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了父母的样子,是孩子最真实的爱与恨

关注我,每天和你聊点心理学

作者丨妙黛有言

出品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活成了父母的样子,是孩子最真实的爱与恨

“你跟你妈越来越像了”


人生中,是否有一个时刻,你发现自己和父母越来越像了?


不是那些闪光点的相似,而是那些你曾经鄙夷、嫌弃甚至厌恶的地方,越来越相似。


朋友小芙跟我说起了一件小事。


前几天她和老公吵架了,原因是她觉得老公一无是处。赚钱不多,带娃水平一般,每天就知道瘫在沙发上玩手机。


她就跟老公说:挣钱少没关系,你这个人至少是积极阳光点的吧!你出去健身啊,你去读书成长啊!


说完之后老公觉得非常不耐烦,也怼了她两句。小芙脱口而出:我怎么找了你这么个没用的男人!


这句话说出之后,小芙瞬间就愣住了。


不光是因为这句话刺耳,更是因为她妈妈总是对她爸爸这样说。


小芙说,她脑子里闪现了小时候,妈妈指着爸爸骂他没用的样子,爸爸垂着头憋着怒气,那幅画面无比清晰。她曾经暗暗发誓,将来一定不做妈妈这样的人。


可是,那天之后,她开始察觉自己为人妻为人母身上的很多事情,她发现自己真的和妈妈越来越像了。


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有这样的时刻。突然意识到自己和父母很像,那些我们曾经厌恶的,憎恨的,恐惧的事情,正在我们身上重演。


父母的价值观,父母的沟通方式,甚至父母的语气言谈,跷二郎腿的动作,都在被代代相传着。


即使我们曾经告诉自己“我一定不会成为他那样的人”,可潜意识里很多动作和思想,让我们陷入“无形忠诚”。


在看不到的地方,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践行着对父母的忠诚,最终成为了他们的样子。


活成了父母的样子,是孩子最真实的爱与恨

我恨你,也恨我像你


电影《囧妈》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


徐伊万的妻子想要跟他离婚的理由,是他控制欲太强了。


妻子说:“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而徐伊万最讨厌妈妈的地方,也是妈妈的控制欲。妈妈事无巨细地关心着他,用付出的名义“绑架”着他。


他跟妈妈吵架的时候,说出了和妻子同样的话:你心里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你全都设定好了。这么多年,你一直锲而不舍地改造我。


活成了父母的样子,是孩子最真实的爱与恨


徐伊万最讨厌妈妈的控制欲,最讨厌妈妈对他的改造。可是,他也活成这样的一个人,他把母亲对待他的方式,用来对待妻子。


代代相传的模式,本质上是一场巨大的投射与认同。


母亲把不信任投射给儿子,她认为儿子需要自己的改造,需要自己事无巨细的帮助。于是,她让自己变成付出型的妈妈,让儿子扮演无能。


同样,儿子认同了母亲对自己投射,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别人也是无能的。他对妻子的爱,就是让自己变成付出型的老公,回避自己的无能,让妻子扮演无能。


《天生非此》一书中指出:虐待是子女与父母相似的最大原因。


这里的虐待不仅指的是身体虐待,更重要的是精神虐待,情感忽视,情感操控,语言暴力等等。


如果一个人曾经遭受虐待,产生了悲观的情绪,那么他们感受世界的方式就是悲观的。他们会顽固地把这种体验留在身体里,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他们认为世界就是悲观的,自己必须做出一些事来改变这种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别人体验自己曾经的痛苦,让自己扮演父母的角色。


他们不断重复过去,他们期待同样的情境下自己会有不同的选择,或者别人会有不同的做法。


可无奈的是,一切只不过是一场复制粘贴而已。


活成了父母的样子,是孩子最真实的爱与恨

和父母很像,是有利可图的


从成年人的角度思考,觉得一个孩子受虐后,还去重复父母的模式,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可是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就非常容易理解。


一个小婴儿,连独立的行动能力都没有,他们的一切都要靠父母给予。


这个时候,他们最安全的方式,就是顺从父母,讨好父母。


而顺从与讨好最好的方式,就是认同他们做的一切,甚至变得和他们一样。


孩子需要一个全能的父母,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即使他们在父母那里受挫了,他们也会调整自己的认知,继续保证父母的全能感。


调整的方式就是——是我做错了,我改正之后,父母就能继续给我安全感了。


他们越来越认同父母,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安家》中的房似锦,她刚出生的时候,因为是房家的第四个女儿,所以差点被扔到井里。


长大后父母撕了她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了让她早点嫁人赚份彩礼钱。工作后,她赚的每一分钱,又都会被妈妈榨干。


她本应该恨妈妈的,可是她遇到问题很多时候就是抄起家伙打架的“泼妇感”,甚至她的坐姿都和妈妈很像——两个胳膊放在椅子背上。


活成了父母的样子,是孩子最真实的爱与恨


她为什么越来越像妈妈,为什么要认同施虐者?


因为向施虐者认同,能够获得权力的掌控感。


在父母的虐待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把父母的虐待看成一种“高人一等”的权力。


这种权力能保护自己,攻击他人。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往往会重复同样的方式。一方面是在父母的羽翼下寻求生存的契机,一方面是认同了这种形式的自我保护。


就像房似锦,她身上有很多无赖的地方,跟人打架的时候颇有市井泼妇的架势。


这就是从小看到了妈妈用这样的方式,换取生存,换取战利品,换取权力,在潜意识里认同了这样的方式。


活成了父母的样子,是孩子最真实的爱与恨

活成父母的样子,不是你的错


在长大的某个瞬间,尤其是在面对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和父母越来越像。


甚至我们会自我怀疑,为什么自己活成了最讨厌的样子?


其实,活成了父母的样子,不是我们的错。当然,也未必是父母的错。


我们这些人,不过都是代际传递中的受害者。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也活成了他们父母的样子。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缺点和痛苦必须代代相传。


觉醒,就是成功的一半。


当我们意识到代际传递,意识到父母养育方式的问题时,我们就走向了成功的一半。


第一,不把父母当父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把父母当成我们一切行为的标杆。


因为如果我们一直活在父母的影子里,选项只有两个——像他们或者完全相反。


这两者的本质都是认同,都是没有逃离父母的影响。


我们跳出父母与自己的关系,把父母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分析他们身上代际传递的东西。再察觉自身那些相似的点,然后尽量不要去用同样的方式伤害别人,摆脱身份认同。


第二,接纳相似,超越相似。


很多我们讨厌的东西,都是因为我们的不接纳。越是不接纳越是压抑,就越会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来。


与其如此,不如接纳这种相似。


不要觉得“真烦,我怎么开始像父母了”,而是可以自嘲地想“真有趣,我竟然和父母越来越像了”。


然后把这种相似的力量,变成超越的力量。接纳这种性格在我们身上已经客观存在,然后找到可以超越的地方。


就像房似锦,她身上像“泼妇”一样的力量,最终化成了她对事业的“泼辣”。她吃苦耐劳,拿出拼命三娘的气势。


越来越像父母,不是一件讨厌的事,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我们都是代际传递的受害者,这并不是我们的错。我们能做的,唯有接纳与超越。


《百年孤独》里有句话,送给大家共勉:你那么憎恨那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样子   父母   孩子   代代相传   泼妇   美文   无能   权力   妻子   儿子   身上   事情   老公   真实   妈妈   方式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