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冰雕连”—观《长津湖》后记

不朽的“冰雕连”—观《长津湖》后记

1952年9月的一天,宋时轮将军从朝鲜战场回国。当车走到鸭绿江畔时,他让司机停车,独自一个人向着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深深地躹躬,此时他已泪流满面,久久不愿离开……


公元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一声令下,坚守在华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的战士们,怱忙中来不及告别父老乡亲,来不及换上冬装,来不及准备更多的枪支弹药,他们满腔热血一路北上,随着火车的鸣笛声,一个个跑步登上了开往朝鲜战场的火车。战士们高唱着“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支15万人的大兵团于1950年11月10日抵达朝鲜,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长津湖”东线战役中,战风雪斗严寒,昼伏夜行,穿插分隔包围消灭敌人,历经28天苦战,把美帝联军赶到“三八线”以南,粉碎了美帝“圣诞节前凯旋回家”的美梦。

那一年冬天,朝鲜遭遇50年不遇的极寒天气,风雪呼啸,道路崎岖。入朝参战的战士们,身穿单薄的棉衣,脚穿黄胶鞋,食不果腹,一把炒面一口雪。白天,敌人有飞机大炮,战士们只能埋伏,夜晚,部队开始急行军,穿插到指定的地点潜伏,来自于南方的小战士,从未见过大雪纷飞,从未经历过零下30多度的寒冷。他们的手,他们的脚都冻伤了,腿脚麻木了迈不开步子,手失去了知觉,在行军的路上冻伤的士兵越来越多,身体弱的战士走着走着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也有战士再也没有站起来……露宿雪地,一床棉被铺在雪地里,十多个战士相互搂抱着挤在一起,冷,还是那么冷,战士们冷得直打哆嗦,牙都快咬碎了。没有御寒知识的士兵把冻红肿的手和脚去烤火,结果,手和脚都烂了依然还坚持行军,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中,志愿军九兵团15万官兵如期到达朝鲜长津湖各自的战略阵地。

那一年冬天,刚刚赶到朝鲜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就遇上了强敌美陆战一师,步兵七师及联军10万多劲敌。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打响,为减轻西线战役的压力,粉碎美军占领朝鲜“江界”的目的,面对军事装备优良的美军,志愿军第九兵团采取分割,穿插,夜战,零打碎敲,个个击破,重点围歼的战略战术,对扭转抗美援朝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

“长津湖”战役中,九兵团27军80师和81师的兵分两路南北围剿“新兴里”美7师31团即“北极熊团”。歼敌3100余人,击毙其团长及副官,缴获汽车184辆,坦克11辆,各种火炮137门,创造了抗美援朝战役中全歼美一个团的战绩。


不朽的“冰雕连”—观《长津湖》后记

志愿军第九兵团27军,20军在兵团司令宋时轮的指挥下,从“新兴里”到“下碣偶里”及“柳谭里”和“古土里”外围对美军实施分割包围,11月27日下午4.30分总攻打响,这一仗打的悲壮惨烈。寒冷的冬天,排兵布阵,战士们提前埋伏在阵地上,白天,空中有敌人的飞机侦察,战士们反穿棉袄卧倒在雪中,敌机炸断了志愿军的补给线,没有粮食,一个班就只剩有三个冻土豆。战场上风雪袭来,往往枪栓被冻得拉不开,炮弹也有打不响的情况,有的战士被冷僵在阵地上,活着的战士们滚下山上的石头阻挡敌人的坦克,抱着炸药包滚爬到坦克边,近距离地炸了敌人的坦克,阵地上一次次易手,一次次拼杀,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就用拳头,打扫战场时,我们的战士有的人用手榴弹砸碎了敌人的脑袋,有的人和敌人紧紧的抱在一起滚下山崖,有的人死了还咬着敌人的耳朵,有的人冻死了还保持着战斗的姿势。这就是当年的那些“兵”吗?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打出了志愿军的军威。

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美帝联军损失惨重,他们不顾一切聚拢抱团,然后在密集的空地火力掩护下奋力突围。但这一突围过程异常艰难,几乎每一个制高点,每一公里道路的争夺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是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带领3连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投入到第二次战役中,阻击美陆战一师和英军部队,他领受了控制1071高地东南屏障的小高岭任务时,亲率一个排坚守在小高岭阵地上。敌人为了南逃疯狂地向小高岭攻击,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杨根思带领全排战士,为了避开飞机的轰炸,他们冲向美军近距离嘶杀,拼刺刀,展开肉膊八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战士们伤亡严重,看着一个个战士倒下,杨根思命令通讯员背着一个重伤员撤退下去,自己躲在山石后面等待敌人上来,40多个美军接近山顶,此时杨根思点燃了导火索,抱着5公斤重的炸药包纵身跳向敌群,与美军同归于尽。

