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玉米棒子

家乡的玉米棒子

窗外,绿野在疯长。小麦早已收获进仓,麦茬腐朽化泥,正好翻做新种玉米的肥料;玉米林葱葱郁郁,绿油茂盛,长叶漫过阡陌,展示着"生长"的无穷威力;冬种夏收,夏种秋收,桑麻更迭,岁月悠悠。

雨又是几日滂沱,陌上青纱帐更高更绿,葱茏一片;玉米正在扬花,花落子成:玉米棒如可爱的娃娃依偎着叶杆,黄发绿衣,胖大饱满,可爱极了!

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田间小路上,亲切熟稔的乡情撩拨起乡愁的琴弦,怀旧的缱绻插上双翼,融入玉米清新的甜香,令人沉腻其中,久久不可自拔。

北方的秋天,原野的主角除却高梁即是玉米!现在高梁种的少了,玉米愈种愈多,一望无际。每每望去,郁郁青青,密密不透的玉米青纱帐总会撩起人火热的情怀!

"……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那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包谷棒棒呀,咱们穷人扳。紧紧拉着红军的手,红军呀,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血液里滚动着永不褪色的旋律!

啊!碧郁的青纱帐,香甜的玉米情!

玉米,又名苞谷,玉蜀黍,苞米,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可长至三四米高。长长的叶子,茎顶开花,风扬起花粉,落在玉米杆和长叶之间,于是一个个玉米棒的胚芽滋生了……。一株可结一两个玉米棒。玉米的原产地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玉米生长期短,一百一十天左右,是优良的高产农作物,它养活着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富含的营养成分远超水稻和小麦,是全球产量最高,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畜牧业,养殖业最重要的饲料来源,还是食品医疗卫生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料之源。

看到小麦,会想到我们的母亲,看到玉米,会想到我们的父亲;上天赐予人类的衣食父母,人类永远感恩戴德

,顶礼膜拜。

二十世纪四十七年,我们这一代人出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时代留给我们最初的印象是:战争和饥饿,母亲沧桑的脸庞,田野和青纱帐,生活的苦涩和玉米的甜香,……。

记事的年龄,战争结束,和平莅临,五星红旗,一扫旧时代旳阴霾,高高飘扬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要在旧世界的废墟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制度,百废待兴,贫穷落后两座山仍需慢慢搬去。彼时,我们的餐桌上几乎全是玉米面的身影:那味道甜甜的,香香的,给苦涩的生活平添多少甜蜜和希冀!老一辈人常说:"只要有包谷面吃,人就饿不着,我们就有希望!" 它给了我们成长的能量,铸就了我们的筋骨和意志,见证了共和国成长的历程,是昨天留给我们的艰苦而温馨的"背影"!

小时候,家里上十口人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远远不够,开荒种植就成了我们的副业。古人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种植就是这般神奇,能解我们的衣食之忧。久而久之,种稼穑成了我们的生存需要,亦成了家人生活的最大乐趣。

广袤的关中平原,丰富的泾河水资源,风吹动无垠的玉米林哗哗作响,仿佛奏响人类劳动力的赞歌一一啊!回味无穷!

五六岁时,每天到距家一里多路的泾河桥给父亲送饭。小小的我踽踽独行在清纱帐阡陌上。天蓝云淡,田野静谧,我小小的心在和密密的玉米林对话,恐惧和孤寂油然而生。于是折一棵倒伏在路边的"哑巴"(不结穗的)玉米杆,使劲咀嚼起来:啊,好甜!就这样,一路咔吱咔吱的咀嚼声,伴随着脚步的沙沙声,恐惧和孤独一扫而光一一在童年的记忆里,田野里那一片片卓然而立的玉米应是我人生的第一位"知己"。

到了桥上,一列火车轰轰隆隆地驰来,父亲站在桥头举旗迎车,我被他熟悉的"英姿"深深吸睛,今日忆及,仍历历在目;然而令人最难忘的,是那幅丹青的背景一一浑浊的泾河和岸边莽莽苍苍的玉米林,青纱帐!

