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逆袭”——儒家崛起

从孔子到孟子,儒家混的其实并不好。

这一点从孔子和孟子的经历就能看出来;这一大小两个“圣人”,都是在郁郁不得志中度过一生的。他们两位都曾周游列国,向诸侯们推销儒家思想,然而都并没有产生太好的效果。他们二位也都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大舞台”,在政治上获取太大的建树。

因此这二位可以说都是在“郁郁不得志”中度过了一生。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终结了“战国乱世”,在那首个“大一统”的岁月里,儒生们混的却更加憋屈。

因为秦始皇听取法家人李斯的建议,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而且在这个新兴王朝里,还有许多新的东西,那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除旧布新”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肯定会让崇尚“法先王,师古人”的儒生们非常不爽,心里不爽就要说出来,说出来当权者不采纳就会更加不爽,更加不爽就说的更多。说的太多了儒生们未必能爽,但当权者肯定会不爽。让当权者不满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秦始皇和李斯样的“横暴组合”!跟他们发“牢骚”已经十分危险了,长期喋喋不休的讽刺时政,捧古贬今,那就是“作死”。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和李斯终于厌烦了儒生们的“叽叽歪歪”,亮出了他们的“大杀器”;流毒后世千年的“焚书坑儒”开始了!

不得不说,秦始皇和李斯开了一个缺德至极的先例,动用国家机器以刑罚对待“异见者”。

要么闭嘴,要么死。

后世王朝大都只看到了秦始皇和李斯杀的烧的很爽,自己也都跃跃欲试的想“有样学样”,却往往不愿意记得强悍的大秦二世而亡。

千古第一“逆袭”——儒家崛起

秦始皇

秦亡后的儒家

公元前209年,秦始王嬴政在巡游途中“驾崩”,在一堆咸鱼的环绕下走完了他“有梦想”的一生。

“始皇帝”死了!“二世祖”的名头大家得赶紧抢啊!这可是正经的“大买卖”!

于是大秦内部一场轰轰烈烈的“内讧”开始了。

“内讧”的结果很“感人”;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丞相李斯被杀,大将军蒙恬被逼死。

啧啧!最后竟然是胡亥和赵高这两个“二货”胜出!不得不说,有时候历史也真会“开玩笑”……

大秦的一场“换届内讧”,其结果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这样对“天下”来说虽然未必是幸事,但儒生而言却绝对是大“幸事”!秦始皇死了,继位的二世是个“不成器”的东西。大家都忙着造反和镇压造反,自然也就没人在乎关于烧他们书的事儿了。因此,被“焚书令”压的几乎断绝传承的儒家,终于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然而即使是不烧他们书了,也不代表他们受重视。

无论在任何年代,最初从事“造反”这个行业的人文化水平都不会太高。秦末的这一波“造反浪潮”尤其明显。

刘邦是个“混混儿”,项羽虽然是个贵族,但也就是个“贵族混混儿”。这两个人很明显都不是什么“好学”之人。

以至于后来唐朝诗人章碣还感慨:“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样一帮子“糙汉”们,对引经据典,“之乎者也”的儒家门徒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感。所以秦始皇死了,秦国乱了,儒生们的日子依旧不好混。

也许是受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儒家压制的影响,也许是刘邦,项羽这类的“糙汉”们跟儒生太不对脾气,反正这两个人对儒生都没什么好态度。

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刘邦为了羞辱儒生,曾经往儒冠里撒尿。

要知道,《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中出现次数最多子路,就是因为打仗的时候帽子的带子被割断了,宁愿一死也要戴正了帽子。

在儒生眼里,“冠冕堂皇”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项羽就更恶劣了,韩生劝他留在关中称王,他认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就给拒绝了。结果韩生背后说他“沐猴而冠”,项羽也老实不客气的把他“烹”了。

