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难忘的秋收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那是1970年9月中旬某天,在田间召开收割水稻动员大会。50年前,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是那埸在全国掀起上山下乡运动。把我们送到黑龍江省离佳木斯市不远的香兰农场,那天上午,面对着一望无边茫茫的稻田。分場领导在现场召开动员大会,那年代就是喜欢用大字当头。什么大动员、大会战、大干快上等等。会上大力宣传大寨精神,要广大青年发扬当年陕北南泥精神等。套路特多要与天斗、要与地斗、要与阶级敌人斗。

  现场虽然没有主席台,但横幅还是要有的。上面书写着“誓死打好秋收大会战,暨割稻大比赛”由二名知青共同拉着。会场上,正面布置了讦多彩色标语牌。内容无非是,颗粒归仓;发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忘阶级斗争等等,一切都是顺应潮流的套话。

  接下来就是开小会啦,各连大包干。我们二连负责南面一块,大约150响水稻田(东北一响地等于15市亩)咱连长姓聂,40多岁,一看就知道是个土生土长当地农夫。平时惯用一根绳子扎在腰上,嘴里含着东北卷烟(一种自己手工捲的大小头烟卷)颜值就不用提了吧!反正连队战士都管叫他老聂头,他也乐意。但是,不容小觑他;他可是正宗三代贫下中农,听他说祖辈是闯关东过来的。(连指导员是东北农学院讲师姓于站立在旁边)

  在连队动员小会上,老聂头挺能摆活(套用上海方言,即蛮会得吹格。)而且不要搞子,口无遮挡。想到什么说什么,也就是借题发挥吧。动员会后,有人调侃,今天讲的好像与春播动员会上的说词雷同,只不过把春播改为秋收罢啦!(我们这批上海知青是1970年4月20日背井离乡,23日到达香兰这片天地的。休整一天,第二天就参加春播动员大会)最搞笑的还在后头呢!在现场会上他把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本意是讲粮食是宝中之宝,来之不易。希望知青们要倍加珍惜粮食,问题出在他把其中第二句与第三句对调了,闹了个笑话。站在那田埂上的老聂头全然不顾,还是一个劲地在摆活。面对下面聆听的8、9拾号全是他的兵皆膛目结舌,笑不敢笑、议不敢议。在那个年代,贫下中农就是当之无愧的老师,知识越多越反动年统统靠边站。知青到农村去,成为当时的大方向、也可以说是那时的一股洪流吧,同时也包括部分院校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在那种氛围下,又有谁?敢招惹是非!即使你有颇多的这样那样看法,也只能流露出一絲的無奈。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不久前分场有一位上海市南市区69届初中生,也就是16、7岁的小男孩。平时不注意,爱讲一些不三不四闲话,甚至时而当面顶撞领导。一下子惹毛了分场李主任,说他妖言惑众,破坏知青扎根农村远大理想。何曾想到?结果硬把他押送到总场小号,(拘留所)强劳数月。有人到总场办事,曾看到他,蓬头垢面地在疏通场部排污沟,互相打了个照面。见他凄然一笑,流露出那种无奈之下的苦涩。(来讲个插曲吧:题外话,东北农学院原址在省城哈尔滨市,1968年10月就凭伟人一句话:“农学院办在城市里不是见鬼吗?”随后,省委上上下下就动用了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搬迁工作,光车皮就用了200节(铁道部特批)其中包括敎师、敎师家属,职工、家属、大量设备等。把一所好端端的大学,迁移到黑龙江湯原县香兰农场,(离哈尔滨市461公里)这里有广阔的天地,和肥沃的黑土地,交通也方便,在黒龍江省称得上是尚好的地方。(经查阅资料香兰农场现有16万亩土地,也就是106平方公里,相当2个上海市普陀区的面积。)把在押劳改犯统统再往北迁移,东北农学院好像有点鸠占鹊巢,我想那也是不得而已。而后把农学院十多个系,分别安插到香兰农场以下的七个分场,(分場也称隊)院部设在总埸。(实行“場校合一、系隊合一”方针)时过境迀,潮起潮落。1975年末东北农学院又搬回到哈尔滨市郊阿城,折腾了七年,除了把东北农学院改为“黑龙江省五七农业大学,”号称史上没有围墙的大学,没招收一个大学生,再后来校名又恢复了原来东北农学院)当初那些助教、讲师、教授甚至专家们都充实到各连各排各班,农学院一级教授許桭英畜牧学专家就被安排在我们七分場,与知青们一起战天斗地。教师原本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材,但是几年后孰不知,这些人中有的竞成了农业战线上的一把手,多面手。这当然是后话,就不再多引申啦。)

  接下来、就是由连长分配任务,以班为小组,班长打头阵。每人4条壟(即4行稻子)各人拿着镰刀,向南一字排开。根据连长的操作要求,开始咔嚓、咔嚓,低着头猫下腰忙个不停。一些身体较为单簿女生,则在后面跟着打幺(梱绑稻穗)、码垛,(垒稻草垛、)不时也传来老聂头的喊声,大家不要磨蹭。(相当于上海话磨洋工)刚开始都觉得好玩、新鲜,毕竟平生第一次参加割稻嘛!

