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三种父母

关注我,每天和你聊点心理学

作者丨妙黛

出品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能养出自信满满的孩子。


可家长总有一些“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行为,造成很多孩子的自卑。


我们总以为,自卑孩子的面貌是胆小怯懦,永远都是害怕谨慎的样子。


其实,自卑的面貌多种多样,有些看起来疾声厉色的孩子,内心也是自卑的。


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三个小孩都是第一次去动物园玩,站在狮子前面时,他们的反应截然不同。


第一个孩子躲在妈妈身后,说我想回家。


第二个孩子脸色发白,双腿颤抖着说,“我一点也不害怕”。


第三个孩子恶狠狠地瞪着狮子,问妈妈“我可以向它吐口水吗?”


其实这三个孩子,都非常害怕,只不过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面对恐惧的时候,有的人躲闪,有的人用一个强大的面具防御,有的人把恐惧藏起来,假装不存在。


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三种父母


自卑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本质上却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孩子对自己深深的不认可。


他们或者永远看不到自己的优秀,或者觉得拒绝别人非常困难,或者一直渴望别人的认可,或者过于喜欢表现自己,甚至,他们可能总是喜欢贬低别人,表现得傲慢和自负……


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在用行为,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和自卑。


谁都不想养出自卑的孩子,可一个自卑的孩子,大多与他背后的家庭有关。



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三种父母

比较——永远的假想敌


有一个朋友,她是出了名的“凡尔赛”。


她明明又漂亮,又有成功的事业,又有美满的家庭,但是她总说自己焦虑,觉得自己糟糕透了。


时间久了,身边的朋友总是调侃她:你每天让我们月入五千的人,安慰你这个月入3万的。


其实,她并不是在炫耀,而是真的自卑。


别人觉得她漂亮,可她觉得自己120斤,已经算胖了。别人觉得她收入高,可是她总是羡慕年薪百万的人。别人觉得她家庭美满,可是她总嫌弃老公不如别人帅。


不管她有多优秀,她总是能找到一个比较对象,把自己打败。


有一次在聊天中,她提到自己的父母总是拿她跟别人比较。


小时候,她身边“别人家的孩子”太多了。学习成绩跟小明比,长相跟小丽比,做家务跟小兰比,勤俭节约跟小亮比。


所以,她一直在努力,希望可以超越那些孩子。但是不管她怎么努力,总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出现。


多年后,她的确活成了无坚不摧的样子,各方面都要强,各方面都尽量做得更好。


可是,她一点也不快乐。


那一项项的成就,就像在昭告天下:你看我够优秀了吧。她自己内心的声音却在说:这些算什么。


比较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因为我们只了解自己,却并不了解对方。我们只能把对方想象得强大,自己则是永远技不如人。


一个人如果一直都有不如别人的体验,那么他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攻击别人的能力和智力。


