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成:稿费


张书成:稿费


我不是诗人,也不是作家,最多只能算一个业余作者或文学爱好者。因而我在社会上既没什么名气,也没有令人羡慕的报酬,所有的只是一些零零散散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小说、文、诗歌,也有一些断断续续的稿费。这些稿费,虽说没有对的家庭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多少有点不添斤添两的效果。特别对我这个长期当教师的人来说,有生以来没挣过什么大钱,仅有的一点稿费也就是我对家庭的特殊贡献和自豪的资本了,因而我把每一笔稿费都看得格外金贵,让它既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又能与家人和朋友分享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和快乐,它的价值,与其它收入带给人的心情是大不一样的,那种拿到稿费时的喜悦之情真是难以言表。三十多年来,每次稿费的数额和花费情况,至今我还清晰地存留在记忆之中。

第一笔广播稿的稿费只有8块钱。那是我师范毕业分配到本县的一所重点小学任教不久,课余时间把学校的教学教改和好人好事写成通讯和新闻稿,送到学校背后的县广播站,一月内采用了一篇通讯稿和六篇新闻稿,通讯稿一篇稿费2元钱,新闻稿一篇稿费是1元钱,月底拿到这8块钱时,我的高兴劲就别提了!那时我每月的工资才31.5元,这笔钱顶得上两级工资了!拿着这笔钱干什么呢?思来想去,我决定大方一回,上街买了两瓶人称“绿棒槌”的西凤酒,又买了饼干、凉粉,罐头之类,把同时分到一个学校的四个同学喊来,大家一听是稿费买的酒,兴致更大,五个人吆五吆六地把酒菜来了个底朝天,算是把那8块钱打个干干净净,我们几个落了个喜喜欢欢。

张书成:稿费

第一笔诗歌的稿费是发表在《共产党人》杂志上的一首小诗,总共17块钱。那是学校党支部发展我为预备党员后第一次交党费时写的一首诗,题目为《党费》,诗不长,稿费也不多,但当时在学校引起的轰动不小,校长在职工大会上表扬了我,学核的阅报栏里刊出了那首诗,同仁们也对我这个其貌不扬的普通教师也有点刮目相看,还有人给我介绍对象,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领到稿费时,炎热的酷暑已经过去,飒飒的秋风已渗透着寒意,我想到母亲养育自己二十多年,自己还未给母亲尽过一点孝心,她冬天还穿着旧套子的粗布棉裤,就跑到百货商店买了一条驼毛绒裤,刚好是17块钱,拿回家,高兴得母亲眼泪都要流下来,我也尝到了孝敬母亲的快乐。

第一笔散文的稿费破了其它稿费的记录,40元。那是我从学校调到县教育局后的一个晚上,我回家看望母亲,在与母亲坐在家门口拉家常时,看到丹江对岸的南山上繁星点点,如银河般迷人,就问母亲是怎么回事?母亲告诉我,那是南山人拉了电,现在磨面做豆腐都不用人力了,还把清湛湛的丹江水抽上了山,吃水喂牲口都不用熬煎了。由此我想起了过去南山人的苦焦和劳累,等母亲睡下以后,连夜写了一篇散文《南山的星》,翌日便寄给了《农民日报》,谁知不久便见了报,且寄了40元的稿费。拿到这40块钱,我真是兴奋不已,觉得自己好像发了大财,立马到县里最大的百货商场,给父亲买了个小收音机和一副老花镜,给母亲买了一双泡沫底子的布鞋——她脚上有鸡眼,穿做的布鞋常疼的钻心。给妹妹买了一件的确良衬衣,剩下的自己到饭店里吃了一盘炒面,还喝了一瓶啤酒,真像个当时的暴发户,开心了好几天。

张书成:稿费

也许小说值钱点吧?我的第一篇小说稿费多达70元。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和妻子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突发奇想:何不把我俩因读书相识、相知、相爱的经过写成小说,给她一个意外惊喜,也给我们的爱情注入新的活力?说写就写,恰好那晚心情极佳,文思泉涌,脱稿后几经修改,寄给了《陕西教育》“学人恋情”栏目,时隔不久,杂志发表了我的小说,且递稿费70元。一时间,我在全县教育系统成了“红人”,下乡到基层学校常有人指指点点,还有几个女同学开玩笑问我为什么当初不对她示好?弄得我脸红到耳根。令人欣慰的是妻子对那篇小说爱不释手,常常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里边看边笑,对我也愈加体贴和疼爱,在我的碗底埋两个荷包蛋,晚上在我写作时端来一杯热茶。我也投桃报李,用那笔稿费买了一束红玫瑰和一条洁白的纱巾,在我俩结婚纪念日那天送给了她,高兴得她像个小孩子似的。打那以后,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我俩一直恩恩爱爱,我觉得与那篇小说是有关系的。

张书成:稿费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写作至今,我发表的各类文学作品有142篇,最多的一篇稿费450元,最少的3元。有些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文学作品大赛中获奖,最大的一笔奖金1000元,最少的200元。略算下来,这些年所得的稿费、奖金接近万元。我用这些稿费先后给孩子买了个电脑,给自己买张席梦思床,给家里买了沙发、茶几,还给汶川地震灾区捐款500元,交纳特殊党费300元,每笔钱都花得高高兴兴、坦坦然然。因为我觉得,作品是作者心血和汗水的结晶,稿费是作者应得的劳动报酬,它是世界上最干净、最纯洁、最清廉的钱,它没有铜臭味,也没有血腥气。攥着它,没有贪官受贿时的不安,没有盗匪偷抢后的惊恐,只有像农民用汗水换来金灿灿的稻谷时的高兴、快乐、踏实;花掉它,使人在享受物质精神相互转换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满足、愉悦的同时,感受到劳动的伟大、命运的公平,从而得心灵的宁静、精神的升华。

转眼间,我已经薄霜涴鬓,这个年龄已注定我已经成不了什么文学大家,也肯定指靠不了稿费来维系生活,但我已与文学下了深厚的情缘,它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还是要在这条路踽踽前行。当然,也希望更多的稿费青睐于我,让它继续带给我快乐——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

张书成:稿费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

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风文学》丛书,巳由北京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棣花细语》散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5

标签:农民日报   稿费   丹凤县   党费   共产党人   新闻稿   陕西   块钱   美文   南山   诗歌   散文   母亲   学校   快乐   小说   张书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