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拓展:十二经辨证提纲

足太阳膀胱经见证
头苦痛,目似脱,头两边痛,泪出,脐反出,下肿、便脓血,肌肉痿,项似拔。
小腹胀痛,按之欲小便不得。


足阳明胃经见证
恶与火,闻木声则惊,狂,上登而歌,弃衣而走,颜黑,不能言,唇肿,呕,呵欠,消谷,善饮。
颈肿,膺乳冲股伏兔 外廉足跗皆痛,胸傍过乳痛,口 ,腹大水肿,奔响腹胀,跗内廉 痛,脾不可转, 似结, 似裂。
膝膑肿痛,遗溺失气,善伸数欠,癫疾,湿浸心欲动,则闭户独处,惊,身前热,身后


足少阳胆经见证
口苦,马刀挟瘿。
胸中胁肋髀膝外至 绝骨外踝前诸节痛,足外热,寝寒憎风,体无膏泽,善太息。


手太阳小肠经见证
面白,耳前热,苦寒, 颔肿不可转。
腰似折,肩 肘臂,外后廉肿痛。
臂内前廉痛。


手阳明大肠经见证
手大指次指难用,耳聋 ,耳鸣嘈嘈,耳后肩 肘臂外背痛。
气满,皮肤壳壳然坚而不痛。


足太阴脾经见证
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黄。
舌木强痛,口疳,食即吐,食不下咽。
怠惰嗜卧,抢心,善饥善味,不嗜食,不化食,尻阴股膝 足背痛,烦闷,心下急痛。
有动痛,按之若牢,痛当脐,心下若痞。
腹胀肠鸣,飧泄不化,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九窍不通,溏泄,水下后,出余气则快然。
饮发中满,食减,善噫,形醉,皮肤润而短气,肉痛,身体不能动摇,足溏肿若水。


足少阴肾经见证
面如漆,眇中清,面黑如炭,咳唾多血,渴,脐左、胁下背肩髀间痛。
胸中满,大小腹痛,大便难,饥不欲食,心中如饥,腹大,颈肿喘嗽,脊臀股后痛。
脊中痛,脊股内后廉痛,腰冷如冰及肿。
足痿厥,脐下气逆,小腹急痛,泄,下肿,足 寒而逆,肠癖,阴下湿,四指正黑。
手指清厥,足下热,嗜卧,坐而欲起,冻疮,下痢,善思,善恐,四肢不收,四肢不举


足厥阴肝经见证
头痛,脱色善洁,耳无闻,颊肿。
肝逆颊肿,面青,目赤肿痛。
两胁下痛引小腹,胸痛,背下则两胁肿痛,妇人小腹肿,腰痛不可俯仰,四肢满闷,挺长热。
呕逆,血,肿睾疝,暴痒。
足逆寒, 善 ,节时肿,遗沥,淋溲,便难,癃,狐疝,洞泄,大人 疝,眩冒,转阴缩,两筋挛,善恐,胸中喘,骂詈。
血在胁下,喘。


手太阴肺经见证
善嚏,缺盆中痛,脐上,肩痛,肩背痛,脐右,小腹胀引腹痛,小便数,溏泄,皮肤痛及麻木,喘,少气,颊上气见。
交两手而瞀,悲愁欲哭,洒淅寒热。


手少阴心经见证
消渴,两肾内痛,后廉,腰背痛。浸淫善笑,善恐,善忘,上咳吐,下气泄,眩仆,身热而腹痛,悲。


手厥阴别脉经见证(心主)
笑不休,手心热,心中大热,面黄目赤,心中动。


手足阴阳经合生见证
头项痛。足太阳、手少阴。
黄胆。足太阴、少阴。
面赤。手少阴、厥阴、手足阳明。
目黄。手阳明、少阴、太阳、厥阴、足太阳。
耳聋。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足少阳。
喉痹。手足阳明、手少阳。
鼻鼽衄。手足阳明、太阳。
目KT KT 无所见。足少阴、厥阴。
目瞳人痛。足厥阴。
面尘。足厥阴、少阴。
咽肿。足少阴、厥阴。
嗌干。手太阴、足少阴、厥阴、手少阴、太阳。
哕。手少阳、足太阴。
膈咽不通不食。足阳明、太阴。
胸满。手太阴、足厥阴、手厥阴。
胸支满。手厥阴、少阴。
腋肿。手厥阴、足少阳。
胁痛,手少阴、足少阳。
胸中痛。手少阴、足少阳。
善呕苦叶。足少阳、足阳明,逆。
少气,咳嗽,喘渴。手太阴、足少阴。
喘。手阳明、足少阴、手太阴。
臂外痛。手太阳、少阳。


