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汤:亲历商县解放


已是耄耋之年的我,常常会忆起往昔,战争年代,文革时期,往事历历在目,又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不由心情激荡,颤巍巍提起笔,记录下一段童年时光。


我是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人,我的老家在鄂豫陕交界的地方,是进入陕西的东南大门,更是国共两党的必经之地,解放战争时期,在这里国共两党拉锯战曽打了三年。


父亲陈永茂早在河南禹县抗战时期就加入我党领导的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做了大量的地下工作。当时曾与当地党的领导人王平同志约定同去陕北,却因故未能成行,与组织失去了联系,直到1948年底,才接上了关系。


1949年农历春节刚过,在地方党组织的安排下,父亲、母亲、哥哥和我半夜起身,悄悄地顾不得风霜严寒渡过丹江河向西走去,到了湖北地界,便有一队解放军接应我们,从商南的赵川一直向南急行。



有一天晚上,当我们随部队刚走到一户村边时,就有一个村民跑来给我们传消息:"快停一停, 夜壶队(国民党土匪队)刚转过山脚,很危险。"于是解放军就让大家暂停前进,原地休息。从那以后我们都是白天睡觉晚上赶路,数日后我们到了湖北省郧阳解放区。


到了郧阳后,父母进入革命工学院学习(延安抗大湖北分校),哥哥加入了解放军军区医疗队,我上了当地的小学。当时是供给制,全部发的是军服。因为我年龄小,个子低,虽然母亲将军衣改了几次,但还是大得像箩筐,只能将就着穿。我们在郧阳城度过了端午节,观看了汉江上的龙舟赛。


那段时间,给我幼小心灵最深的记忆有两件事。


一件事是从四月开始,革命工学院每过几天就有一次庆祝活动,今天庆祝这里解放,过几天又庆祝那里解放。只听说是什么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我当时也不太懂,就跟着大人一起高兴,反正大人高兴了,小孩子就有好吃好玩的。


另一件事是庆祝演出活动。我这个山沟里的孩子哪里见过什么演出,革命工学院里都是大专院校的知识分子,演出时有大台子,台下面光是乐器就有上百件。我不知道表演的是什么节目,就觉得好听、唱得好、拉得好,听旁边人说有的叫《兄姊开荒》、有的叫《白毛女》、《镰刀》等等。我也不太懂,但那场面,好看、精彩,使我震惊。这些事情对我后来爱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也在革命工属院吃饭,跟着大人,十个人围一圈蹲在地上,中间放盆菜,每人两个窝头,每天两顿饭。


到了六月份组织上找我父亲谈话:“现在组织上有两个任务让你自己挑选,一个是到南方参加武工队,就是武装工作队一边剿匪一边搞土改;另一个是解放大西北首先解放商县,商县的教育部门需要我们去接管”。我父亲说:“我一直是搞教育工作的。”领导说:“那好,三天后随大部队出发,你还原路返回,解放商县后你就去接管商县中学。”


陈景汤:亲历商县解放


三天后,我们一家就出发了。这一次有很多军队同行,还有专门给部队挑军需品担子的农民。当时随行的领导有王杰专员及其爱人薛林,我们又回到了陕西商南赵川。当时生活很艰苦,部队每天只吃一顿糊汤,省下口粮,让我们拖儿带女的家属可以吃上两顿糊汤。部队从赵川向西一直到了丹凤铁峪铺,有几次晚上听到队长在吼叫骂人,原来是雇佣的民工领到工钱后不挑担,偷跑了,担子无人挑。


部队继续大踏步向西,我们这些家属紧随其后。有一天我实在走不动了,有个解放军叔叔就让我骑上马,在马上,母亲从后面让我把大衣也放到马上,我扭过身伸长胳膊接大衣时,正好是马要上石阶,一下就把我从马背上甩了下来,当时就失去知觉晕了过去。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我醒了过来,发觉一个解放军正背着我,我哪也不疼,并无大伤。


我们从铁峪铺沿长坪公路一直到丹凤龙驹寨,一路行军都没有遭遇到敌人(国民党部队)。7月11日,到达了商县城。部队立即向四个城门派出岗哨,让我们这些家属住到东背街天主堂里,又接着派人去伪县政府勘察现场情况,怕有地雷,这时国民党在城内的守军早已闻风丧胆仓皇出逃,我们就这样没打一枪一炮,顺利取得了政权,解放了商县。


没过多长时间,军区专署领导与我父母一块到西安开会,坐的是一辆大卡车,当时去开会的人很多,卡车上坐满了人。路况很差,车也陈旧,走了两天半才到西安的秦岭顶上。突然,一声枪响,我旁边的一个人哭了起来:"哎呀,我的手!"我一看,他满手是血,左手被打了一个洞,血不停地往下流,顺着手腕,一会儿车厢里就流了一大摊。车立刻停住,车上坐的军区领导专员,下来查问。原来路边有一个民兵要求停车检查,由于上坡路机器声音大,司机没听见也未停车,他便直接对着人群开了枪。军区司令员不依不饶,要追究责任,并当场把那个开枪的民兵抓上了车,估计会送到西安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子弹当时是擦着我的脑袋飞过去的,现在想想我是多么的幸运啊!


从西安回来后,父亲立即到原位于东门口的“商县中学”展开教育工作,后来听父亲说当时开各种大小会时,有的学生还是国民党的三青团,腰里别着手枪,可见刚刚建立政权的共产党要面临多少艰难险阻。


陈景汤:亲历商县解放


我进入城关小学读书,和巩党娃(巩德芳烈士的女子)一个班,她当班长,当时我和她都是在军区机关吃饭,以后上学放学都一起。母亲经常当我的面对她说,你把景汤管严点,不听话就给我说。因巩党娃比我年龄大几岁,在班上又经常手拿一根小棍,谁不听话,她就故作声势要打,我和同学们都怕她。 其实怕她,也同情她,她是一个孤儿,烈士的后代。如今每年的清明节,商州城里的孩子们去烈士陵园祭奠烈士时都要给他的父亲巩德芳献白花。


进入五十年代,商县的各行各业逐渐都步入了正轨,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千年的古城开始了她的新生。


时间如白驹过隙,过去的商县如今已成为一座繁华的小城市, 江滨公园使商州城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每次出门,街道两旁繁盛的月季花树摇曳着明媚的笑脸,似乎在歌颂太平盛世,而我在“老年大学”里最爱弹着手风琴,唱那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


作者简介:

陈景汤,1938年出生,商州区职业高级中学退休教师。


陈景汤:亲历商县解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淅川县   丹凤   商南   民兵   陕西   西安   军区   烈士   国民党   美文   家属   解放军   部队   父亲   母亲   领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