从二位对儒生的态度就能看出来,当时的儒家门徒们混的多不得意。

那个年代混的最成功的儒生是郦食(yi)其(ji)。

汉高祖刘邦刚见他的时候对他也很不尊重: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食其。

在那个还没有内裤的年代,见第一面的时候刘邦就坐在高处叉开腿,请六十多岁的郦食其看“怒龙护卵”,可以说很不把他当回事儿了。

但是郦食其还是很有本事的,几句话说的刘邦就对他改变态度,十分恭敬,并且重用了他。

郦食其为刘邦做“说客”,马不停蹄的替刘邦说服了很多观望中的诸侯,让他们支持刘邦,对付项羽。可惜,后来老先生命苦,被韩信和蒯通给坑了。

郦食其好不容易说服了齐王投降刘邦,结果蒯通跟韩信说,咱们辛辛苦苦才打下来几座城池?这老头子靠着咱们的威风,用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居然一下子说服那么多城池投降!显得比您还流弊!这能忍吗?

韩信当然不能忍,于是不接受齐王的投降,连夜进军。

齐王觉得自己被郦食其骗了,当时就把他煮了。

要说“坑儒”,其实韩信,蒯通这两个人才是毫无无争议的“坑儒”。

千古第一“逆袭”——儒家崛起

刘邦

汉初时的儒家

刘邦打败项羽,得到了秦朝的“失鹿”。

一个新的刘氏王朝开张了。

但是这个新王朝里,依旧没有多少儒生们的位置。

“汉初三杰”中张良有人认为他是“兵家”,也有人认为他是“道家”,甚至有人认为他该属于“法家”,但可以确定他不是儒生。

从圯桥捡鞋子的典故看,他确实看起来很像“兵家”,但是晚年“从赤松子游”又像“道家”。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喜欢的人讨论去吧!仙人就不凑热闹了。

萧何这个人虽然喜欢读书,但他喜欢“黄老之术”,并用之于治国,当属“道家”无疑。而且受萧何的影响,汉初的治国方针都是以“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为主,萧何之后的曹参,陈平也都崇尚“无为而治”。

韩信就不用说了,他只能属“兵家”,给别家人家也不能要。

那个年代儒生混的比较好的人是叔孙通。

这个叔孙通啊!为人……很适合当“专家叫兽”!

此人最初是前秦的一个“待诏博士”,类似于现在的“知名专家”,又或属于“公知”一类。

这货最初跟秦二世混的时候,秦国派往楚地的士兵叛乱,秦二世问“专家”们怎么办?三十多个“专家”都建议秦二世立刻出兵平叛。唯有叔孙通知道看秦二世的脸色说话,力排众议的称颂秦二世英明神武,仁慈圣明,天下人都紧紧的环绕在,以秦二世为核心的大秦周围,绝对不会有人造反!下面那些人只不过是偷鸡摸狗的小贼罢了,不用管他们,地方官吏马上就能搞定他们!

这一番“宏论”捧的秦二世感觉很爽,不但把建议他出兵的“假专家”们都抓了起来,还重赏了叔孙通。

当然,这也让叔孙通挨了不少骂,也让很多人看不起他,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成功”。

一边受万众鄙夷唾骂,一边升腾发达。一边昧着良心颠倒黑白,一边升官发财。偏偏当权者对这样的人往往都还特别喜欢!这种现象仙人称之为“叔孙通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古往今来一直重复出现。

当然,“叔孙通”们说的话他们自己是不当真的,当真的只有“大傻瓜”和“小傻瓜”……

很快第一个老板秦二世倒了,叔孙通立刻马不停蹄的去投奔“造反头子”项梁。项梁战死以后赶紧投奔“楚怀王”,后来发现楚怀王没前途,又赶紧去抱项羽的大腿,发现项羽这个“大腿”形势不妙,又火速去投奔刘邦……叔孙通也够忙的。

投奔刘邦的时候,叔孙通知道刘邦不喜欢儒生,就换了刘邦喜欢的衣服,一通马屁拍舒服了刘邦。在刘邦那儿站稳了脚后,他替刘邦先制定了简单的君臣之礼,后来看出来刘邦觉得不太满意了,又自告奋勇的提出制作更加精良的“汉礼”,刘邦同意了。