掌中热。手太阳、阳明、厥阴。
肘挛急。手厥阴、太阴。
肠满胀。足阳明、太阴。
心痛。手少阴、厥阴、足少阴。
痔。足太阳、手足太阴热。
凄然振寒。足阳明、少阳。
如人将捕。足少阴、厥阴。
疟。足太阴、足三阳。
汗出。手太阳、少阴、足阳明、少阳。
身体重。手太阴、少阴。


六经辨证

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八纲辨证

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加以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六经拓展:十二经辨证提纲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用于临床辨证。


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

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

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

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

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

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寒,抗邪无力,故以各种寒象为特点。


若推而广之:

凡身轻、气喘、口鼻气热、目晴了了,不能睡眠;或热极朦胧,视物不清;

或目赤多眵;或身热面赤唇红;或烦渴而小便红黄,则皆为阳证的反映。


若身重,口鼻气冷,目不了了,但欲卧寐,面色不红,四肢厥冷,爪甲色青,吐利而小便色白,则皆为阴证的反映。


古人说:“阳极似阴,阴极似阳”,所以,辨阴证阳证时,须区别其真伪方不被其表象所惑。

《伤寒论》第11条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它以“证”有真伪,而“情”则可信。故以“欲”与“不欲”而察其真象。临床之时,若师其法,则庶几近之。


六经拓展:十二经辨证提纲


二、表里

阴阳六经为病,皆有一个发病部位的问题。故认清表里病位,则汗、下之法,方能用之不殆。


1.太阳病表里证


太阳证表证:

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

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阳主表。

另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而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有表证的含义。

《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说明了邪伤太阳经表,太阳经气不利而发病的特点。


太阳病里证:

太阳之腑为膀胱,而居于下焦之里。

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我们管它叫做太阳病的里(腑)证。

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则叫做“水逆”。

太阳蓄血证:太阳病,脉微而沉,反映了表邪入里。

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


2.阳明病表里证


阳明病表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成无已注:“阳明脉起于鼻交频中,络于目。阳明之脉,正上颇顿,还出目系。......目疼鼻于者,经中客邪也”。

此证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缘缘面赤,额头作疼,脉浮而长等证候。


阳明病里证:

若胃肠受邪,则叫阳明病里证。

《伤寒论》第218条的“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

即指阳明胃肠里证为病。里证不能发汗,发汗则伤津液,故而大便为难。


3.少阳病表里证


少阳病表证:

少阳为半表半里,位居两胁,然从经腑而分,亦有表里之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

成无已注:“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而《伤寒论》第264条亦记载了“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等的少阳经证。


少阳病里证:

指的是少阳腑证。

《伤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为邪热入于胆腑,迫使胆汁上溢则口苦,故称为少阳病的里证。


4.太阴病表里证


太阴病表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

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论》第274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

第276条的“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这都反映了太阴脾家的经表为病的事实。


太阴病里证:

《伤寒论》第279条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则说明误下之后,在表之邪传入太阴之里,出现腹满时疼的太阴里证。


5.少阴病表里证


少阴病表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

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这是论述少阴经的热证;

《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汤主之”,则是论述了少阴阳虚,经表受寒之证。


少阴病里证:

是指少阴心肾两脏之病。如《伤寒论》第323条的“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又285条说:“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

这两条说明了少阴病既有阳虚的里寒证;又有阴虚的里热证。


6.厥阴病表里证


厥阴病表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而《伤寒论》第351条又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以上两条反映了厥阴病经热和经寒为病的特点。


厥阴病里证:

