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A股市场里亿万散户中那个最奇葩的

那一年我考取证券从业资格和证券分析师证时,坐在考场里身边是清一色的大学生。偶尔瞥一眼他们屏幕上的答题选项时,还偷偷摸摸地纠正一下他们的错误。


考试结束,他们问我:叔叔你是哪个证券公司的?不是。

哪个基金公司的?不是。

哪个投行的?不是。

哦,那你应该是证监会的。

都不是,我是来考着玩的。


考着玩是有点,因为我不是这个领域的。只是有朋友在证券公司上班,他建议我可以通过考取资格证,更多地掌握一些业内知识。


在成为A股散户10多年后,我下功夫把4本专业书分两次通过了,那4本书中的《证券基础》与其他3本两两结合,便是证券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证券分析资格的门卡。


因此,我多年来也一直关注着一些大V的“投资秘籍”或观点,发现绝大部分是在投其所好,这个“其”就是我们广大A股投资者。


不靠谱的人太多,包括半夜加仓,PS账户截图,墙头草观点满天飞。许多观点都有着其背后利益。


一句话,如何吸引眼球如何来。


他们惯用语是:正如我预判。


好吧,我也学一句他们的口头禅:直奔主题。


既然我也是个有证的人,就先描述一下我的奇葩投资经历,看看你有没有经历过。


个人血的教训和代价,可以警示自己,还能提醒你和他。


我们大多数散户,主要精力还是在本职工作上,肚子里可能还有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证券知识,有一个月(甚至是半年)不看一眼账户的习惯,亏损度大了就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理。


这时候一定有人捂嘴:这不说的就是我呗。


我1995年入市,受今天已移民澳大利亚的朋友唆使,4000元开户。记得当时应该是一波行情的末尾。朋友说,你找一个最低价的股买进。于是我翻了翻没几只股票的沪市,确定了最低价的一只上海的石化股,满仓。


一周后账户变成6000多。太特码吓人了,我当时的月薪差不多是300吧,这钱也来得太容易了。


刚入职就入市,一开始就膨胀,死得就快。这一次奇葩的开始,注定我奇葩的后续经历。


有多少散户是因为自己偶尔的一次运气获利(不是专业操作哟),就加大砝码投入。这实际上是一种赌徒心理。如果再迎合了赌徒市场,哈,岂不一拍即合?!


在2005年底新一波行情启动之前的10年里,头5年行情起起伏伏,我的账户也波涛汹涌。


2000年后的5年是典型熊市,我竟然大量负债,频繁进出,最终净亏损40多万。


我还操作过封闭性基金。最牛掰的是在某一个日子(好像是1998年,具体记不清了),账户连续7、8天,天天涨停,资金转眼翻倍,就在最疯狂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不知道哪个神经动作,一个念头,竟然全部清仓了。


当天午后,股市狂泻。


记得我当时兴奋地找到一个公用电话亭(那时候没有移动电话,账户买卖主要是用固定电话的数字键按照提示音操作),立即打给我的那个朋友,狂喜地告诉他,我上午全卖了。


声音很大,周围的人看猴似的盯着我。


其实我是瞎猫碰着了死老鼠,逃了个珠峰的顶。


我再一次演绎了一次奇葩经历,当时感觉自己也膨胀成“神”和“王”了,就像现在很多财经界大咖取的ID名一样。


一切都是过往云烟,偶尔一次胜利挽救不了根本。截止到2005年,我已负债近50万,账户里全部资产只剩17万(这个数字我记忆深刻)。


在这10年里,因为工作之余的投资困境,其实已经影响到自己的精神与生活状态。人一生中有几个10年?!


2005年底,我好像确实下功夫去“研究”了个股。选中了000612,记得大约是5元左右的本,全仓。


再一次躺着不动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散户擅长躺着不动,造就了传说中的神话,也让无数账户惨不忍睹。


现在想起来这又完全是一次瞎猫碰着死老鼠的奇葩经历。


但这一次,我复活了。


一直到2008年5月30日(好像是这个日子),半夜鸡叫(当天半夜发布印花税调整通告)。我出差在京。好几个朋友从家里打来电话调侃:怎么回事?你一出差,证券市场就搞事!我们要崩溃了......


