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正大光明地努力就可耻?

关注我,每天和你聊点心理学

作者丨徐亚辉

出品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正大光明地努力就可耻?


曾几何时,“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这句话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很多人表示被戳中。


这会让我们立刻想起学生时代,好像每个班上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平时嘻嘻哈哈故意带头玩儿的同学,他们看上去不学习,结果一考试就很惊艳。


正大光明地学习不好吗?努力为什么要悄咪咪?

“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正大光明地努力就可耻?

努力是“可耻”的


这要从我们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全能自恋和全能掌控说起。


在婴儿期的时候,人会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在幻想世界中,包括乳房、妈妈以及身边的一切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并且为自己支配和掌控。


带着这种天地万物唯我独尊的想象,如果要通过辛苦地努力才能取得成绩,或者让别人看见我很努力的样子,这是不是太low了?


“我是天之骄子,天下第一,脚下都是爱卿。”


“虽然我的孩子成绩已经不错,但没做到第一,不能进入顶尖的学府,这让我情何以堪?”


“平庸就会被轻视,不优秀不配活,真正优秀的人就是要做什么都毫不费力,天赋才是终极的骄傲资本。我有天赋,你靠辛苦,这种傲视群雄的感觉才更爽,更有面子。”


如果你还是对以上的描述感觉抽象,那么带你看一看全能自恋这件事情在我自己身上是如何发生的。


我日常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写公号文章。


每当我感到没有思路或者卡壳,又对截稿时间感到焦虑的时候,我就会想象:


其他作者都是意气风发地坐在电脑桌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交稿,编辑对他们的稿子交口称赞。


到这里,你可以看到,写作过程中一个正常现实的停顿,激活了我的全能感。


我把对自己的全能想象加诸在了别人身上,然后通过比较进行自我贬低,这是第一重痛苦。


交稿之后,当编辑标注出4、5处希望我修改的部分,我觉得我的努力被否定了,天赋也失灵了,这让我更痛苦,也很羞耻。


几次下来,我对自己忍无可忍。


于是再次启动了全能幻想,问编辑:“是不是除了我之外,其他作者都不需要像我这样改稿?”


编辑连忙回复:“不不不,改稿子的作者大有人在;而且,有事实可以证明,很多读者喜欢你的文章。”


编辑的话,把我从幻想拉回了现实。


好歹我是经过心理学训练的人,很快可以接受自己只是普通作者中的一员,痛苦的、喜悦的,更多平淡无奇的,这就是现实本来的样貌。


直到某天,我偶然听到心理学界的一个大V在访谈中这样披露自己:


如果他花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篇论文,当他收到导师要求他修改的邮件时,他觉得自己要花一年的时间才攒够勇气打开。


这个故事让我很感慨,更加确信看到,全能的自恋需求在人们身上表现的多么普遍和顽固,它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如影随形。


“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正大光明地努力就可耻?

努力就努力,为什么要悄悄?


悄悄努力,包含的动力还蛮复杂的。


首先,在全能的自我心中,天赋是光荣的,我们为自己需要努力而感到可耻;接下来,我们投射性地认为,别人跟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


我就是别人,别人就是我,这是最经典不过的全能自恋。


被别人知道努力这件事本身,就会让自己感到羞耻;努力不成,更加羞耻了。


为了避免体验这些羞耻感,所以要悄悄进行。


相当于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如果努力成功,就惊艳所有人;即便努力失败,惊吓的也只有自己,别人并不知晓——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羞耻感。


一位女大学生有这样的苦恼:害怕舍友知道她在努力,同龄人之间好像有种努力就不合群的感觉,努力就意味着被抛弃。


其实这是一种对全能幻想的反向形成,意思是,如果不是神,我也不想付出作为人的努力。


这个女生显然是加入了一场集体性的防御。


总之,在全能者心中,没有“普通人”这个选项,卓越完美才是最高目标。


与悄悄努力相反,生活种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人,比如大张旗鼓地宣称自己要减肥,结果还是那个“年年减肥年年肥”的人。


每次被朋友揶揄的时候,他们哈哈一笑显得并不在意;失败不要紧,卷土再重来。


仔细体会一下,里面可能是这样一种动力:我用“玩弄”身材和众人的方式,显得我对身材并不在意——其实骨子里是非常在意的。


所以悄悄也好,正大光明也罢,凡是太刻意的,都是我们试图去维护全能感而做出的心理上的努力。


只是,要警惕让自己持续掉入这个内在的漩涡,反而会在现实上动弹不得。


“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正大光明地努力就可耻?

悄悄地,谋划一场复仇


除了惊艳,还有人希望通过悄悄努力“打脸”身边人。


有这种“复仇雄心”的人,他们通常是真的体验到了生活中,来自最亲近的人的伤害;虽然这伤害是源于那个人的投射。


比如,一个经常处在全能感挫败状态的父亲,他会把所有不好的想象丢到孩子身上。


我的来访者就有这样一位父亲。


我问:“你会觉得父亲认为你在某些方面不好吗?”他压抑着愤怒立刻强调:“不,是所有方面都很差。”


无论做什么事情,做得有多么好,父亲总能从中找出漏洞,对他加以批判。


那种批判不打也不骂,就是时刻提醒你是一个彻底完败的人。


他告诉我,生活中他很怕引起别人的“误会”,但又无意中制造一些误会,让别人有机会给他贴一个“你很差”的标签。


以至于很多年,他在想要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觉得自己在偷偷努力,寻找一切有可能被批判的点,然后对每一个点想出解决的办法。


他必须确保自己无懈可击,让那些误会他的人发出这样的惊叹:“哦,原来你如此厉害高深啊。”


一鸣惊人,才能够一雪前耻。


然而人心并没有那么容易满足,完美也是一个最大的谎言。他渴望找到终极的完美,一剑封喉,让误会他的人永久闭嘴,彻底“复仇”。


但痛苦的是,他不知道完美的尽头在哪里,这是一场不可终结的旅途。与其如何努力也达不到,不如全放弃。复仇成为泡影。


他需要有人看见和理解这一切,再自己花时间慢慢整理。


“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正大光明地努力就可耻?

放弃完美,直面现实


那些当年上课不听讲却考高分的同学,以及准备“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呢?


据说,好像并没怎么样。


我想原因应该是,他们在“悄悄”这个部分,耗费了太多的心理能量和进行自我对抗。


“悄悄”看起来是掩别人的耳目,实际上是在自我内部处理全能感带来的创伤。


这个过程,会更加让我们无力去面对客观现实的部分,行动和投入事情都变得困难,更难真正做出让人惊艳的成绩。


前阵子比较流行的“躺平”说法,表面上理解,是为了避免被“割韭菜”。


更深层的地方在于激活了完美主义者的羞耻感,意思是:


我这么全能,怎么能忍受被割韭菜的屈辱。放弃和躺平,是他们最后的尊严。


可惜的是,他们忘了自己还有能力,在现实中去商榷和解决问题。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我不想和那些自命不凡的专家一起工作,和那些无懈可击的人在一起,也毫无乐趣可言。”


希望我们每个人全能自恋的部分,能从这句话中得到开解。


最后补充说明:本文不适用于在“悄悄努力,惊艳了所有人”中玩得很嗨的你,只希望为对此感到苦恼的人,提供一些角度。毕竟人生不易,对于找到自洽方式的人,我支持还来不及。


*文中提到的案例内容,均经过细节化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惊艳   所有人   羞耻感   努力   羞耻   正大光明   可耻   美文   天赋   误会   痛苦   父亲   身上   现实   编辑   幻想   完美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