“长津湖”战役乃至整个抗美援朝战场上,不断有杀红眼的志愿军战士拉响炸药包和手榴弹敌人同归于尽,不断有伤者在极寒中呻吟着,慢慢失去意识和生命,甚至不断有成建制的班、排、连在炮火灼烧的雪水泥浆中又被冻成“冰雕”……轰鸣的爆炸声,拼命的嘶杀声,和着狂风暴雪充斥着长津湖。

美帝联军陷入我志愿军9兵团层层包围圈,他们开始突围向南逃窜。

“水门桥”位于古土里以南6公里,跨度8.8米,水门桥下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当时是美陆战一师及联军南撤的唯一路径,炸毁水门桥,切断敌人的退路,关门打狗对抗美援朝整个战役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担任炸桥任务的是九兵团20军58师127团,1950年12月1日,侦察小分队很快穿插到桥的附近,用仅有的炸药包炸毁了桥面,但美军工兵很快用半天时间就修复了。穿插而来的小分队集结力量,准备第二次炸桥,12月4日夜风雪交加,炸桥的志愿军勇士们巧妙地躲过敌人的探照灯和岗哨,把炸药包安放在水门桥上,桥又一次被炸,又一次被美军机器化的连夜修好了。12月6日第三次炸桥,27军80师组成2个连“敢死队”,200多勇士们反穿棉袄(反面是白色),身背炸药包,在小口径火炮掩护下,从各个方向冲上水门桥,连长姜庆云中弹倒下了,后面的战士冲上去了。随着轰隆隆一声声巨响,这一次连桥的基座都都炸得干干净净,写到这里,我已找不到用什么文字来形容我们的战士了,他们或许已经忘记自己是有生命的人,或许他们杀红了眼与“水门桥”同归于尽……

三炸“水门桥”,未能阻挡美军修桥和通过,当时敌军有一流的工兵技术,有飞机空投日本制造的桥梁钢结构组件,军事装备的天壤之别,科技的落后,使我们志愿军感到多么的无奈和痛心。20军58师,60师在阻击任务中,最后剩下为数不多的士兵,在寒冷又断粮的情况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拼杀,追击。一个美国老兵在回忆长津湖战役时说:“中国士兵他们都没有棉鞋衣袜子,许多人只穿单鞋,其他人的脚则裹着破布,他们的脚都冻僵了,又肿又黑,很难相信那些人还能走路,更不用说还能向面前的阵地发起进攻,从那一刻开始,我觉得这场仗是打不赢的”。

美国士兵被志愿军视死如归的精神震撼了,他们虽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最有力的后勤保障。但是,美军的士气被彻底打垮,他们只能逃跑了。

寂静的山岭白雪皑皑,美军小股侦察兵上到小山坡一看,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负责打阻击的中国士兵散卧雪中,手中的枪瞄准水门桥方向,一个美军试图从他们手中夺下枪支,却怎么也掰不开他们的手,他们微笑着已冻成晶莹的冰雕。美军惊叹中国军人钢铁般的毅志,列队向英雄们“敬礼”。

当后续部队上去打扫战场时,发现两个连队都化作了“冰雕”,上海籍战士宋阿毛上衣口袋里放着一个小纸条,上面写道:我爱亲人爱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却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冰雕连”是无数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战士,没有死在和敌人的拼杀中,却被严寒和饥饿夺去了生命。有人要问,这些战士怎么不跑起来?动起来?非战斗减员如此惨重?你不要忘了,195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一年,百业待兴,生产物资匮乏,军事装备力量不足,没有飞机坦克和大火力炮。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了保家卫国,有多少中华儿女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军令如山倒,我们的战士指到那里就打到那里,为了给敌人布好“口袋阵”,阻击敌人,他们日夜坚守在阵地上。敌军切断了志愿军的补给线,枪支弹药,粮食、棉服补给

不上。援军也没有及时赶到,我们的战士宁可冻死,饿死也不后退一步,钢铁般的连队化作了不朽的“冰雕连”,那是一座座永远的丰碑……

倘若当年入朝的志愿军九兵团,出发前做好御寒等后勤保障,倘若当年我军的军事装备有美军三分之一的好,倘若我军的指挥信息系统先进科学。那么“长津湖”战役将改写,美王牌军陆战一师定将全部覆灭。然而,历史它就是那样真实,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让世界瞩目中国。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您们是最可爱的人!中华儿女将世代传颂您们丰功伟绩!

“最可爱的人啊!多想对你讲,如今山河无恙,如你所想。最可爱的人啊!我们不会遗忘,你那坚毅的模样。最可爱的人啊!多想对你讲,如今繁华盛世,如你所想。最可爱的人啊!我们不会遗忘,你那傲然不屈的脊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冰雕   炸药包   水门   朝鲜   志愿军   陆战   联军   兵团   阵地   美文   坦克   后记   战役   美军   战士   敌人   飞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