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床到分房,夫妻最好的关系是邻居?

关注我,每天和你聊点心理学

作者丨李文瑶

出品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从分床到分房,夫妻最好的关系是邻居?



从分床到分房,夫妻最好的关系是邻居?


最近,33岁的日本女星新垣结衣的婚姻状态吸引了大众的注意。


不光是因为她是一位明星,是“国民老婆”,还因为她的婚姻模式看起来很不同寻常:


她和丈夫星野源的结婚方式叫“分居婚”。


啥叫“分居婚”呢?就是住同一栋楼,但住不同的房子,平时各回各家,周末再一起生活。


据说这种“分居婚”的形式在日本还挺普遍,根据日本《读卖新闻》的报道,日本有四成夫妻分房睡,而且年龄越大,分房睡夫妻比例也就越高。


其实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有很多夫妻选择这样的方式:


Karen和多吉就是一对生活在上海的“分居夫妻”。


他们俩一个来自北京,一个来自青海,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淘旧货”而走到了一起。两个人一起旅行,一起淘旧货,还一起养了两只猫。


按照常理来推测,如此“志趣相投”的伴侣,应该如胶似漆,寸步不离吧?


非也非也。


他俩分房居住已经有五年。他们在上海租住各种老公寓,两室一厅的房子,一人一间房,客厅是他们的工作空间,也是一人一张桌子。


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要“分房”睡,而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Karen 和朋友聊到很晚,怕打扰多吉,于是睡在了外面的沙发上,结果发现太舒服了,两人互不打扰,从此就这样一直分房睡。


分不同的房间睡,甚至到分不同的房子睡,这些挑战传统夫妻生活的方式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有的人羡慕不已,“啊,有钱了我也要这样搞!”


有的人惴惴不安,“这么分,还不如不结婚!”


现实中,也确实有很多夫妻,即使睡觉时觉得彼此干扰严重,也坚决不分开睡,这其中除了现实的经济和空间上的原因之外,恐怕也有心理上的原因。


从分床到分房,夫妻最好的关系是邻居?


同床和同房,自古以来就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空间的概念。不然我们就不会称发生性事叫“同房”或者“圆房”,不会把夫妻感情不和叫做“同床异梦”。


床和房,似乎承载了夫妻关系当中很多情感的象征意味。所以,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分房”、“分居”就等同于情感不和,感觉是离婚的前奏了。


在法律上,“分居两年”就可以判离婚的条款,也从社会的层面在暗示人们:分居就代表着情感和关系的分裂。


而从心理上说,夜晚,是一个人最为敏感脆弱的时候,如果在这样的时刻,你能很近距离地与另一个人分享空间,那么也确实从某种层面上说明了你们俩关系非同一般,有着别人没有的亲密感。


这也是一部分人对于夫妻“分居”感觉到莫名恐惧的原因:好像一段本来该亲密无间的关系被突然拉开了距离,而且呈现到了“台面上”,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会失去这段关系?


所以不是感情不和,不是我本来就打算离开这段关系,我是说什么也不能让关系呈现出“分居”的状态来,哪怕我其实还挺想一个人独享一张大床,或者一张卧室,甚至有条件的话,一套房子。


从分床到分房,夫妻最好的关系是邻居?


对于“分居婚”的看法和感受,说到底,与一个人对于关系的亲密度的感受和看法有关。


有的人更向往独立,有的人更需要亲密,床和房,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更是心理的空间。

这个空间,其实不是只有两个极端状态:要么紧密贴在一起,说什么都不分开,要么一谈分居就开始恐惧关系断裂。


这种对关系的模型的构想,是简单化而且有些刻板的。


如果一对伴侣,能够就彼此对于空间亲密的需要进行充分地探讨并协商之后,创造出属于自己和伴侣的,关于独有空间的共享方案,关系就由单调的、断裂的两个“端点”进化成了充满无限可能的空间。


而在这样的探讨中,也能够激发出重新认识对方的机会:哦,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原来你对于空间的需要跟我想得完全不一样。


比如,一对夫妻,也许丈夫早就觉得分房睡更自由,但他怕提出来伤了妻子的心,而妻子呢,其实也觉得分房睡更加安静,但她同样怕提出来伤了丈夫的心,两人互相这么“体谅”对方,在家里明明还有一间空房的情况下,仍然睡在一起,导致大家“亲密且不舒服”地“同居”。


其实要是大家都能够提出来自己真正的意愿,敞开谈,也许会感觉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原来之前是我多虑了,原来我们是那么地愿意为对方考虑,原来我们可以找到另外的方式既自由又亲密。


对他们来说,也许“分房”在形式上是“疏远”了,但在心灵和情感上,反倒是更“亲密”了,因为通过讨论,他们更了解了彼此,对彼此也更坦诚。


从分床到分房,夫妻最好的关系是邻居?


这里有一个挑战是,好像很多时候,我们谈需要分开,分开更舒服、更自由,好像是一种对对方的“隐形攻击”。


比如,我需要分房睡是因为你鼾声太大,我想要安静,这好像有点戳到你的自恋。


虽然现在大家说夫妻之间应该都已经熟到了“拉屎不关门,放屁给你闻”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对方的一些影响自己的生理因素说出来作为分房的理由就同样容易。


这毕竟是指向“分离”的动作,而“分离”在很多人心里是体验为“被抛弃”的。

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是,你指出我的种种缺点,还对我“不离不弃”的。

所以,当我们认真谈“分居”的时候,其实是在考验个体在面对“自恋”和“分离”议题时的心理韧性。


一个人多大程度上能够不把一些自己不能满足别人需要体验为自恋受伤或者被抛弃,而只是看作一种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实际上就证明了一个人能够多大程度上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和一段现在拥有的真实的关系。


人们对自己和关系的幻想总是,自己是完美的,对方也总是需要我的。或者即使我不完美,对方也还是总是需要我的,反过来的幻想是我也总是需要对方的。


但现实的情况是:你既不完美,对方也并不总是需要你,对方有时候非常需要“没有你”。而你,其实也没那么需要对方,你也总有一个需要“没有对方”的时刻。


真正承认这一切,“分居”便不再带有“破裂”、“抛弃”的意味,而成为了一种对更多可能性的探索。


哪怕是在讨论中发现,我们彼此对亲密度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可能我更独立,但对方更需要亲密,那么怎么调和呢?


我们仍旧可以继续去商讨一个两个人都做一些妥协,但也都能够接受的方案,比如商量同睡的天数,商量同睡的时间,同睡的形式。


特殊情况是,当一个人发现完全离不开另一个人,希望每分每秒粘在一起,如果这不是在热恋中,那么就很可能这两位长期处于母婴关系的状态,这样的关系,可能需要的是持续的咨询和治疗,而不是简单协商就可以改变的。


除此之外,我们在共同面对“分居”这个议题时,会发现,小别胜新婚,形散神不散,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创造一些关系的变化和节奏感,这是关系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


更彻底地讨论空间上的分离,也许反而是情感上、心理上更加靠近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夫妻   关系   同房   旧货   美文   不和   伴侣   邻居   亲密   状态   现实   房子   方式   发现   心理   情感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