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和2019年国内医药行业投融资情况评析


2020年2月和2019年国内医药行业投融资情况评析


□益辉(今日头条财经领域作者)

一、2020年两个月国内医药行业投融资情况概述

医药行业共发生投融资案例71起,披露的金额总计为127.77亿元。从不同子行业已披露投资数量、金额及占比数据来看,生物医药、IVD与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稳固前三甲的席位,已披露金额分别为67.83亿元、27.65亿元、22.96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仍是最“吸金”的细分领域,数量达25起,已披露金额达67.83亿元,金额占比53.12%。

生物医药投资仍然最火热。2020年前两个月,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例25起,已披露金额达67.83亿元,平均融资金额为2.71亿元人民币。长风药业、创胜集团、天演药业、北海康成等本土药企的融资金额均高于平均水平。

1月2日,长风药业宣布完成6.3亿元人民币E轮融资,该轮融资由联新资本领投,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君信资本、源创投资、基石资本、相城金控、朗玛峰投资等机构跟投,现有老股东元禾控股、苏州隆门创投基金、高特佳和招银国际资本等继续加持。值得注意的是,长风药业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融资轮次最靠后,将成为Pre-IPO轮融资。

1月8日,天演药业宣布完成6900万美元(约合4.83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由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领投,所得款项将用于免疫治疗临床项目的开发以及其创新技术的前沿拓展。此外,在上市公司中的融资案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凯莱英拟定增最高募资23亿元, 高瓴资本全额认购。

二、医药行业产业链概念

医药行业发债主要集中于医药工业领域的制药和医药商业领域的医药流通企业。医药行业产业链主体信用评级高的企业集中在医药工业(含医药、医疗器械两个环节)领域和医药流通领域(即医药商业),医疗服务领域小而散、以公立医院为主,发债需求不强。

三、总体发行情况

(一)2019年发行情况

1.发行概况

2019年,医药行业共44家发行主体发行了134支债券,发行规模1124.7亿元。下图为44家发行主体企业名单。

2020年2月和2019年国内医药行业投融资情况评析


2.发债主体信用等级

整体看, 2019年发债主体信用等级向高等级集中,医药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信用等级集中分布在AA+和AAA,合计占比86%,低信用等级主体发债难度大,AA以及AA-及以下信用主体占比仅14%。

3.发债品种

从发行品种看,2019年,医药企业债券发行以短期限品种为主,共计发行超短期融资券和超短期融资券82支(其中短融10支,超短融72支),规模726.6亿元(其中短融60.5亿元,超短融666.1亿元);发行中期票据15支,规模98.5亿元,发行期限主要集中于3年期;定向工具4支,规模17.5亿元;其他(含公司债、私募债、可转债、可交换债)37支,规模299.6亿元。

(二)2020年发行情况

截止到2020年2月13日,医药行业共12家发行主体发行了15支债券,发行规模158.52亿元;其中13支为超短期融资债券,2支为可转债;超短期融资债券的评级都在AA+及以上。

四、细分产业链债券市场

(一)医药工业债

医药工业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导致了企业普遍具有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及较好的经营获现能力。医药工业债总体存量规模较小,而发行主体众多,发行主体集中度总体不高。从发行主体构成看,医药工业债发行主体企业数量相对较多,民企占比较高。2019年医药工业企业发债主体数量38家,发行94支,规模611.7亿元。截止到2020年2月13日,医药工业企业发债主体数量8家,发行8支,规模60.5亿元,主体评级全部在AA+及以上。

发行主体集中度不高。这也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量较多、行业整体集中度不高及市场较为分散的现状相符合。从细分行业看,发债主体主要集中于中药与化学制药细分行业,医疗器械及生物制品细分行业存量债券较少。从发行主体属性上看,医药工业债发行主体多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发行主体占比极小。

(二)医药流通债

从产业链层面看,医药流通企业对上下游话语权总体较弱。面对上游医药制造企业,对门槛较低、同质化较高的医药品种,龙头医药流通企业具有一定议价能力;但对特色医药品种,医药流通企业话语权依旧较弱。而在面对以公立医院为主的下游客户时,医药流通企业处于绝对弱势。但是,对上游医药制造企业,全国或区域龙头流通企业或有一定话语权。

医药流通企业发债主体比较集中。2019年医药流通企业发债主体数量7家,发行40支,规模513亿元。截止到2020年2月13日,医药流通企业发债主体数量4家,发行7支,规模98.02亿元,主体评级全部在AA+及以上。

五、疫情防疫债分析:疫情防控专项债并非全部用于防控疫情。

很多发行企业的疫情防控债募集资金用途为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前期借款等,之所以能冠以“疫情防控债”的标签,是在于此发行主体参与了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募集资金用途中确实有疫情防控的因素存在。典型的比如福耀玻璃6亿元募集资金,只有0.6亿元直接与疫情防控相关。根据各个发行主体的募集说明书提及的资金用途,徐工集团,用途用于生产抗疫医院施工建设工程机械和城市消毒抗疫环境设备等;珠海华发,用途用于补充集团向疫情捐款、减免受疫情影响商户租金等流动性资金需求;物美科技,用途用于补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民生保障和采购各类防护用品等;福耀玻璃,募集资金主要用途为:(1)人民币5亿元用于偿还银行错款;(2)人民币0.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3)人民币0.6亿元用于补充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的营运资金需求。

疫情当下,IVD成受追捧领域,在创新药企一如往常受追捧的同时,IVD与精准医疗领域也开始备受资本关注。而这一定程度上,也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有关。2020年前两个月,国内IVD与精准医疗领域宣布完成融资的相关企业已经超过了10家,这些公司所聚焦的具体领域有所不同,从心血管基因检测、肿瘤基因检测、遗传病基因检测、宏基因组感染检测等到纳米孔测序、化学发光POCT等等,其成立的时间也并不长,最早成立的公司为思路迪诊断公司,这也是其分拆后的首轮融资,金额为2.8亿,而其他的公司如金匙医学、泰莱生物、拜谱生物等则大多为2017年、2018年左右成立的新公司,其融资轮次普遍靠前,融资金额也不大,在数千万元左右,但资本对于这一领域的关注可见一斑。尤其是像金匙医学,自2019年4月完成A轮融资后,不足1年的时间内已合计完成3轮融资,彰显资本对感染检测赛道头部玩家的看好。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IVD诊断逐渐受到行业重视。此次疫情出现10天内公布病毒基因组,15天内推出六种检测试剂盒,这也反映了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我国公卫体系和医疗行业研发能力的长足进步,尤其是我国IVD行业研发能力的明显提升。浩悦资本曾分析认为,从单一的仿制国外产品,到自主研发生化等传统方法学平台产品,再到目前,拥有快速、自主进行先进的分子诊断产品研发的能力,未来,在化学发光、分子诊断等先进方法学领域,进口替代的市场潜力值得期待。

此外,受本次疫情影响,智慧医疗业务也得以快速开展,私募融资公告体现较多,包括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企业浪潮健康完成A轮1亿元融资,健康管理互联网平台壹零医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肿瘤医生及患者社区良医汇完成数千万元战略融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云平台昆仑医云完成数千万元战略融资,院内外临床数据建模分析服务商万灵盘古完成A轮千万级融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医药行业   疫情   债券   融资   金额   主体   用途   数量   资本   规模   资金   领域   情况   医疗   医药   国内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