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诡计之心理博弈(二)

真正的聪明不要说出来

不要一根筋的做事情,纠正错误的方式多种多样,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喜欢去批评别人。为此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人只有在他人不指出自己缺点之时,才能够听得懂“忠言逆耳利于行”,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其他人挑刺。经常指责别人是一种缺乏教养的行为,正如霍尔.金小姐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要想使一个人改正错误,决不能寄希望于训斥对方,那将是最愚蠢的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再告戒他的门徒:“你唯一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你一无所知。”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巧不工,不要告诉别人,你比他更厉害,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守拙”,是一种掩饰自己,保护自己,积蓄力量,伺机而动的人生韬略,常常在双方对峙之时使用。在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里,这种策略依然很实用。

心理学诡计之心理博弈(二)

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这种韬略还可以用来维持,并且拉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你发现了他人的错误,又不能直接指出之时,使用这些技巧就显得十分关键了。因为不论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的错误,并且加以指出,哪怕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因为这等于变相的在说:“我一定会改变你的看法,我比你更加聪明。”这等于否定了他的智慧与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心与自尊心,同时对于他的感情世界也会造成一定的创伤。他不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反而还会反击。这时候,即使你搬出所有的权威理论和任何的既定事实,也毫无作用。既如此,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所以,我们在指出别人错误之时,不要告诉他,别人比你更优秀,更厉害。举例说明,你可以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或者以也许是你自己犯了错的方式加以提醒,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记了一样,或者提醒他错了,好像也是他没说清楚似的,这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永远不要讲这样的话:你就老老实实的看着吧!你会知道孰是孰非的。这等于再说:我就是要改变你的看法,我比你更加聪明。在本质上,这是一种宣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何苦要为自己增添这些无用的困扰呢?

心理学诡计之心理博弈(二)

有一位年轻的纽约律师,参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件讨论,这个案子牵扯到一大笔钱和一项关键的法律结果。在讨论途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六年,对吗?”律师思考了一会儿,看着法官,很直率的说到:“不,法官,海事法是没有追诉期限的。”

当时,法庭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很显然,年轻律师说的是对的,法官记错了,年轻律师也是如实的指了出来。法官当然不会因此而感到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却步,心生畏惧。尽管法律站在年轻律师这边,但是他却犯了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法官的错误。

年轻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对别人的错误加以指出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用一些高明的方法呢?为什么要让他人觉得你比他更聪明呢?

心理学诡计之心理博弈(二)

科学家说,人与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人是非常理性、冷静的动物,但是,却没有说人只有理性。实际上,感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甚至于比理性起的作用要更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口蜜腹剑非君子,背后偷袭真小人”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许多警语是在告诫人们必须清醒且理性的面对问题,尽可能多的听取一些逆耳忠言。但是,即使如此,人们还是愿意听到别人关于自己积极的评价。即使是那些出自善意的指责和批评,往往也会导致人们的反抗与抵制。即使人们在内心中早已明白,许多批评是真诚和善意的,但再有人对自己的缺点或者错误加以指责之时,还是会使人感到不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霍尔   海事法   最高法院   忠言逆耳利于行   韬略   诡计   美文   法官   善意   心理学   理性   批评   聪明   作用   错误   律师   方式   心理   年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