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凛冬来临,万物动摇。

破碎的中国电影工业再度被“凛冬”所动摇,无数的项目影视项目中止,资金强制性断链,院线复工无片可放,撤档的《唐探》与《紧急救援 》也不敢博弈“报复性消费”冒然上映。

是风险,也是机遇。网大成为了“凛冬”中的幸运儿,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与刺激性收视增长。原本被排挤与边缘化的“修仙,玄幻”类的网大也再度被推上了浪潮尖头。

这是件好事,值得我们肯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对类型转换多加关注,似乎在类型转换的背后存在着某种潜在的消费市场,它能够改变或者说颠覆性冲击经典电影。或许这个颠覆性的关键节点就是——“虚构性的消费”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这个”虚构性的消费“并不难理解,它所指向的其实就建立一个虚构性的影像空间,并以物质创造一个新的精神能力。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它在物化的影像空间创造一个可供人们精神逃避并消费的维度空间,但这个维度空间不属于浪漫主义,它是拟像时代的文化与生存的产物。

人们本身就在身处被媒介与讯息所包围的时代,与此同时又被996与生存所包围。正如同,过去的工厂用于蓝色与粉色的工人制服所区分男女性别并便于管理一般,在新生代的年轻人里边,讯息与媒介一直哺育并且引导着他们的消费与价值观理念。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这些讯息与媒介不断的在给观众们提供娱乐化与精神能力的产物,使他们能够获得满足性的消费动机或者短暂的现实逃避,它所提供的精神性的愉悦与消费,是可以无中生有的,也可以是与现实没有任何关联的,是构建在想象力的基础上。这种借以数字化的模块与统计的想象力消费与现实主义的消费拉开了差距并不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人之间的断层,但却因此迎合了人们对于消费的期待。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这个值得期待的想象是大众通过“贩卖自身的数据”让渡给互联网与生产者的权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想象力的消费符合了约翰-费斯克所提出的”两种经济“,他认为,文化产品可以在文化经济的产品中同时流通。它即可以在金融的消费领域内流通,构造财富与物质的意义,也可以在文化经济中流通,获取快感与社会的认同意义,受众也可以成为它的消费者与主体。虚构性想象力消费”是一种艺术消费,也可以说是文化经济消费,甚至它也可以塑造成某种情感,形成某种亚文化并上升到某种意识形态。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影像的想象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我们常说,电影是诞生于文学与戏剧上的产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电影与文学是根本不同的媒介。文字所塑造的文学与影像所塑造的空间有所区别,文字所塑造的想象空间是具有差异性的,我们每个人在读到文字所构造的意境的时候都有着不同的想象的画面与内容,而影像所塑造的空间则更具直接性,它直接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影响的空间,并且直接告诉观众们导演在讲什么,并试图与观众们的共情。电影的想象,更多是体现在夸大的情节和虚构的形象,以及超现实的制作或者主题的立场上。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席卷全球,除了庞大的电影工业与电影运行体系支撑之外,它还有着超强的“想象力”作为工业运行的功底。在这里,电影工业极为重要,如果没有工业那么想象则会失去依靠,这也是为何好卡梅隆《阿凡达》的剧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完成,但却直到新世纪才搬上大银幕,其原因就在于它所等待的工业能给想象的支撑与实现。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我们得承认我们的电影工业体系与西方电影工业体系还差距很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想象力”也曾得到过一定程度上的压制。

  1. 西方电影中始终具有某种”末世情节”,他们所倡导的科幻与魔幻的概念或类型电影都与其娱乐精神游戏,美学观念以及宗教游戏有一定的联系
  2. 东方电影的想象力则呈现的是一种意境与想象力的形式,它不夸张也不荒诞,所呈现的是某种精神上的能量。这是并不是说两者之间就一定有着高低之分,而是要指出的是这种差异是由于文化传统,地缘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带来的。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东方的美学想象主要来源于千年的文化的沉淀,但反过来这千年文化的理念又以霸权或是不可阻挡的力量抑制着神怪的想象力。正如同,孔子所倡导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强调“未知生,焉知死”,中国的哲学家与思想大家都是把神话历史化和世俗化,并最终推向的关于“天人合一”的封建王朝统治。

