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每天5分钟,轻松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 第七解


《通玄真经》|每天5分钟,轻松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 第七解

大家好,我是辛元,文中如有不明白的可以私信我,也可以添加辛元:xinyuanxs,辛元会尽自己能力为大家解答,今天注解的是道原的第七段。

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为利无名以为用

成就功业,为天之功,圣人不持,不于天争功。

圣人以道治理天下,天下功成,天之功也,圣人不于天争功,绝人道而守天道,这便是对天下有利之事。

道虚用物之实,道无用物之利也。

古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离情,言不出行,行出无容,言而不文,其衣致,神德不全于身者,不知何远之能坏,欲害之心忘乎中者即饥虎可尾也,而况于人

远古时代,人们淳朴而不通人智,不知“东南西北”,憨厚质朴无虚伪表情,言词诚实而不夸夸其谈。他们衣着朴素只求保暖。

神德之志不全于身的人,如何能做到这些,只会离天道越来越远,直到天道完全被人道过度的欲望所灭,人欲之心将会取代淳朴之心。

人道过度的欲望合身犹如饥虎尾行于后,国家都会被人道过度欲望所灭亡,更何况人呢?

体道者佚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夫法刻刑诛者非帝王之业也棰策繁用者,非致远之御也,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诛非所为也,所守也故能因则大,作即细,能守则固,为即败

佚:消失不见的人,即遁世隐居者,体道则能明道,明道则能以道合一,合一则虚漠无形,以虚漠无形来应万物则不自耗,不自耗则佚而不穷。

如果以人道而治理天下,即使现在能以人智使万物和谐,可是天下万物无穷无尽,不管怎么徒劳也无法将每一样事每一件物都治理好,这便是劳而不无功。

如果以刑法来治理百姓镇压百姓,这样来换取国家的安定,那么百姓则会憎从心起,百姓是不会信服这样的君子的,只会将怨气越积越多。

这就不是帝王想要建立起来的功业了。

刑法对民,并不是以天道来统御天下,百姓因此则会产生憎恨,怨气将会越积越多,随之国家上下不一心,君主称百姓为暴民,百姓称君主为暴君,那么上下离心国将祸乱。

所以圣人治天下,以天道无为而治,因沿守天道治理天下,以刑镇压百姓非天道所为,更不是守这样人道。

大:这里指的是天道,细:这里指人道;所以人道不亡,天道不昌。

守天道天德之慈,天下太平安定,为人道则天下将暴乱,这便是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所说:

人 多 利 器 , 国 家 滋 昏 ﹔

人 多 伎 巧 , 奇 物 滋 起 ﹔

法 令 滋 彰 , 盗 贼 多 有 。

故 圣 人 云 :

「 我 无 为 , 而 民 自 化 ﹔

我 好 静 , 而 民 自 正 ﹔

我 无 事 , 而 民 自 富 ﹔

我 无 欲 , 而 民 自 朴 。 」

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任一人之材,难以至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

以耳目来体察事物,只能化非常大的功夫来弄明白非常表面的事情,而没办法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智有限,没有办法去周知天下的万物。

以人智治理天下,则需要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定各种规章值得,百姓们也会苦不堪言,如果加上国家财政吃紧,税收加重,百姓更加会怒从心起,那么国家上下不一心,即使君主花再大的力气和精力治国,制定再周密的制度,最后也会被百姓所厌恶,君主最后也没有办法将国家正在的治理好。

一个人的才能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治理好三亩田地。

循道理之数,因天地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听失于非誉,目淫于彩女,礼亶不足以放爱诚心可以怀远故兵莫憯乎志镆 ? 为下寇莫大于阴阳而枹鼓为细所谓大寇伏尸不言节,中寇藏于山,小寇遯于民间

循天道,行无为之教而教化治理天下。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六合《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六合:“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也就是指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人道不足的地方,天道自然会补足。

不够英明的君主会迷失于称赞之中,会沉浸于衣着鲜艳的女性,厚积财务难得之货的得失。

诚心:故摅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诚心弗施也。以道泽被天下,便是诚心足以怀远。

所以以兵强天下天下莫不遭遇惨痛的灾害君主还不能得志。

镆 ?为剑,以武器来取天下?天下万物皆出于阴阳,以人道之智之力真的能取天下吗?

战鼓为人道所兵强于天下,为天下强盗。

天下的强盗以兵强天下,今天看起来好像平安无事,明天就可能会尸横遍野。那么国家大乱,一些百姓为了活命生活,那么就会被迫变成山中的强盗,变成贼人藏于民间。

故曰民多智能,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去彼取此天殃不起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愉者万物之祖也,三者行则沦于无形

所以百姓被人道伪智巧所治,百姓则会以人道好争、好积、好与之心充于身,以好积财务为贵,国家将会大乱,那么国家就需要马上出法令进行禁乱,但是君愈禁,民愈作,盗贼则会群起而盗,天下将会出现致命的灾祸。

所以说以人道之智来治理国家乃国之贼也。

不以人道治国,以天道来治国,以天德来蓄养天下,这样国家才能安平。

天道才是万物的始祖,三者是指:清静、柔弱、虚无恬愉,指君主要修于天道之清静,柔弱,虚无恬愉。

无形者,一之 谓也,一者,无心合于天下也布德不溉,用之不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于无,实生于虚

无形者为道。道生一,一为鸿蒙冲虚之气,以一化万物。

天德施灌于天下,且生生不息,天下安定不乱。

它无法看见,也无法听见,是从道之中变化而来。

虽然无声却能生成五音,虽然无味却能生成五味,虽然无色却能生成五色。

所以有形生于无形,实生于虚。

音之数不过五,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味之数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色之数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音符之数只有五个宫、商、角、徵、羽,而五音却能变化出各种声音。

味不过五种酸、苦、甘、辛、咸,而则会五种味道却的变化出各种味道。

颜色不过五种青、黄、赤、白、黑,而这五种颜色却能变化出各种颜色。

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所谓的五音,宫音确立则五音得形。

所谓的五味,甘味确立则五味得定。

所谓的五色,白色确立则五色得成。

道以一而生万物也。

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其全也、敦兮其若朴,其散也浑兮其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然若大海汜兮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

所以以道合一,道如同河流的源头,施于四海天下。

以道合一来察于万物,便可周知于天地万物,周知万物则能以道充于天下。

圣人的心智如同没有加工过的原木一样,无人道之工之巧。圣人以天道之心散于天下,圣人与大道浑然一体,天人不分,并长久的静守大道,使天下清正。道冲而化万物,道是无限虚无的所以能冲而徐盈不会枯竭,恬静如大海般平静,辽阔无际,勤而行之,遵循奉道而动。

中士闻道,如同天上的云彩,一会能知道,一会就会忘记,因为中士并为真正的体道,所以教而变,不教不知,这便是若存若亡。

这便是《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所说: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为方便大家查看往期文章,辛元将往期文章链接做在下方

《通玄真经》|千年国学经典,解读老子智慧 第六解

第六解的下方有前面5解的链接,大家可以无缝跳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周知   怀远   道德经   明道   真经   君主   强盗   天道   圣人   诚心   美文   人道   虚无   万物   深度   百姓   能力   轻松   国家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