叔孙通得到了皇帝的授权,跑到鲁国孔子的老家,寻找儒生共同制定“汉礼”,结果还有两个人太鄙夷他的为人,直接拒绝了他……

就这么一个叔孙通,司马迁在《史记》里称他做“儒宗”……

你还别说,司马迁有时候也挺“调皮”的……

千古第一“逆袭”——儒家崛起

汉武帝

儒家崛起

由于秦朝受法家思想影响太大,律法严苛而繁琐,以至于二世而亡。所以汉初时代宽容大度的“黄老之说”很受青睐。

“黄”是皇帝,“老”是老子,“黄老之说”是除了庄子以外最大的道家分支。

所以,法家的败落之后,道家趁势而起,还是没有儒家的什么事儿……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

很多人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形势需要,是为了改革社会云云……

这些原因在仙人看来其实不是太靠谱。

儒家思想的兴起,至少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他们抱对了大腿!

汉武帝初继位的时候,当时的朝政还是由他的奶奶窦太后实际控制,他只是一个“挂名”皇帝。

儒生们从一开始就“火急火燎”的,想通过接近汉武帝这个“未来真主”搞“小动作”,企图架空窦太后,让汉武帝直接亲政。结果被窦太后发现了,窦太后因此罢免了丞相田蚡和太尉窦婴,汉武帝也被关了“小黑屋”,一度以为自己要被废掉了……

我们今天说起来只不过是寥寥数语,但是在当时的大汉朝廷,不知道造成了多么大的震动!手握“废立之权”的老奶奶窦太后,给汉武帝刘彻留下的多大的心理阴影,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了。

但是,有个故事大家应该都还记得。

汉武帝决定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时,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开了“立子杀母”这个“政治习俗”的先例。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汉武帝对窦太后的怨毒有多深!

而窦太后所崇尚的,正是汉代从开国一直到汉武帝时的“黄老之说”。

有人认为到汉武帝时的大汉帝国已经强盛,“黄老之说”的“无为而治”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社会发展了。

可拉倒吧!

从汉高祖开始到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为止,一直都是实行“无为而治”,“征匈奴”,“削藩”,该办的事情哪一件撂下了?“无为而治”和“坐着等死”是两码事儿,不能混为一谈。

以仙人看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所以能够实行,倒并不是儒家思想的好处有多大,也不是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

其主要原因还是汉武帝刘彻这个“叛逆”的孩子长大了!为了“报复”那个曾经让他整天战战兢兢,事事如履薄冰的奶奶窦太后。在老太太死后偏偏要“倒行逆施”!

奶奶不是喜欢“黄老之说”吗?我偏不用!奶奶不是讨厌儒生吗?我偏要“独尊儒术”!

历史有时候也会很“调皮”,一个影响后世千年的事件,往往就是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问题”。

然而,儒生们千辛万苦搞出来的“独尊儒术”,也不是没有代价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看似得足了“面子”,但是却也掉光了“里子”。

因为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后世的君王,都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天真”!皇帝们其实并不在乎是哪一家的思想,只有对他们有利他们都会采用。然而无论是哪一家的思想造成的恶果,这笔账都会算到儒家的头上。

比如所谓的“驭民六术”:

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虐民。

就是法家名著《商君书》里的“杰作”。

这可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的儒家思想下作多了。可是你看看,骂儒家“愚民”的人满大街都是,你见过几个骂法家的?

结语

小时候我也曾以为世界是纯粹的,事情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黑的就是白的。

长大了才发现,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除了黑白还有更多的色彩。世界上大多数的事情都是有好也有坏,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时好时坏。

儒家思想的争议历来挺大,但其实很多人都是人云亦云的跟风,并没有稍微深入的去了解儒家的发展历程和核心思想,更别提反思了。

儒家“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的思想,何曾真正的贯彻落实过?

“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它又怎么能通行天下的?

一切问题都出在“人性”二字上!

君主们只会选择对他们有利的部分去推行,官吏们只会选择对他们有利的部分去应用,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再好的思想,人不对也推行不开,再糟粕的思想,人对了照样天下通行。

汉代的儒家门徒们不理解这个问题。

他们费尽心机的把儒家推上了“独尊”的宝座,并传世千年。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千年后的今天,所有“落后”“积弱”的骂名都将在儒家账上清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儒家   项羽   孔子   儒术   王朝   无为而治   儒生   当权者   法家   汉武帝   刘邦   道家   太后   千古   儒家思想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