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云纳君系【头条理娱君】特约作者,看娱乐热点深度解读,认准理娱君!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天价片酬的话题,早已屡见不鲜。

在翻阅了近百个答案之后,我想再为这个话题增加一些火药味:

1,天价片酬的存在,是正常的市场机制。

2,明星与科学家的薪酬论,是道德上的伪命题。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首先,我们拿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不对等的关系,

明星比较的应该是学术圈或者科研圈内的顶级大佬,科学圈的普通从业或者普通科研人员,比较的应该是文娱圈内的普通演艺工作人员。

这就好比,你把一个清华大学和一个普通专科出身的学生,去比较学历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这样的结果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

比较只有建立在对等的条件下才具备价值。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我们去把单个“天价片酬”的明星去比较整个科学家行业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市场经济理论,一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不可能与比另外一个行业的顶尖人才薪酬要高。

除非有种某种垄断或者霸权的因素阻碍并且伤害了第二个行业的发展,并且从根本上淘汰了第二个行业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机遇。

这就好比,一家成熟的公司,有100名员工,每个员工工资拿的是2000块钱的薪酬,可是如果另外一个比较成熟的公司的总经理也就拿1000块钱的月薪。

你觉得第二家公司能够活下去吗?显然是活不下去的。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我们把明星与科学家的薪酬论去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

正如上图的所画:黄线代表的是科学家薪酬,而蓝线代表的文娱行业的片酬

文娱行业的明星片酬虽然比较中层有提升,但是它建立的基础是底层无数的文娱工作人员换来的,而科学家虽然看起来比明星的片酬要低,但是它的基础保障远超于文娱行业。

此外顶级的科学家只要他愿意投入资本市场,他的收入是无法望一线明星的背。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既然行业不存在问题,那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问题在于两个行业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等:

  1. 顶级的科学家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积累,并且要有实际的科研成果才能够完成从普通到底层的跨越
  2. 娱乐行业的冒险者,它可以通过“资本与媒介”来完成阶层之间的跨越

文娱行业的冒险者游戏是可以通过资本与媒介的谋和"BUFF”加成。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任何一个人只要掌握最大的媒介的发布平台与媒介创作者,便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

在文娱的数据化时代,谁掌握更多的娱乐资源,谁拥有更多的话题,更多的镜头,更多的曝光,即意味着更多的流量。

这种信息之间的巨大的差距,使得文娱产业有了投机的可能性,而随着的更多的资本的介入与媒介的闯入,明星正在逐渐成为流水线式的工业链产品推向大众。

从某种方面来说,明星的“片酬与身价”的背后是大众在为其消费买单。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事实上除了明星的片酬之外,在美国的NBA篮球联盟,球员之间的年薪差距呈现的便是金字塔形。

以詹姆斯,伦纳德为代表的一线巨星,他们的赛季年薪达到了3300万美元,折合近亿元的薪酬,而大多数的饮水机的球员的年薪往往在80-100万美元,即便是老将也仅拿底薪500万美元。

而造成球员之间的薪酬的差距的原因,除了球员的能力之外,还有着“商业价值”的考量。

在微观经济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超级明星现象”。

虽然我们文娱产业存在扭曲的“超级明星现象”,但它终究是正常的市场机制决定的,除非是强制性的干预,否则它并不会随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与理想而改变。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在这个基础上,冯远征先生提出:根据职称的等级来对等明星的片酬。

那么问题能够改变吗?不会改变。

冯远征提出的职称等级来划分明星,但是问题在于这个职称的的界限该如何划分。

因为如果界限不划分好,就会有利益的牵扯,或者存在的过多的关系户,并且导致的局面就是权威的人根据权威,而底层的人却难以往上走。

权力寻租变成为了主流,整个文娱行业也就陷入了一种垄断式的僵硬局面。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冯远征先生的建立固然出发点是好的,

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改变建立在理想主义的基础之上,根据职称与等级划等号本身就是一种乌托邦。

乌托邦看似牢靠,但往往顷刻间便会倒塌。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在治理“天价片酬”的乱象背后,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教育”的问题。

因为“天价片酬”的标杆就在于其“反向消费”的能力,如果它失去了其具备的“消费影响力”,那么就意味着“天价片酬”就变成了亏钱的买卖。

整顿“天价片酬”的第一步应是在于对“流量为王”时代的非理性的行为治理。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在这个流量是时代,数据流量的大明星,自然拥有着更高的关注与曝光率。

这就使得文娱产业的资源会明显的有“倾向性”。

流量明星也在以粉丝与资本打造的“数据王国”内造成了一种“巴赫金狂欢”的假象,不断有粉丝去氪金,去打榜,去消费,去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只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上消遣的假象。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在这样“流量为王”的时代下,

流量争夺便成为了行业发展的趋势,这样导致频出各种饭圈的出格行为,因为它们需要通过数据来维持自家偶像的地位,需要通过购买“救赎卷”的形式来追捧自家的偶像。

这也导致“流量为王”的时代与“天价片酬”之间挂钩,作品质量不齐,演员本身也成为资本下的木偶人,在“数据时代”娱乐圈本身就正在于恶性循环。

值得警惕的是:大众的“喜爱”正在被某种文娱霸权改变。

因此要打破文娱发展的恶性循环,必须整顿“流量为王”的数据模式。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其次必须在“教育”方面下功夫:不过这个“教育”的功夫不是所谓的网课,也不是所谓的线上网课,而是要在现存的“算法推荐”下功夫。


第一:我们的数据时代的“算法推荐”早已经完成了革命性的性迭代算法分发,但是目前的困境在于,我们的“算法推荐”还停留在“消费与广告”的行业内,它缺乏对于学识与知识的分发。

因此在数据时代,我们可以期待智媒平台在算法推荐上的革命,让它理解用户偏爱于喜欢,并从碎片化的时代转移转到从由碎片深入,提升算法的洞察能力与教学能力。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第二:群众更需要有自我意识觉醒。我们想要破茧,就必须意识到自己正在处于“茧房”中,我们需要去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不断的提出问题。

因此这要求我们需要在互联网的时代中提升自我素质与美酒节素养,远离大部分无价值的信息,我们应当把观念放置到更极具现实与真实的话题中来。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第三:凝聚社会共识。在“天价片酬”的背后其实正是源自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观念的差异,这要求我们新闻媒体以及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在新闻与传播过程中,自觉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即便在以“流量为王”的数据时代,我们也应当保持初心,不去恶意带节奏,也不去恶意揣摩。我们需要为读者打造的是理性且健康的舆论空间的保驾护航,在媒介的推动力下带动我们的观众形成共识,正确的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让我们的媒介与算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娱乐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富裕与文明的标志。

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的我们文娱产业,但前提是发展是在合理且有序的条件之下。

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介不能成为禁锢思想的帮凶,算法也不能成为“广告的茧房”,饭圈更不能成为数据的维护者,明星更加不能成为资本的木偶人...

终于一天,我们的努力会让我们,从别人眼中的“追光者”变成照亮自己的内心的那束光。

明星与科学家比较,是道德上的伪命题,关键在于“如何治理”

本文是作者作为“头条理娱君”特约作者而写,来今日头条,看更多娱乐深度好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科学家   明星   片酬   球员   对等   文娱   媒介   命题   薪酬   算法   流量   资本   更多   时代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