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的暗战|品牌文化与中国汽车品牌的艰难崛起

百无聊赖的时候翻到了一些有趣的资讯,看到了几个曾经比较疑惑和部分比较熟悉的品牌。

汽车品牌:

其他品牌:

对于非汽车爱好者而言可能不了解上述三个品牌,但对于“元気”和“北海道布丁”可能会有所了解;也许看到这个字必然会感觉它是个日本品牌,殊不知这些品牌都是中国品牌,包括北海道布丁也是属于元气森林旗下。

每每看到这些品牌都会联想到一些文学工作者,比如“方舟系列”,似乎带着俩字的就没有什么高品质可言;可以说这些文化领域经年累月的引导,才造就了这些“中土不洋”的恶劣品牌。看到“気”这个字会想到什么?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读音,也念做「qì」,但它是个和制汉字,也就是日本以汉字为基础自创的字,是日文中的国字;但是在中国语言文化中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一个中国品牌要使用和制汉字呢?因为它文化自卑。不过潜在的因素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汽车圈的暗战|品牌文化与中国汽车品牌的艰难崛起



一组数据·日本

自2013年开始,日本民调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对中国有好感的人,从半数一路下滑到不足10%;也就是说日本民众对于中国有排斥、憎恨或其他情绪的人,占比达到90%以上。反之同期国内统计数据显示国人对日本有好感的比例在“逆跌”,说白了就是人家在降、我们在涨,截止同期的“好感比例”从不足半数升高到超过90%。

这是个很可怕的数据。

日本将中国作为假想敌国,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应当无需深度剖析。除野心以外还可以从经济、能源、军事等各个领域进行深入了解。这里就不讨论了。需要了解的是日本对中国有好感的人为何会大幅下降?原因在于日本媒体只会捡一些负面新闻或编造各种不实信息来描述一个不实的中国形象。作为假想敌国会如此操作也可以理解,价值日本的民族特性倒是也是什么都能做得出来。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为何会增长了。

汽车圈的暗战|品牌文化与中国汽车品牌的艰难崛起


“小确幸”“宫崎骏”“久石让”“二次元”等等,这些关键词描绘出了一个低欲、淡雅、宁静的日本,地铁的暖风、鞠躬的小学生等等,看起来日本真的是那么美好;在我们熟知的汽车领域中,各种对日本精密工业的描绘,对日本汽车的“皮实耐用”,对其在北美市场超过的市占率进行了持续且正面的评价。

个人读过一些日本文学作品、接触过少数日本或留日的人,比如有些知名度较高的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东野圭吾、村上春树的作品等,但深度解读这些作品和“活物”却感受不到这些虚幻;不能否认日本的文艺作品有些非常不错,可糟糕的作品或描绘非想象中美好日本的作品也有很多。只是那些作品就不会被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与“方舟系”也不无关系,因为它们在刻意引导关注的内容;也就是只给日本贴金、从不将其“线下”真实的一面表露出来,意欲何为?

意图看似只是提升国人对日本的好感,但实际也是在抹黑自己的祖国;当然这个世界不存在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有些青年女作家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去写这些东西,在日本外务省曾经公布了一份“拿钱为日本写作”的名单、并看到某个“方舟”之后,一切都了然了,这就是在拿钱给日本做广告,帮助日本在文化层面渗透经济、在综合领域中摧毁它的假想敌,用两个字总结这些人、该用哪两个字呢?

汽车圈的暗战|品牌文化与中国汽车品牌的艰难崛起



汽车领域·从来都更严重

元気、名创此类的假洋品牌近期都在“去日本标签化”,也就是不用和制汉字、不拿日本文化当成什么卖点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觉醒了,同时崛起的还有中国制造,而且第一节描绘的“方舟系”也陆续被起底。