我在电话里说:没事,就地卧倒,相信趋势的力量,当海浪冲过来时,你我都是砂砾。


当年9月底,我依然记不得是哪根神经动作,一念之间,全部清仓,清仓在大跌的前两周。可能是神仙眷顾我了。


账户全部变现,大约是150万,应该是实实在在地翻了差不多10倍。一次清偿完所有债务,剩余的盈利全部取出,换了一套房。


算是挣的一点钱落袋了,全部花得一干二净。


再一睁眼就到了2019年,又一个10年,这新的10年里我几乎没有再深度参与过市场,当然也错过了2015年的那波行情。


有幸的是我也错过了连续熔断的壮景。


回顾进入市场的25年,可以写一本书,书名就叫《投资血泪史》吧。


A股市场亿万散户前仆后继,有多少人在做着财富增值的梦,又有多少人汲取过教训。


许多人清晰地记得自己胜利的细节,却忽略了坠马失败的过程。我也一样。


算盘一拨,我竟然有幸成为市场里7赔2平1赚中的那个2。虽然我一直不想做太2的那个人。


接触和进入A股市场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不是一次变现、一次回本的操作,而是这么多年通过接触市场对经济、金融的关注,提升了自己的阅历和眼界。


换句话说,提升的是自己对经济、金融领域的敏感度。


现在对市场的感觉,已经是多年积累的一种嗅觉,决策的过程已经依赖于更深、更多市场背后的东西。


下面我啰嗦一下,算是自己的一点体会,也是陈词滥调。依然借用那些大V最常用的话:捞干的说。


1、我不想说别人说过的话,虽然很对。


比如,对市场要有敬畏之心,一定要有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止损必须及时,不要总是满仓,要分散投资,千万不要负债投资,不要追高,不要轻易抄底(你以为抄在地板上,后面还有18层地下室)、右侧交易比左侧交易好(属于确定性交易)、嗅觉要灵敏,等等等等......


说比做容易多了。要命的是,散户的弱点就是执行力差。


2、我非常看重一个词:趋势。一定不要去和趋势作对,更不要去赌趋势,很多时候趋势是比较明显的。


注意,是很多时候,不是全部。建议你也不要去赌那个不明显的趋势。


3、我们绝大多数都是上班族,不可能做到经常盯盘,即使盯盘,大部分人的水平差十万八千里。


对那些快进快出的所谓盈利者,你看看就可以了。频繁进出也是散户的弱点。


那些天花乱坠的技术指标,能指导多少散户操作?


4、如果你只有那么十万八万的闲钱,也就别分散投资了。至少要做到把暴雷几率大的个股躲开吧。没有时间看盘就千万别跟风。


5、别听他人推荐的个股,除非是业内领域的亲人。


我们的精力和知识都有限,观察栏里放上3、40只股,经常跟踪着,主要目的是接近市场,时刻闻到市场的气息。


6、变现才是挣钱,把账户里的现金挪出他用算是你真正的盈利。别信那些网络上贴出的截图数字游戏。


7、市场是由无数个瞬间的心理作用、动用无数个大脑神经、然后做出的选择来决定的,外围客观因素是助推器。


所以,自己做决策时的心态和理由最重要。


8、挣大钱的人都不在这里吱声,这是真理。


刚入职时我对经济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但是现在发现能和周围的人聊金融聊到一个角度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应该就是认知的不同吧。


说句找骂的话,周围多少散户对金融市场基本就是盲,竟然就敢开户炒股。


举个例子,多年前和夫人一起复习考经济师,我们一起做题,她按照公式推导出好几道计算题的答案都错了,我用自己的思维又快又准确地得出了正确答案,最后带着连考了三年的她一次性高分通过。理解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多年前考取那一堆工程类国家注册证的时候,只要是经济那一门课,我花的精力最少,分数却最高。


这都得益于我对经济、金融市场的关注和爱好。


今后我依然会一直在闲暇时间里保持对金融市场的关注,因为我一直想做一个最接近市场的散户。


身边有朋友质疑:你工作岗位很闲吗?竟然有这么多精力去涉猎其他领域。


实际上,我是把他们大部分打牌、K歌、休闲娱乐的时间都用在阅读上了。我觉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和娱乐,有这种体会的人应该很多。


读书越多,接收新东西的效率越高。懂的人自然懂。


我手里现在还有好几个他人的账户,因为害怕失去朋友,所以一直没怎么操作。他人的比自己的操作起来压力大多了,难度也大多了。因为心理作用和出发点不一样。


你知道证券市场有多大因素是由无数投资人的即时心理作用决定的吗?心理作用在你的操作过程中有没有起决定性因素?


这些年我一直在账户里放一点现金,偶尔选4、5只个股各买1手做个试验,当然也撞到过“伟大”的暴风科技。


我依然还在做试验,有得有失。试验的过程就是感知市场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中断,你也就是真正的局外人了。


我想用不间断的亲身试验,去验证自己的判断,并经常来到这里,把自己的惊喜和郁闷,与你时刻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奇葩   散户   美文   个股   账户   股市   精力   多年   趋势   领域   过程   操作   心理   行情   朋友   经济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