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简单的高考志愿填报弄复杂了


2021年全国高考刚刚结束,志愿填报即将开始,全国1078万考生,及其2000多万家长,由无所谓,到关注,到期盼,到烦躁,到焦虑,到躺平,......


再波及到2亿(估的)以上的近亲属、老师、教育咨询机构等相关人员跟着操心。


世界上有这么大的群体,在短时间内,对一件事关注度这么高吗?没有。


凡事关注度高了,某些细节,或环节,就容易被放大。有些不重要的,就变成重要的了。你的思维和决策,可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别急,慢慢来。高考志愿填报要靠自己,别人靠不住。包括我。


这篇文章你用心读完,大约需要20分钟。一目十行的话,2分钟。两种方式,你接收到的信息应该差别巨大。如果你仔细读完,你就明白为什么填报志愿要靠自己了。


一、题外话


1、以下文字大部分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请你一定不要凭此简单做决策。很多数据和信息很大可能存在错误,或许今天是正确的,明天就更新了。建议你更多途径了解信息,并甄别。


2、很多话题与内容很想说细一点,深入一点,延伸一点,但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能。有一点必须要说,选拔人才的方式很多,目前看,高考,依然是国民教育这件大事里最公平的一件。日本、韩国、北美、欧洲的高考,或者叫入学考试,许多层面比我们残酷的多,竞争激烈的多,不要被带偏。


3、我会将以前同类话题的一些文字搬过来,以便于你直接阅读。当你发现我有个别重复之前的,请理解。


4、如同食堂饭菜,神仙才能做到100%的食客都说味道好。我也做不到堆几千字,就能大致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对志愿填报,觉得小菜一碟的群体数量已经很大,是好事,希望这样的群体数量越大越好。如果你属于这一群体,建议你跳出此文,别浪费时间。


5、对想直接找到志愿填报答案的阅读者,你肯定会失望。据我所知,能把全国31个省份高考志愿(学校+专业)都研究透的人,没有。谁要说自己可以,那就是骗子,别信。


6、对志愿填报近乎盲、基本名词都理解不了的,你阅读此文会更失望。其实我最想为这一批人服务一下,我觉得他们更需要帮助。我的下文有很多啰嗦的内容,我自己都受不了这种啰嗦,目的是为了尽力服务一下这个群体。


但是你知道,用一篇文章就能把志愿填报的相关信息说明白,那是不可能的。需要一本书。但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去阅读一本书。怎么办?建议你如果有点空来看这篇文章,还不如跳出,直接去“知乎”、“百度”、甚至很多门户网站的“高考”专栏里,那里的信息是海量。虽然很多信息有点水,但最基本的信息还是可以参考的。你按照你的需求选择性阅读即可,时间也很随性。


7、你也别灰心。志愿填报真的没有那么神秘和专业,在知分知线知位、平行志愿前提下,没有什么独门绝技,凭借公开信息,精确度已经相当高。


8、精确度不存在100%,你如果追求无限接近100,也没错,路线也很多,但是你做不到,没人能做到。


9、很多事压根没必要去追求100%,性价比划不来。举个例:考80分,想上升到95,和考98,想上升到100,哪个难度大?投入的资源多?不是不想追求100,是资源不够。另,许多正常存在的不可控因素,会直接击碎你的梦想。


10、志愿填报是一个综合各种复杂因素后,做一个平衡的结果,一定没有一个公式,可以把志愿填报完美地导出结果。


二、主题:关于高考志愿填报


1、这里有一个网络流行图:

别把简单的高考志愿填报弄复杂了


我们对照一下这张很有意思的图片,有木有感觉戳到我们大多数家长的痛点!


错!干嘛要认为是痛点呢?这明明就是常态。我们用平常心对待,这就是你真实的孩子,真实的世界与现实。


这个曲线,与志愿填报有关系吗?有。想一想,假如你从孩子初中就开始规划志愿去向了,最终你做的那些准备,或者叫思想预期,有较大概率是一地鸡毛。对不?