文化领域日韩的偶像文化输入、美国的好莱坞大片,这些“软文化病毒”存在的问题也终于被重视,这点从“芒果圈”不再有这么嚣张的娱乐内容引进也能够看出一些变化。

中国文化复兴的重担被90、00后的年轻人们扛起来了,被更早一些的、致力于强大中国工业的工程师、专业技术工人和无数的爱国者们扛起来了;于是国潮文化兴起,外国品牌不再热门,于是也才有了元気森林改成“元气森林”的操作,只是这种改变也改变不了它的“软骨病”。在汽车领域更是如此,宝沃是德国破产半个世纪的品牌、被福田收购来贴金,斯威是个意大利的摩托车破产品牌、被鑫源收购来标榜欧系品牌,其他诸如理念、启辰、之诺等品牌也都是硬贴“洋标签”的合资自主品牌,这都是曾经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汽车圈的暗战|品牌文化与中国汽车品牌的艰难崛起


在汽车领域仍旧存在一个大问题,“软广告无底线”!

在传统媒体上看到的汽车广告属于正常的操作,软广告则属于准二类广告,主要载体是一些评测文章或视频内容,不进行明显的营销推广、而是基于某个ID的影响力去塑造一个品牌“饭圈”。或者是通过系列ID组成一个ID集群,形成某个车系的“饭圈”。

其中以德系、日系、美系、韩系最为猖獗,法系已经无力回天,只能全员营销在网络上刷一些存在感。

这样的软广告营销模式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觑,因为去给这些外国品牌做软广告的ID的背后都是中国人;这就会显得很有说服力,一个外国汽车品牌能够以品质说服某个或某些大V,凭借的肯定是实力吧。结果必然形成对外国品牌的崇尚,重点是这些V对于中国制造往往是嗤之以鼻的,中国汽车品牌必然很受伤——这种做法和“方舟系”有什么区别呢?它没有任何区别。

汽车圈的暗战|品牌文化与中国汽车品牌的艰难崛起


精于外国汽车品牌的V们是否真的很专业,又为何会对这些品牌有如此高的热情呢?

近期看到某个中国汽车品牌因投入不足20亿的营销成本,被一些列外国品牌的饭圈冷嘲热讽,此时就不得不站出来说点硬核的东西了。

知名度交高的德系、日系、美系、欧系等诸多车企,年均营销费用破千亿的来自德国,剩下的在300-900亿之间的有不下于十家车企!这些营销投入都用到了哪呢?毫无疑问它会用于不同类别的广告营销,在互联网时代还有用于软广告的投入;在全球体量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的投入不仅要塑造外国汽车品牌的“高大上”的形象,同时必须让中国汽车品牌变得更差才能让这些品牌生存下去。

汽车圈的暗战|品牌文化与中国汽车品牌的艰难崛起


至此还认为汽车的软广告是个小问题吗?在汽车领域中潜藏的“方舟系”不要太多!要知道汽车制造是工业和经济的基石,所有的国家都在努力打造强大的汽车工业体系,所以在汽车领域的里评论人应当找一找底线了。不要把车系与品牌之间的竞争看似玩笑似的拌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当然这也不是指任何评价外国品牌汽车的做法都是错的,而是指那些不基于客观事实的吹捧是错误的;比如日系汽车的“精工”就是弥天大谎,高田气囊、神户制钢、三菱铝材、东丽轮胎材料、曙光制动器、三菱机电等一系列日本汽车供应商都有严重的作假行为,两田一产、三菱、铃木、斯巴鲁、雅马哈在油耗和排放数据方面的篡改操作持续了几十年,日本汽车的品质是极其差的。

欧系车中的VW&BBA、PSA等知名车企都有过油耗与排放数据篡改的问题,合资车辆设计核心三大总成的各种质量问题数不胜数;美系汽车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典型故障排名排名中始终是这些车系垫底。在这种客观事实面前怎么能吹得出来呢?

汽车圈的暗战|品牌文化与中国汽车品牌的艰难崛起


结语:作为行业从业人员必须有一个底线,那就是支持民族汽车工业发展、打造优秀的中国汽车品牌很重要,通过文化复兴提升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通过高端消费品塑造人们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在这个模式里工作会感觉很满足,即便赚得少一些又如何呢。

良知如果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中国   北海道   方舟   汽车品牌   天和   汉字   品牌   汽车   日本   好感   艰难   外国   领域   作品   广告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