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八大菜系的质疑

八大菜系,指的是清初形成的四大主要菜系川、鲁、粤、苏。发展的清末时期,又加入了浙、徽、湘、闽四个,这就是八大菜系的由来。

对八大菜系的质疑


但是我们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除了山东鲁菜勉强能算中东部之外,其他七个菜系均为清一色的南方菜。

想到此处不由得有点疑问,难不成北方人都不吃菜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果说当年因为交通不便,北方的游牧民族受地理环境限制,蔬菜的种类和种植季节有些影响。但这并不代表陕西人天天肉夹馍;山西就着陈醋吃刀削面;或者是东北那旮沓人参鹿茸的大补;也不是河北只有驴肉火烧,更不可能河南人天天胡辣汤!

对八大菜系的质疑


按道理说,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清末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怎么着也得分给一个名额吧。即使不单给北京,那么直隶的河北却也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照样名落孙山。

这种原因是不是因为整个北方没有什么名菜呢?

当然不是。

仅以小编的家乡河南为例,慈禧这老娘们当年匆匆逃出北京西巡,后来风平浪静回去时候,到开封品尝过豫菜之后一个劲的赞不绝口。最起码说明河南菜还是有精品的,我想其他省份也一样都有各种各样的地方特色菜,不会贫乏到只剩一个赖以出名的肉夹馍或者刀削面或者是兰州拉面吧。

对八大菜系的质疑


所以,关于这个八大菜系里面没有一个北方菜系的原因只能我们自己猜。因为我既不知道当时的评判标准和评委的组成身份,想着更不会是先盲品之后味蕾受到极大美味的诱惑,一拍椅子转过身来,冲着厨师大喊:我要你,我要你。

据我粗略分析,自唐以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方对于南方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才会有了唐德宗那句: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水浒传和清明上河图以及许多文献都有记载,维系唐、五代十国和北宋生存最重要的河流——汴河异常繁忙,将南方的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运至北方。而修建艮岳的花石纲,也可以被认为是压垮北宋的一根稻草。

对八大菜系的质疑


北宋灭亡,大批匠人百姓官员迁至江南。即便是今天,您在品尝西湖醋鱼时候,依然隐约有开封鲤鱼焙面的影子。杭州包子,依稀可见开封包子的身影。而位于广东肇庆的封开县虽然名字来源比较晚,但似乎和北方的开封也有着某种剪不断理不乱的联系。

现在来分析一下粤菜和豫菜的区别。

由于我只知道吃和价格,对于技术技艺不清楚,所以还是从价格方面来对比。

对八大菜系的质疑


我们都知道,沿海城市往往以海鲜为主。在当地烂大街并不值钱的各类海鲜到北方市场上的价格打着滚的翻跟头涨价。北方的各种常见食材如牛羊肉或者蔬菜等却几乎全国各地都差不多的价格。

厨师的工资差别很大,如在河南的很多大饭店,即使是在行业内有名气的行政总厨,月薪也不过万儿八千。小一些的中等饭店大厨工资不过才六七千七八千左右。但是想请粤菜厨师,随随便便就得一两万左右。这就造成了北方菜系人才匮乏,研发新菜能力大大下降。毕竟生活是第一位,谁干活不是为了拿钱生存!

对八大菜系的质疑


八大菜系之所以没有北方菜,个人觉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自明朝开始,南方官员比例大幅度提升,比如说东林党很多都是南方派系。清末时候时如李鸿章曾国潘等等,籍贯对于评判来说也比较容易受影响,毕竟那句谁不说俺家乡好也不是没来由的白唱。这也可能评委席上坐着大部分南方裁判,更容易接受自己家乡美食的口感。再加上中国人自古就有家乡情结,适当的照顾自己家乡,应该是有可能的。


对八大菜系的质疑

其实豫菜的发源地河南开封,一直号称豫菜是中国八大菜系的母系菜姥姥菜,很多做工精细、繁琐的菜品兼具东西南北各菜系的融合。不仅仅是豫菜,其他菜系也同样是在互相交流借鉴的过程中结合本地特产和口味习惯,逐渐融合形成的。所以,各个菜系又是相互影响的结果,也同样能在看似不挨边的两种菜系里互相看到对方的影子。

对八大菜系的质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另一种现象,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口味普遍变得比较重,多追求辛辣等。

我家孩子就是,当我兴致勃勃的带着他们品尝正宗开封豫菜后,他们说这些菜没有味道,不甜不咸不辣不酸,没有任何让人食欲大振的感觉。

确实,豫菜的中庸,没有突出某个特色也正是最大的特色,虽然咸香是传统豫菜的特点,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状年轻人追求刺激的心态。但如果做出重大调整,又失去了本身的特点,能走多远真不好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封开县   大厨   刀削面   河北   清末   粤菜   河南   菜系   北宋   北京   厨师   中国   评委   家乡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