  有人要问,为什么不用农机收割?(指联合收割机,东北人叫康拜因,外来语、俄语)也许你不知、康拜因割稻受条件限制,地一定要干、不能沼泽。其二、地块定要平整、辽阔。方能大显身手!小块地、湿地、边角地都统统留着,让人干,让人割。

  一个星期下来的忙碌,作息时间早已有了新的变更。並非是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已成了老皇历,现在是秋收大会战,尤如上战场,抢时间夺山头,早日拿下就是胜利。各行各业机关、学校、后勤,(搞人海战)但凡能停下的都得参加,无一离外。充实到第一线各自做点力所能及的农活,为秋收冬藏大会战作点贡献。

  农忙时吃中午饭,基本上都在田里吃,由马车送来。偶尔数次连晚饭也拉来啦,(时下季节天黑较迟,大约要6、7点钟)主食顿顿都是大米饭。小菜要比平时好得多,什么粉条炖肉、土豆熘肉片、酸菜煮粉条等等味美实在,肉香诱人。(那时的猪是自己分场养的,有猪号。喂的全是豆饼、米糠、麦麸,那年代可没有各种繁多的添加剂饲料,之所以吃得出肉香味。上午宰杀,中午就能吃上鲜美的白菜炒肉片,味道就甭提啦。)过多描叙哈喇子(流口水)垂涎欲滴立马就出来啦!

  借此机会也为东北菜做个广告吧!有一道菜叫“小鸡炖蘑”独特的口感,鲜美绝伦,品尝一下那才叫美哉。主食材是小苯鸡、(散养鸡)、榛蘑(野生)、或松产蘑(生长在松树上的蘑菇)都不是人工后天培育的,加上东北土豆干粉条。后来农场开了个饭馆叫香兰饭店,在場部大道的北边。是知青们常光顾的地方。约上几个朋友,来打牙祭(沪语方言吃一顿)叫上几个菜,木须肉、小鸡炖蘑、土豆丝、干豆腐等,再来一瓶北大荒土燒(60度)推杯换盏小酌一杯,畅所欲言……。那酒味醇厚、如饮甘露,(决不是什么勾兑酒)而是货真价实的高梁经手工酿造,价钱也不贵,迄今仍念念不忘。

  一陣连长的哨子声,让我们有了小憩片刻的机会。各自拖夹几梱稻草找个空地,三五成群、横七竖八,有坐着、有躺着,反正五花八门什么样子都有。背垫稻草、遥望蓝天。眼下定格在那广阔天地远方的天际线上,让人沉默前思后想、疑惑不解,也只能望眼欲穿……。(直到公元1978年10月召开全囯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並要妥善安置知青回城就业问题。1979年知青开始大返城,1980年香兰农场又划归黑龙江劳改局,重新又作为劳改犯改造农场。)这是后话,暂且不多提。把那个时代漫天铺地的说词“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划上了完美句号。如今,在上海知青博物馆里,进门最醒目的位置上还镶嵌着"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金色大字。没错,直白了说:“那个年代还真需要我们,为国家分担解忧,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要需要的地方去”。

  秋收己近尾声,连长召开了班、排长座谈会。内容主要是传达党中央给国营农场有关文件精神,即知青与农场职工可享受同等待遇。每年享受探親假一次,假期为20天(含往返路程时间)每班各评选二名为首批,然而、条件吗?工作上一贯吃苦耐劳的,並积极要求向上的青年,以资鼓励……。(知青探親假是1971年4月执行的)

  时至今日,当年的知青早已鬓发斑白,步入古稀之年。50年过去了,我们也不避讳。遐想当時那段知青生活,不由心潮激荡,忘不了的昨天,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要讲的故事也太多啦,回顾当时那蹉跎岁月,百感交集。同朋友们、同学们诉说,那耐人寻味的青春年华。留下点当年的随记,让儿孙们看看,也是一种自豪。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那时代太多的艰难跋涉,我们依然走过来了!

作者王恩林 上海知青网

知青往事:难忘的秋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知青   康拜因   劳改犯   哈尔滨市   分场   上山下乡   粉条   农学院   连长   会上   美文   农场   动员   难忘   往事   年代   大会战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