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人与身体

对身体来说,思想不是身体自身,但思想是既内在又超越的。思想是内在于身体的。这是因为思维是人的大脑的机能。一块石头不思维,一棵树不思维,一个动物也不能在理性的意义上思维,惟有人思维。因此,人是思维的动物和理性的动物。但思想也是超越于身体的。这是因为身体的界限并不是思想的界限。思想不仅思考身体及其相关物,而且思考身外之物,甚至思考天下万物。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彭富春:人与身体

■ 文| 彭富春

毫无疑问,个体在现实时空中的存在就是身体。它似乎是直接、简单的和不证自明的。但事实上,身体在我们的语言中却缺少一个同一的意义,而具有多重的边界。与动物的躯体相对,它是人体;与死去的尸体相对,它是活体;与精神相对,它是肉体,如是等等。同时不能确定的是:身体是自然遗传基因所给予的,还是历史话语所建构的?这都给关于身体的谈论带来各种困难。

在谈论身体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被卷入问题之中了。“谈论身体”这一现象至少包括了两个要素:谈论和身体。谈论是思想和语言行为,身体是所思考和所言说的。这就在哲学上形成了所谓的身心关系,亦即身体和思想的关系。身体和思想不是如二元论那样所设想的是分离的,前者是广延性的,后者是思维性的。但也不能简单地统一到物质或者精神那里去,如同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做的那样。思想和身体关系的复杂性表现为:对身体来说,思想不是身体自身,但思想是既内在又超越的。思想是内在于身体的。这是因为思维是人的大脑的机能。一块石头不思维,一棵树不思维,一个动物也不能在理性的意义上思维,惟有人思维。因此,人是思维的动物和理性的动物。但思想也是超越于身体的。这是因为身体的界限并不是思想的界限。思想不仅思考身体及其相关物,而且思考身外之物,甚至思考天下万物。

“谈论身体” 的完整表达式应为:“人谈论身体”。这还可以更具体化为:“人谈论他的身体”。在这样一个表达式中,除了谈论和身体两个要素之外,还有一个第三者:人。但人是如何确立的?人在现实的语言关系中总是我、你、他。从语言学上说,作为人称代词的我、你和他只有在相互区分时才获得了自身的意义。因此,我始终相关于与我之外的他者的关系。但在人谈论人的身体时,人回到了自身,同时人分裂成言说之人和身体之人。作为言说者,人在谈论人的身体,人和身体都在谈论中显示出来。但这种显示出来的人和身体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一种可能的关系是:人是身体。在这种论断中,人与身体是同一的。一方面,人被身体所规定。人不是身体之外的其它什么东西,如心灵、语言等,而是身体自身。不仅如此,而且心灵和语言也只是附属于身体,是服务于身体的工具。身体就是人的生死爱欲。这要求不要把人理解为没有肉身的漂浮的灵魂和语言的符号,不要追求死亡之后的永垂不朽或者是死而复活,而是回到身体所处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身体也被人所规定。作为被人所规定的身体,它既不是动物性的,遭到嘲笑和唾弃,也不是神圣性的,受到推崇和膜拜,而是人性的,是合乎人的本性和生活的,因此是得以理解和尊重的。

另一种可能的关系是:人有身体。这种论断设定人拥有很多东西,其中也拥有身体。按照一般的观点,人除了拥有身体之外,还拥有与身体不同的思想和语言。人不仅拥有这些身内之物,而且还拥有一些身外之物,如权力、名声和财产等。这意味着身体不是人的全部,而是人的部分。它只是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与身体比较,也许其它部分对于人更为重要,如思想和语言等。由此人可以控制身体,即让身体按照人的思想和语言所设定的目标锻炼和成长。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不仅拥有身体,而且可以制造身体。#大道哲学#

彭富春:人与身体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选自《美学原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慧能   身体   身外之物   论断   表达式   机能   界限   理性   思维   哲学   现实   动物   思想   语言   关系   彭富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