《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内有久寒”,是指厥阴脏寒里证而言。


以上我们用表里两纲,以反映六经的经络、脏腑之为病,这才能体现出中医辨证学的系统和完整。

如果只讲脏腑的里证,而不讲经络的表证,则失六经辨证的宗旨。

所以八纲辨证必须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才不致失于片面。


三、寒热

寒热两纲,以疾病有寒热两种情况的客观存在,故做为临床治疗中辨证分型的依据。

因此,它便把表里、阴阳为病的具体病情概括无遗。


1.太阳病寒热证


太阳病寒证:

太阳主表,然表病而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

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条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


太阳病热证:

有寒必有热,此乃相对而生之故。然太阳表热证,不外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感受温热邪气,如《伤寒论》第6条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未全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


一是由于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则寒郁化热,而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也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


此外尚有27条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属于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


2.阳明病寒热证


阳明病里寒证:

阳明主里,而以里证为主。然里证有寒热之分,试叙如下:

《伤寒论》第226条说:“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此条论阳明里寒作哕;

而243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此条论里寒作呕,并提出了治法。


阳明病里热证:

阳明病的里热证,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

热在上,郁于膈脘,则心中懊侬,舌上生苔;

热在中则渴欲饮水,口干而燥;

热在下,则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


3.少阳病寒热证


少阳病寒证:

其证胸胁满闷,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腹中胀,大便溏,脉弦迟等证。


少阳病热证:

其证口苦、心烦、咽干、目眩为主。


4.太阴病寒热证

太阴病寒证:

《伤寒论》第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脏有寒”,指脾有寒,故证见腹泻而不渴”。

太阴病热证:

《伤寒论》第278条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太阴为湿土,故发病而有湿热与湿寒的不同。必须辨清而不能相混。


5.少阴病寒热证


少阴病寒证:

少阴病寒证,包括甚广,《伤寒论》第282条说:“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以下焦虚有寒”一语,道破了少阴病的寒证实质。


少阴病热证:

《伤寒论》第303条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说明了少阴病热证烦躁的情况。


6.厥阴病寒热证


厥阴病寒证:

《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说明了其人肝有久寒,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或上逆作呕等证。


厥阴病热证:

厥阴病的热证,或感受热邪为病;或阳气被郁,久而化热;

或厥阴阳复太过、热气有余等所致,兹举热厥一例,以资说明:

《伤寒论》第335条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说明了厥阴内热,而有致厥之机。


六经拓展:十二经辨证提纲

四、虚实

虚实两纲,常以反映六经为病,正邪斗争的虚实情况,大概来讲,凡三阳经病,多以实证为主,三阴病中多以虚证为主。


1.太阳病虚实


太阳病表虚证:

太阳病为表证,若表证汗出的,则叫表虚证。

如《伤寒论》第12条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是说太阳病表邪的虚证。


太阳病表实证:

太阳病表证,若无汗而喘的,则叫表实证。

如《伤寒论》第35条的“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是说的太阳表邪的实证。


2.阳明病虚实


阳明病里虚证:

阳明病的里虚证,如《伤寒论》第196条说“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成无己注:“胃为津液之府,气虚津少,病则反无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虫行皮中者,知胃气久虚也。”


阳明病里实证:

阳明病的里实证,以“不更衣”“大便难”为主要临床表现。

《伤寒论》第180条的“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就是论述阳明为病的特点。

里实的具体证候有:不大便、腹满疼痛,或绕脐疼痛;

或腹满不减,反不能食,脉沉紧,或沉迟有力,舌苔黄燥等证。


按:太阳主表,故以有汗为虚,无汗为实。阳明主里,则以有汗为实,无汗为虚,以见表里虚实之辨。


3.少阳病虚实


少阳病虚证:

少阳病的虚证,如《伤寒论》第100条的“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病,脉本弦,今浮取而涩,沉取而弦,与太阳病的“尺脉迟”意义相同,反映了少阳病挟虚而气血不足之象。