在文化的辐射影响之下,东方电影时常把神话拍成历史,例如我们所看到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以及武侠中飞檐走壁的轻功,甚至还有绝世神功乾坤大挪移。这些被世俗化神话虽然拉近了我们的文化认同与文化理解,但却也削弱了神话带来的浪漫主义的想象。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我们的艺术创作也总是习惯性的把世俗化,心理化的作为评判的实用标准。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虽然主流文化排斥“鬼怪传说”但民间却拥抱了它,并逐渐在民间形成一种边缘性的平民文化与亚文化。《聊斋志异》《山海经》《世说新语》的流传以及在民国初期的“神怪电影”《火烧红莲寺》的盛行便是最好的证明。人们始终是在期待“非现实和超现实”的东西,也许它并不符合自然人性的价值观,但我们也得承认,它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想象空间,人们都能够在这里得到短暂的逃离或者认可。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新的渴望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我们也曾出现过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黄土地》那种极具写意与想象的东风美学电影,但在市民阶级的语境之下,德国的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色彩的表意也失去了话语权,大众对不理解那些生涩的电影,对于他们来说张艺谋和陈凯歌就像是盖了一座宫殿,这座宫殿虽然豪华,但是与许多人无关。人们更愿意看到那些世俗化但又蕴含着深意的电影。

数字化与互联网时代的出现,观众年轻化的趋势早已经普遍的共识。这代在媒介与讯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与超越现实,渴望放纵的想象力,“拟像化”的新世界是共生的。《动物世界》《头号玩家》的跨越次元的结合与火热都在预示着一种想象性的新型电影的创生,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在呼唤着一种具有数字化思维,虚构性想象力的新的电影体验,电影美学和文化审美的渴望。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这里的新型审美是环绕的是时代“知识焦虑”与“人文道德”的特点。在这些文化的空间内渴望的是:

1,具有寓言性与消费潜力的电影。在文化与知识的诉求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所等待的是类似于《楚门的世界》《海上钢琴》《饥饿游戏》等极具想象与荒诞的影像世界,在内容的荒诞与超现实的反差之间完成深度思考。

2,科幻电影仍然大有市场。科幻电影,其实就是文化,经济,政治的地震仪。流浪地球》现象级的火热足以证明科幻电影的潜在市场,今日观众对于科幻电影的期待是超高的。从某种程度上,这种期待与其说是对电影工业的期待,倒不如说是“想象力”的消费下,是从落后大步向前的超越性的情怀与想象,是我们对于民族与国家强大自信的期待。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星空彼岸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从某种角度来看,“想象力”的特征呼应了年轻一代的思维,也贴近了他们的“拟像环境”,每一代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路,“网生代”的年轻人们就成长于前辈与父辈们给他们提供的自由的空间。他们天生喜爱架空历史的框架,超越现实去构造梦境与理想,放纵自己的"想象力”,时而往左,时而往右,并最终走向未来星空的彼岸。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中国电影“想象力"的消费空间是巨大的,“虚构的想象力“的大门正在开启。我们应该在工业的时代大力发展“想象性”的电影,去开拓更多类似于《让子弹飞》的寓言性电影,《流浪地球》类的科幻性电影,在完成视觉与寓言奇观的同时,又保持着我们特有的民族化寓意。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电影人无需去担心电影存在的艺术性,回顾过去的四十年,从张艺谋陈凯歌,到王家卫贾樟柯,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屡获殊荣早已证明中国电影璀璨的艺术光辉。我们应该去思考的是,如何在保持电影艺术性的同时又能够以世俗化的形式提炼出沉思与自省,思想资源的贫弱才是当代电影的最大缺点。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中国电影   想象力   美学   媒介   讯息   世俗   影像   观众   现实   期待   精神   工业   更多   文化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