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程,还是重结果?

过程和结果,历来是让人纠结的一对孪生姐妹,尤其是在学生的教育上,更是让我这个从教三十年的人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重过程,还是重结果?

按说过程和结果应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圆满的过程,那结果如何还用担心吗?可现实往往很打脸,——有学生平时认真努力,可一到考试就“蔫”了;也有学生平时吊儿郎当,可就是考试“管打”。很多人对此是一脸的“莫名惊诧”,认知底线屡屡被挑战。其实就笔者看来,过程和结果是成正比例关系的,那个一到考试就“蔫”的,多半还是因为过分看重“结果”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而那个“考试管打”的,学习“过程”也决不是人们看到的一塌糊涂!

众所周知,在教师备课活动中所强调的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就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融为一体。明眼人一看便知,“知识与能力”中渗透了“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中又须体现对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个过程便是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的过程。——这个“三维目标”,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是的,学生在平时地努力中,无论是高歌猛进还是艰难前行,甭管后续结果如何,作为老师、家长都应对学生的努力表现给予正面的积极评价,满怀信心地静待花开,让孩子体验到努力的快乐和价值。就像爱迪生的母亲,不会因老师对孩子的数落而灰心,也不会因周围人对孩子的奚落而丧气,更不会因为孩子的闯祸而迁怒;她肯定着孩子的努力,鼓励着孩子的探索,坚信着“过程”的汗水一定会浇开“结果”这朵鲜花!

南希是聪明的,更是伟大的,她的这份睿智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可惜的是“爱迪生常有而南希却不常有”。记得邻居的儿子曾因考试不及格,被“狼爸”杀猪似的痛揍;也忘不了多少家长为孩子的“双百掉线”而焦虑的眼神;更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师成绩一字排队激励法”而印象深刻。——“胜王败寇”在他们看来,“重结果”就是亘古的真理,不变的规律!

可是这种“真理”用在教育上,要么导致孩子为成绩而不顾一切,要么导致孩子信心尽失,从此自甘沉沦:为孩子以后的成长,以后的人生埋下了隐患。——有这样看法的家庭是可悲的,践行这种理念的教育主管部门,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更是不可估量的!

期末考试又到了,一年级的孩子星期天也忽然补起课来,据说是因为上年度考试成绩差,校长很恼火,所以要“加加油”。又据说小学六年级的考试,还要组织全县的教师轮换监场,小六成绩要在全县排“一路纵队”了。——“火药味”很浓,气场很压人!但是考完之后,据说教师们监场并不严!又据消息灵通人士说,老师们都安排了一个“好”学生考试时要照顾自己周围的几个“差”学生!

——呜呼,“结果”重视到这个程度,也算是人间极致了。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可塑性极强的孩子,不是工人摆弄“螺丝钉”!“螺丝钉”可以“排队”,孩子的成长岂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数”就可以“排队”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是成人,其次才是成才,不成人勿成才!这怕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毋庸笔者赘言,可在现实生活中,“好成绩”却可以一俊遮百丑。评价学生如此,评价一个教师也是如此!也许正是这样的要求,才有了“硫酸泼熊”,才有了“复旦投毒”,才有了“药家鑫的杀人”,才有了“阳镠的抢劫”,才有了“郭浩的黑客”……他们当年都是“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的老师也一定会因为他们的“好”,而成为教师中的“标兵”。可是这种种的“好”,都只不过是一个用“分数”的光环包装的败絮而已。

和同行交流“重结果”危害的时候,同行一脸呆萌的问:不看考试结果看什么呢?

看“过程”!我言之凿凿。

哪知同行却一脸的不屑,“过程”怎么看?

看备课,看课堂,看作业,看素养的提高……只要这些都做好了,成绩顺其自然就好!

同行哂笑着离开,留下了一脸呆萌的我。

事后想想,“过程”怎么看呢?就课堂来说,何为一节好课,这其中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也怪不得“同行要哂笑着离开”了。但尽管如此,“好课”总归有一个“原则”是可以遵循的;备课、素养也都是可以做到有章可依的……怎么就不能做到“重过程”,并代替“分数”排队呢?

重过程,还是重结果?

倘若如此,教学活动认真了,教师可以放下“分数”的浮躁,而坦然地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了;学习过程认真了,跳出“题海”的学生可以静心读书,一笔一画地写字了。至于“星期天补课”,“全县换监场”,“好学生照顾差学生”诸如此类的怪异现象一定会少很多吧?如是,平时的“教研”走形式,“教改”难推广,“题海”弊端难革除,大概都会迎刃而解的吧,而师生钻研学问的氛围也定会更浓厚些的吧。

我想那是一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题海   爱迪生   过程   目的   欲说还休   螺丝钉   全县   美文   分数   同行   成绩   努力   孩子   教师   考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