先与小建中汤以扶正气之虚,后用小柴胡汤(似当去黄芩加芍药)以和解少阳之邪。

今之肝炎息者,每见胁痛不止,服药而不效,脉弦涩迟的,余每用小建中汤取效。

此乃“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法。

肝病用糖治疗,盖古已有之,非始自于今。


少阳病实证:

是指少阳病胸胁苦满,心下急,郁郁微烦、呕不止,

大便秘结,口苦心烦,脉弦滑有力等证。


4.太阴病虚实


太阴病虚证:

太阴病的虚证,往往和寒证相连,如《伤寒论》第273条的“太阴之为病,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这一条,充分反映了脾气虚寒的吐利之证。然临床所见,厥阴病寒证的吐利,是以吐为主而下利为次;

而太阴病的寒证吐利,则以下利为主而呕吐为次,不可不知。


太阴病实证:

《伤寒论》第279条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就说明了脾实可下之证。

然其脉必沉而有力,如脉弱者,则不可用。


5.少阴病虚实


少阴病虚证:

少阴病的虚证,应当分析阴虚和阳虚,

如《伤寒论》第286条说:“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这一条是讲,因脉微阳虚,故禁用汗法。

第285条说:“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这条以脉细数阴虚,故禁用汗法。从中反映出,少阴病的虚证,而有阴阳之分。


少阴病实证:

俗云:肾无实证,肝无虚证,此乃粗略之言,固不足法。

然少阴病的实证从何得之?多以“中脏溜腑”的方式形成。

如《伤寒论》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条说明,燥热内实,迫阴下夺,穷必及肾,成为少阴病可下的实证。


6.厥阴病虚实


厥阴病虚证:

厥阴病的虚证,有阳气虚和血虚的不同。

阳虚的如《伤寒论》353条说:“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是说的厥阴阳虚寒证。

血虚的如《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是说的厥阴血虚受寒之证治。


厥阴病实证:

厥阴病的实证,而有痰壅水停,热结使肝的疏泄不利,气机不达,而发生厥逆之变。

如《伤寒论》第355条说:“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

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此条论述了痰邪凝结胸中,厥阴气机不利的手足厥冷之证。

又第356条说:“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条是论水停于胃,肝不疏泄,气机不达,手足厥冷之证,因内有水邪,故称为实证。


通过以上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来看,于每一经中,皆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的变化。用以反映六经为病的证候规律,所以说它有辨证的纲领意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这种特色靠的是中医的思维。笔者行医35年来,在临床工作的摸爬滚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辨证思维模式,愿与同道探讨。


辨证之首,注意主症

辨证之首,首先应抓其主症,因为主症是辨证的要点、治疗的重心。抓主症应从几方面着手。

一是主症多在一般问讯病人何处不适时的第一句回答中出现,既是病人希望你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常见疾病的主要问题,如胃痛、头痛;二是在证中找主症,如病人反映心烦、心慌、头晕、耳鸣、入睡难,显然失眠是其主症;三是病人不知道什么是主症,医者多费心思,尽量找出主症与主因。


辨证之性,注意兼症

辨证,既要辨病位,又要辨病性。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辨疾病的寒热虚实。而辨证之性,主要是辨兼症之性质。

如胃脘痛者,病位在胃,其兼症中喜温为寒,喜按为虚,合而辨之,谓之虚寒。当然,辨疾病之性,也可辨舌苔和脉象。如脉沉迟无力,其沉主里,其迟主寒,无力主虚,合而辨之,谓里虚寒证。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有主症与兼症病性不一致或相反的情况,这就要求医者仔细琢磨,既要主兼分明,真伪分明,又要辨清病位与病性。


辨证中证,注意联系


辨证之中,多见证中有证。如胃肠不适病人,既有寒凝气滞型胃脘痛,又有肾阳虚之五更泻。一为新病,一为久病;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一在上腹,一在下腹;一以温散,一以温补。故选方既选良附丸主治胃痛,又选四神丸兼顾泄泻。待胃脘痛愈,又在主选四神丸的基础上合理中汤治疗五更泻。

故辨证之中,一定要注意证中之证。只有掌握好两个证型之间的联系,才能抓好主治、兼治、合治、先治、后治之机。


辨证外之证,注意夹杂


所谓证外之证,是指临床表现中有两个系统以上的疾病证候群。如内科证候、妇科证候、五官科证候同时并存。怎么辨?