填报志愿,什么时候开始做准备合适?如果你时间和精力有限,建议你一模后。资源很充足的话,提前2、3年开始做一些资料收集与整理,当然最好。假如今天你才开始去研究整理资料,晚了吗?不晚,相信我。


重要、重要、重要提示,请你关注本省的高招办(考试院)公众号。如果你还没有关注过,那么,现在暂停阅读,跳出,先去关注。


每个省考试院(高招办)的信息是权威的,你不用怀疑。


平时收集和整理哪些信息?你的目标院校相关信息。这和炒股有点像,你研究个股越多越深,你越觉得他是大黑马。这就对了,你要慢慢爱上你的目标院校。你关注的股票黑马最终可能是头驴,但目标院校不会。


为什么要确定目标院校?


(1)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你,或你希望孩子,要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或规划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路径?


这话题有点扯。但细品,一点都不扯。先举个例:有人一心想进京,大方向就是为自己或下一代,获取更多资源,教育资源是之一。这个追求过程累不累?很多人热衷,也有许多人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


因此,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基础是自己拥有的资源,加上自己的三观。


也有特例,比如我之前说的那个辞去央企总部职务、卖掉在京房产、居家迁徙定居到丽江的案例。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特例应该会越来越多,你信吗?我信。


追求不同,志愿填报方向就可能不同。举例:你的分,既可以读上财的会计学,也可以报交大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选哪个?很多人为了毕业后进核心城市的四大事务所,避开机械工程在核心城市相对不好就业的坑,就选上财。


没错呀,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不同,决定了志愿方向。


但让我说,男生一定选985交大,女生可以考虑211上财。


清北是例外,所有专业几乎都是王者。我的梦想就是北大那个每年招1人的考古专业,但只是个梦而已。你身边有放弃清北选其他的案例吗?当然有,不是个例吧。


前10大学不要太在意专业,或者说,如果有机会上39所985,不是太在意专业的前提下,果断填报985。同理,如果有机会上除了985之外的另外77所211,不太在意专业和地域的话,果断211。


为什么?在抛开专业限定以外,现在各个大厂干招聘的那些人,都是看脸吃饭,这是公开的。连国*电网这样的巨无霸,同时入职的985、211、一般本科待遇差别都很明显,你可以去了解一下。


但为什么很多边远地区的985、211院校不被考生看好呢?转入下一个话题。


(2)地域和城市。


今后,偏远地区人口持续向核心城市流动,会成为常态。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性共同决定的,属正常。


那N年后是不是都没有人守边疆了?别为国家担心,别用老眼光看问题。你琢磨一下,现在的中国,和周边国家相比,谁更担心对方偷偷摸摸把界碑往前移?况且现在边防科技也不可能有这种事发生。换句话说,谁更忌惮对方的强大?!


回到正题。边远省份的高考生,希望到核心城市读书、并希望毕业后在当地留下来的比例越来越高。


向边远地区流动并寻求自身发展的人也很多呀,但高端人才向核心城市集中,是全世界的共同点。今后国家还可能会迁出许多生态脆弱、需要回归自然的地域的人口。


人口向发达地区集中,是必然。道理太简单,发达地区资源多,机会多。


看吧,又回到正题了。报考核心城市、或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避开边远地区的大学,自然成为许多人的选择。想一想,你在广州读4年书,和在泸州读4年书,见识会一样吗?(泸州的朋友可以向我吐口水)


许多有条件的人把孩子送出国去读书,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不就是长见识去了吗?


你理解北上广的孩子填报志愿不愿意出省,边远地区的孩子铆足了劲想离开本省的缘由吧。


(3)专业。


这是非常挠人的一个话题。上文说,假如你不是太在意专业的话,填报志愿985>211>一般本科。能不在意吗?专业的坑太多。


本月第一周,国内头部门户发布信息:根据717万毕业生实名回答,国内就业满意度最高和最低的10个专业有了大数据统计结果。


a、本科前10为飞行技术、工科试验班、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治安学、侦查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刑事科学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医学影像学、舞蹈编导。


b、专科前10为铁道车辆、铁道机车、铁道通信信号、交通管理、水利工程与施工技术、高速铁道技术、刑事侦查、兽医、检察事务、飞行器维修技术。


c、本科后10为生态学、海洋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生物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生物工程、国际政治、中西医临床医学、应用物理学。


d、专科后10为出版商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中医骨伤、医学营养、文化事业管理、司法助理、心理咨询、卫生信息管理、生物化工工艺、公路运输与管理。