如果对方比自己厉害,那么他就会转向攻击自己。


如果自己比别人厉害,他可能会短暂得到满足,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比较对象。


父母从小喜欢比较,孩子的一生都在寻找竞争对手。


这场竞争中,不管他们输了还是赢了,最终的结果,都是输得一败涂地。


因为竞争对手根本不存在,唯一的敌人,就是我们“弱小”的自己。



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三种父母

懂事——我不配拥有爱


我们总觉得,孩子的懂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其实,懂事是一个孩子,最深的绝望。


他们的情感需求发出之后,又被打压回去。于是,他们只能迎合别人的期待,扮演成一个懂事的孩子,换来一点点的关怀。


他们也会学着藏起自己的需求,怕别人以为他们不懂事,乖巧顺从就是他们自我保护的铠甲。


李雪琴在《脱口秀大会》一战成名,她“丧萌”的表演形式,脱口而出的段子太让人喜欢。


光鲜的背后,李雪琴是一个“不快乐”的孩子。


她说:我所有的青春期、叛逆期,在小学就结束了,上初中开始我就很懂事了。


因为父母的婚姻破裂,离婚后妈妈情绪又非常不稳定,她只能让自己一夜长大,变得懂事。


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妈妈的妈妈”,一直承接着妈妈的情绪。


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三种父母


同时,她为了不让父母有负担,觉得是父母离婚耽误了她学习。她拼命努力,考上北大。


由于情感长期被压抑,她变得自卑,敏感,抑郁。


可以想象,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每当他渴望帮助的时候,他却要反过来扮演帮助别人的角色。每当他内心一片狼藉的时候,他却要假装没事地去做“懂事”的事。


这样的打击力量,相当于是双份的。


一份是压抑了他的需求,另一份是强迫他扮演另一个模样。


他们早就忘了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什么,更不会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


如果一个人的情感被父母忽视,他们不会觉得父母做得不对,他们只会重新调整自我评价的方式——我是不够好的,我不配得到爱。


他们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从而表现得乖巧得体。



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三种父母

否定——我只爱优秀的你


父母总是喜欢贬低否定孩子,的确会激发起孩子崛起的力量。


但是,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成长与变好。而是孩子制造出一个“假的我”,来获得父母的喜欢。


这个“假的我”,就是一个孩子的假客体。


他们真实的自我,是希望父母能够看到真实的他们,哪怕成绩不好,哪怕没那么优秀,也值得被接纳,值得被爱。


可是,父母的否定与打击让他们知道,那个真实的自我无法被爱。只有那虚假的,优秀的“假自体”才令人喜欢。


他们必须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才能换来别人的认可。可是,那份认可又让他们难以承受,因为那并不是对他们的评价,而像是对另一个人的评价。


他觉得,别人喜欢的都是那个假的他,而藏在假客体背后真实的他,就会感到自卑,感觉自己不够好,不断打击贬低自己。


我们总是听父母说过这样一句话:否定你是为你好,我宁愿你将来恨我,也要做一个有出息的孩子。


父母的不断打击否定,也许会让孩子的那个“假我”不断强大,奋起直追。


在世俗的眼光里,他们是优秀的孩子,他们比同龄人优秀。


可是没有人知道,那些深夜痛哭,永远无法认可自己,找不到灵魂栖息地的他们,到底有多苦。


阿德勒说:追求卓越是我们的本能,而自卑感是它的副产物。


适当的自卑感,能够让我们追求更好的自我。


可父母的打击,让一个人过度追求卓越,它的副产品自卑也就来得更加凶猛。



自卑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三种父母

自卑的孩子,没有被好好爱过


自卑的本质,是爱的匮乏。


一个人没有被爱过,没有被好好的看见,他们没有品尝过爱的味道,也就很难爱自己。


作为父母,也并非不想好好爱孩子,也并不是故意打击否定孩子,或者拿孩子跟别人比较。


只是父母自身还没有长出强大的灵魂,他们把自己的恐惧投射给了孩子,弱小的孩子只能认同这种投射。


很多时候,父母本身是自恋的,他们希望自己的期待全都被满足,自己发出一个信号,就可以得到响应。


他们自己的自恋没有得到满足时,就期待自己的孩子是全能的,各方面都优异的。于是,他们表现得挑剔。


有时候说不清孩子哪里不好,但就是满意不了。


并不是父母不想好好爱孩子,而是他们缺乏爱的能力。


父母想要一个自信的孩子,并不是靠各种“激将”的方式,也不是通过痛苦的方式。


而是要给他相信自己,认可自己的力量。


只有父母给孩子认可,看见孩子的内心,他们才能与自己真实的自体对话,看到真实的自己。


自信的孩子,是在爱的环境里,自然流露的结果。


匮乏的爱,会导致自卑。健康的爱,才会让孩子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自卑   父母   孩子   可能会   美文   懂事   自信   内心   强大   需求   力量   真实   妈妈   优秀   方式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