一下,在以“忠孝”为本,以家族亲情为根的封建时代,挖一个子孙满堂的老人坟墓已然是和他的子孙结下了生死大仇,再把尸体拖出来残虐作法,这肯定是“不共戴天”的血仇了。

如果是一个早亡的未成年人,相对来说更容易获得家人们的宽容。而且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旱魃”是指“死亡一百天”之内相对“新鲜”的尸首,而不是近乎“年老成精”的僵尸。此时的“旱魃”与“僵尸”还不能算是一种东西。

因为按照人体正常腐坏速度,在埋入坟墓的封闭条件下,尸体在一百天之内绝无全部腐坏的可能,如果条件地理气候条件适当,挖出来的尸体“面目如生”其实并不奇怪。

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打旱骨桩”这一陋习日渐猖獗,早夭孩子的尸体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变态的需求,到明代后期的时候,“打旱骨桩”的理论再次升级,变成只要是新死不满百天,坟头不长草且有水渗出的坟墓,里边埋的不拘是男女老少,都是“旱魃”,最好都给挖出来碎尸之后烧掉。

这个理论的“进步”,想来地方上的神汉巫婆出力不小,但是这也让矛盾迅速激化!山东、河北等有“打旱骨桩”习俗的地界,因为“打旱骨桩”频频引发家族级群体斗殴流血事件,逼的明清两代都严令禁止地方进行“打旱骨桩”活动。

然而实际上“打旱骨桩”的陋习却是屡禁不止,而且到了清代时,藏有“旱魃”坟墓的条件更加宽泛:不管人死了有多久,只要神汉巫婆用法器和法术确认了,那就是“旱魃”所在的坟墓。

到了此时,挖谁家坟的权力基本上已经掌握到了地方巫婆神汉的手里。而僵尸故事也已经开始流行,也许正是此时,僵尸和旱魃这两者才开始结合起来。

结语

实际上“旱魃”的出现要远远早于僵尸,《诗经》有云: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这是先秦时代就已经存在的诗歌。

然而在明清以前,关于“旱魃”的纪录倒是不少,但是往往以邪神或怪物的形式出现,与人的尸体并无关联,而关于“僵尸”的记载更是完全没有。

金人元好问的《续夷坚志》中记载,贞佑初年洛阳大旱,传说是因为“旱魃”的原因。那时候观察它行迹的方式是天黑以后让人轮班登高去看,因为“旱魃”出现的地方必然会有火光跟随。

当时洛阳人不知道换了多久的班,终于发现了火光闪动,疾驰如飞的“旱魃”跑进一个农民家里,于是大家一拥而上用大棒子打的它火光四散,大声惨叫。

而这个时候的“旱魃”,还是身高三尺,像风一样奔跑的小个子。无论如何也跟僵硬的尸体联系不起来。(见《续夷坚志》)

想来“旱魃”与“僵尸”的结合,应该还是因为“打旱骨桩”的关系。

“旱魃”是自古就有的,而“打旱骨桩”的习俗则是因“旱魃”而产生,在“打旱骨桩”这一习俗的发展过程中,地方的神汉巫婆们为了完善理论,后来才把僵尸与“旱魃”联系在一起的吧。

ps:仙人正在收集整理关于中国本土神怪民俗故事,如果小伙伴们的家乡或身边有奇特的习俗或有趣的神怪传说,欢迎留言或私信我。仙人在此感激不尽!

参考资料:

《子不语》

《续夷坚志》

《阅薇草堂笔记》

《扪虱谈鬼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僵尸   神汉   更夫   残虐   庙里   鬼话   巫婆   棺材   长官   明清   寺庙   仙人   习俗   坟墓   尸体   东西   地方   系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