对你填报专业有没有参考价值,太有了。“满意度”代表什么?你琢磨琢磨。


有人说,你拉倒吧,你看那些桥梁呀、铁道呀、水利呀,哪个不是在荒山野岭挖土搬砖的。醒醒吧,你这个认知误区需要改变一下。这个满意度一定是一个综合满意度。


简要分析一下:


a、近几年国内交通运输行业随着“基建狂魔”发威,各类专业人才一直紧缺。你注意看,无论本科还是专科前10,这类专业已经超过一多半。包括那个“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干嘛的?地铁呀!


b、司法相关专业紧缺,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在的警察和30年前的警察,所要掌握的技能差别有多大!你琢磨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c、那个“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就是我们现在感觉最紧缺的“暖通”专业的专业用名。你打听一下,现在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的本科生有多抢手。这也是基建狂魔发威的结果。


d、与“生物”字样挂钩的专业这些年一直就业不好,已经是常态,这是学校当年一窝蜂投入资源,与社会发展脚步不相适应的表现。同理,预测一下,与金融相关的热门专业,在未来N年里,大概率会过剩。


有人说,生化环材,四大坑。我不同意。与生物相关专业就业难是有一定原因的:无论是做产业,还是做研究,我们都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满意度低。


与化学、环境、材料相关的专业,只要你想就业,选择性太多。有心人可以去查一查资料,化学专业,我们国家唯一在全球全方位称霸。什么意思?就是说,中国引领全球化学专业研究与教学。请别拿化学分支中的个例来杠精。


换个角度说,全球化学届,需要看中国脸色行事。怎么能说就业不好呢?


再比如IT产业,主导领域就中美两国在争,因此,国内与之相关的专业热门了好多年,热度依然在增加。你没看现在的毕业生,有多少人以能进华为、阿里、腾讯、字节、小米这样的大厂为荣啊!


但为什么IT产业的专业没有进入满意度前10呢?996呗。钱又多,工作又舒服的工作哪里有?我也想要。


生物相关产业和研究,美国引领全球,我国差距太大,这是影响与之相关专业就业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


(4)性别。


就说点个人观点吧。男生尽量选中心城市,给他们更多闯的机会。女生选项可以多一些,就像选专业一样,许多女生是不是倾向于财会、师范、艺术、语言、法律、护理等专业更多一些。稳定,是重要考虑因素。


没有做过专门调查,感觉国人大多数可以接受儿子远离家乡,主动接受女儿远嫁的好像比例不高。因此,男孩和女孩报考离家乡远近的因素,还有今后婚姻考量在里面。


是不是有家长认为,女儿离自己近一点读书,貌似就更安全一点?或许还真有一部分人群在填报志愿时,潜意识里有这个念头。


(5)人脉资源


你毕业后进入什么领域工作,专业是重要限制因素。但是进入某个领域的什么城市、公司工作,假如有人脉资源,当然可以考虑。


别理解错了,这个人脉资源不是你想的那种资源。举例:有人非常鼓励子女报考与自己工作性质相同的专业,还有人非常反对子女今后进入自己工作相似的领域。你细琢磨一下,这背后的因素是什么?也挺复杂吧。


有人认为,自己对耕耘多年的领域知根知底,今后可以多给子女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甚至还真有可以关照子女就业和发展的人脉,于是积极鼓励子女选择与自己相同的专业。

没错呀,这就是你平衡后的结果。


更多的人认为子女应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去开拓一下更好。我个人就鼓励下一代人进入新领域,这个世界不存在能把各个领域内部运作体系都摸得一清二楚的人,也别把你陌生的领域想得那么难以融入。


(6)买房


把这个话题拿出来说事,太有中国特色了。


我不了解有多少家长在子女高考前,已经在其他城市拥有房产的比例。如果把这个因素忽略掉,你想过没有,你的子女选择了什么学校和什么专业,有多大概率在哪个城市立足?这个城市的房价是不是最需要掂量的一个因素。