其辨证原则是在先治某一系统疾病的证候时,一定要兼顾其他疾病的证候,尤其是在主辨证候与兼顾证候病性不一致或相反时,更要注意其错杂、繁杂的特点。如胃脘为虚寒、肠道为湿热、咽喉为实火,在多证并存、证外有证的情况下,一定要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千万不能顾此失彼。


辨静态之证,注意守法


静态之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表现为恒态时期,或为气虚,或为血寒,或为肝经湿热……

此期病位、病性已定,一旦辨证准确,疗效可以,就效不更方,可守法守方。


辨动态之证,注意灵活


动态之证,是指经过治疗后临床表现出现了变化。如湿热带下,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后,带量减少,带色由黄变白,带质由稠变稀,带味已轻,瘙痒已除,说明湿热病邪已轻。

此时是效不更方,守方守法,继续按肝经湿热巩固治疗,还是根据现有的带白、质稀症状,按肝虚带下论治,改用健脾利湿之剂呢?

如何定夺,要靠医生的经验,要行方圆智,胆大心细,临证需灵活掌握。


辨无证之证,注意隐症


临床有无证可辨之证。如乙肝无症状的“小三阳”“大三阳”,糖尿病无症状的血糖偏高,化验提示的尿中潜血,B超提示的无自觉症状的结石、积水和各种肿瘤的早期阶段,因其无证可辨,皆属无证之证。

临床要根据个体的病史、体质、个性,结合临床经验,借助现代各种理化检验手段,寻找蛛丝马迹,找到隐症所在,由无证可辨为有证可辨。


辨错杂之证,注意调平


慢性胃炎,临证每见寒热、错杂证候,既见胃脘痞满、喜温喜按之虚寒象,又有口干、口苦、苔黄腻之热象,或见口腔溃疡,或见大便偏干,对此寒热错杂之证,我多选半夏泻心汤,用温清并用之法,以平衡胃腑调节功能,临证用之,疗效满意。

同样治疗虚实错杂、升降错杂之证,总以平调为要。


辨有效之证,注意病程


对于药后有效的病人,要注意其服药疗程。如感冒、暑热之证,病程短,疗程亦应短,多服药3剂而愈,不必继服。

对于慢性病人,临证或效不更方、或做些微调,使渐治渐佳。可1日1剂,亦可隔日1剂,或连服2剂停1天,亦可1周服2剂。

对于滑胎病人,其疗程多间服至病人上次流产后的1月以上;对于颤证病人,多长期间隔服用,取减西药毒副作用之效,以增止颤之功。




辨无效之证,注意审查


药后无效的病人,临证要细心审查。属于辨证用药无差误者,多系病程长、邪气未被制服,应坚持原方,不要轻易改方,否则越改越乱。

而对于辨证用药不妥者,应细审其因,当机立断,及时纠正。


辨先效后无效之证,注意演变


临床有先效后不效之证,即先服数剂疗效很好,再服则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

一是药应变而未变之故,当责之于医,如胃脘痞满中的寒热错杂证型,应用半夏泻心汤后,黄苔已退,口苦已止,表明热象已除,虚寒证成为主要矛盾,而继服半夏泻心汤,其药性偏寒,故而不效,当改用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四君汤即可。

第二种可能是病人自身因素,如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影响所致,医者当帮助病人查找原因,指导病人服药,并注意服药期间的调理方法。


辨药后加重之证,注意审因


对于服药后病情加重的病人,除用药失当外,还有药性与病情相争较剧而出现病情加重之象。

临证必须区别对待,慎重而定。用药失当者,要及时更方。药病相争者,在服药前就应告知病人。

对于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者,要查找其因,或减少服药剂量,或改变服药时间,或增减方中药物,或停药观察。总之要认真对待,不可粗枝大叶。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建中   伤寒论   寒热   太阴   表里   伤寒   虚实   实证   提纲   胸中   手足   大便   阴阳   见证   病人   太阳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