不要觉得留在北上广深是最好的选择,现实中,逃离北上广的人逐渐增多,房价挤出效应正在发酵。其实又回到了前文的话题:你,或者你的子女,需要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经历。


有人说,都是活80岁,我和我的子女为什么一生打拼,只为了大山一样的房贷。而邻居的孩子为什么能在父母身边悠闲地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罗卜白菜各有所爱。


以上各类因素,都是填报志愿过程中,你可能考虑的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因人而异。哪个重要,哪个次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你最终平衡各种因素后,选择的那个结果,就是你的最佳结果。


有人说,我能不能不考虑这么复杂?当然可以,干嘛要把简单的东西弄得那么复杂。


按照位置值选择的学校填报完毕,专业大多数由不得你,真的别把志愿填报整那么复杂。


我之所以瞎扯得这么复杂,其实就是为了满足少部分追求志愿填报完美的群体需要。大多数群体只需要读下面的即可。


2、开始填志愿了。


如果有人给你说,“三分考,七分报”,别信,他目的不纯。这是三知(知分、知线、知位)、平行志愿实施前的状态。现在是“九分考,一分报”。


下面我就描述一下填报志愿的要点:


(1)掌握政策。建议你关注本省考试院公众号之外,把学校发的那本(有些省份分好几本)《高考志愿填报大数据》(也有叫其他名字的)大致浏览一下。为什么说大致浏览,最前面部分的是政策解读,是针对全省所有类别考生的,与你有关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这一部分需要你仔细研读。


书本后半部分的数据列表,假如有400页,与你相关的大概率不超过50页(假如你是全省排名前100,就看2页)。这50页,建议你研读10遍以上。


许多有心又有资源的家长,提前2、3年开始研读的,就包括2、3年前的同一本书。书哪里有?借上届考生的呗。


政策信息里一般有:


a、招生形势。包括当年招生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管理办法、本省各科类报考人数、各批次各科类招生计划数、录取比例等等。


b、招生政策规定。比如录取批次的划分、录取办法、优录照顾政策、录取程序、投档办法、高考体检指导意见等。


c、学校招生章程和招生简章。划重点了:招生章程是填报志愿必读内容,主要介绍招生规则和录取要求。招生简章是高校为招生特意印制的宣传材料。


d、招生计划。这个就在你确定了目标院校后,每所学校的每个专业表里。这个计划里很有学问,不但有专业设置的学问,更有招生数量的学问。建议你多咨询班主任,他(她)们的经验,一定能给你贴近实际的建议。


(2)“三知”后,紧盯“位置值”,这个最有参考价值。举例一本,无论你的省份是9所平行院校,还是6所,填满。我个人意见是按照冲稳保6:2:2的比例填,因为平行志愿没有第一、第二志愿之分。


平行志愿投档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即对同一科类批次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进行一次性投档。平行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志愿院校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高校。比如,某考生所报志愿为A、B、C、D等几所院校,投档时,批次线上考生先按分数大排队,然后由计算机逐一检索考生志愿,如果符合A校投档条件且A校有计划余额时,则投档到A校;如果不符合A校的投档条件,则检索B校,若符合投档条件且B校有计划余额时,则投档到B校,若不符合,继续检索,直至考生所填志愿院校检索完毕。就像打游戏,向9个瓶子依次射击,嘭,响的那个就是你的,后面的没子弹。


6:2:2比例设置,建议你按位置值近三年平均值、近三年平均值、近三年平均值的上下15-20%考虑(这个没有固定数,只是一个建议)。举例,山东考生,理科,20000位置值,完全可以去“冲”到最高16000的位置值。“稳”在20000的位置值,“保”在24000的位置值。为什么“冲”要设置6的比例呢?撞大运去呗。给你说了是平行志愿,依次射击瓶子,干嘛不赌一赌。记住一个词:合理梯度。


有人说,上面这个考生,能不能去冲一下清北或华东五校?拉倒吧,别真的当游戏玩好不好,不要浪费“冲”的机会。


档案一旦投出,即不再检索该生其它志愿,从而完成对该考生的投档。然后开始检索下一名考生,依此类推,直到完成本批次排序最后一名考生的投档。


离一本线比较近的分数(多少算近,你自己判断,与你在选一本的学校好呢还是选二本的专业好,密切有关),看清了,这里说的是分数了,不是位置值。你一定要把二本的平行志愿全部填满,就像研究一本一样,再去研究二本。这时候你研读那本书的厚度可能是100页了。别不耐烦,孩子是你亲生的,必须废寝忘食地去研读。三本(假如你的省份还保留的话)、专科依次类推。


安徽省、湖南省、江苏省、辽宁省、上海市、浙江省6个省市,是最早2008年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2015年最后一批省区市好像是甘肃省、新疆区、北京市。这个模式最晚的省份都实行了6年了,你身边积累了大量填报过志愿的“过来人”,去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很靠谱。


(3)专业调剂。除非你分数和位置值NB,一心想读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可以考虑“不服从”。建议你一律“服从”。别犯傻,现在的平行志愿,厉害就厉害在专治“不服”的人,一旦你撞车,只能扶墙。你勾选了“服从”,到学校还有调剂专业的机会。


举例,新疆考生,理科,位置值没有进500,就不要考虑川大的口腔专业,还“不服从”。川大理科在新疆的平均值应该在1400左右吧,我记不太准确。


专业勾选“服从”,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有几个牛人能把个人期望的全部因素平衡到位、再把在本省招生的专业招生数量背后因素研究的通透?基本上没有。很多省份的很多学校,你想把6个平行专业填满都做不到,不够填。


因此,在专业上尽量避开你最不想去的就可以,如何避开?用位置值,想获得“避开专业陷阱”的益,你就要让出位置值的利,能看懂吧。


现在压投档线被院校录取,和被专业录取的几率很高。大概率真的不是自己研究志愿做到位了,而是平行志愿规则使然。砰,游戏结束!


(4)填报的相关名词、流程、注意事项,我知道根本不需要在这里啰嗦了。建议你也别大意。


(5)0批次志愿填报是个例外。


就是说,0批次院校,除了各省规则差异之外,军警公安、航空飞行、艺术、体育等还有区别,甚至差异很大。招生流程也要复杂得多。


0批次志愿填报,我是盲。我只知道需要考虑大小年。也知道大小年这个东西有时候也不靠谱,我们认为的大小年周期按一年计算,但有时候这个周期会是两年。


建议你多咨询班主任老师,网络上的信息也是海量,都可以去参考。条件允许的话,当然可以花钱去咨询专家。


3、高考生自己主动钻研志愿填报信息好?还是家长替代好?


个人建议考生自己主动钻研,就像学课本知识一样,你懂得越多越好呀。也建议考生多听取长辈的建议和意见,要相信经验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无论是考生自己,还是家长, 大多数一生只经历一次高考志愿填报过程。20天内,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吗?应该没有。


不管谁主导志愿填报,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研读相关信息,是必须的,真的没有什么捷径,也没有难度。这么说吧,初中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都可以做到。假如你用钱购买了服务,自己却是一本糊涂账,心安吗?


末尾语:填报志愿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建议通过网络查询、阅读资料、咨询身边人的方式,应该能得到更准确及时的意见。很具体的院校、专业、选择上纠结的事,你如果咨询我,想一想,我们用文字的方式交流,相互理解上的偏差得有多大?!另外,上千条的咨询和评论,我做不到一一去回复答疑,关键是我身边也不可能拥有比你更及时、权威的本省份资料可以查询,这一点还请你谅解和理解。


不涉及具体院校、专业等方向上的选择,我能给你一点拙见。


请不要私信。你知道吗?当你发出加微信、索要电话的信息时,我这里显示的是“诈骗信息”。这一点,这个平台做的还真不错。


为了尽早督促你去搜集整理志愿填报资料,我以最快的速度码出这8000字,真的希望能帮到你一点点。


全文完。


别把简单的高考志愿填报弄复杂了


别把简单的高考志愿填报弄复杂了


别把简单的高考志愿填报弄复杂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人脉   志愿   美文   考生   省份   子女   院校   因素   位置   简单   建议   孩子   学校   城市   专业   资源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