迎完车,父亲走进值班室。我打开搪瓷饭盒,妈妈每每在上格放两个白面馒头,加一块玉米面发糕,第二格放菜,下面小罐里盛着玉米糁稀饭。

父亲说:"下次多带块发糕来,我喜欢吃!"说着拿起发糕三几口不见了。我说:"就个菜吃!"他说:"不用!甜甜

的,好吃!"父亲指着地上鼓鼓的小麻袋告诉我,他在值班室旁的空地种了一片玉米,玉米穗结得挺喜人,挺大的,他扳了一袋子嫩的,等下班扛回家。

那时,妈妈每每做饭时,总在灶里填几穗玉米,二哥坐在灶前烧火;火光照着我们期盼的脸,书写着岁月那一刻的酸甜苦辣和童心童趣。嫩包谷穗很容易熟,二哥拿把小铲,三几下铲了出来,玉米穗仍在冒烟,火星闪闪,二哥喊着:"让开,让开,小心烫着!" 稍凉一些,我们便都围了上去……。

上小学了,每天去八里,回八里,铁路两边美丽的玉米林一路陪伴,亲切自然,是童年记忆里最辽阔壮丽的画卷;冬天了,玉米林放倒了,田野空旷寂寞,平添几多惆怅!

假期里,父亲对母亲说:"拾妥点粮食,没吃得了……。" 说完,他上班去了。妈妈端来大笸箩,从屋檐下取下一串玉米:"剥包谷了……!"于是,我们围拢来了……。二哥先用锥子在玉米穗上开出一条条的"沟壕",我们顺着沟壕剥起来,果然好剥许多;二哥聪明,他拿剥掉籽的芯子在穗子上三搓两搓,玉米粒哗哗掉下来,速度比我们快多了。

妈问好了磨子,那家有牲口。二哥帮着把粮食扛了去。记忆里,在村西头,门前有棵皂角树,树上垂挂着条条碧绿的皂角,树下拴着一只大黑狗。妈妈用毛巾搭在头上,套上牲口,抽一鞭子,喊一声:"‘得儿一一起!"

牲口就转起来了。妈妈拿小炊帚转圈扫磨子。 一会儿开始罗面了……至今忆起,母亲鼓咚鼓咚罗面的场景还那样清晰,生动,仿佛就在昨天。

忙到下午,磨了几十斤玉米面,拉了几十斤包谷糁,妈妈成了"面人"了,但仍不知劳累,笑呵呵的一一是呀,人是铁,饭是钢,一家人有吃的,其他一切都可释然了。

玉米就是这样与我们相依相伴,是我们重要的食物之源,它丰富的营养流进了我们汨汨流淌的血脉。是共和国初期人们寒暑艰苦,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主角和见证者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绝非易事。"计划经济"是解决诸多问题最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一九五五年十一月,粮票油票诞生了 。国家给普通居民每月粮食定量是二十七斤,体力劳动者定量在三十斤以上。玉米面占百分之七十;麦面占百分之三十,南方人会配适量的大米。

就这样玉米与我们的联系更加千丝万缕,是我们生命的主宰者。每天上顿下顿尽皆玉米面:窝窝头,花卷,发糕,搅团,鱼鱼……变着花样地做,变着花样地吃一一不知为什么,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对玉米面总是那样情有独钟。

然而残酷的三年自然灾害来了。年馑难过呀!老天大旱三年,地里几乎颗粒不收。国家粮库多年的陈粮全放出还不够。餐桌上不见了玉米面的身影,代之的是杂面黑窝头。

饥饿的滋味刻进骨髓里,每天,人一睁开眼,就会想着,今天吃什么?饥肠辘辘的生活怎么过?什么时候不吃杂粮了将白面馒头尽饱吃?……

饥饿教育了人们,永远记住粮食的重要!

一九九三年,粮食匮乏,商品短缺的票证时代结束,全国取消了粮食定量供应,四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吃饱肚子也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今天,我们的餐桌上"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应有尽有,奢华至极!人们喜爱的玉米常常出现在宴席的餐桌上,只不过是以农家菜的身分闪烁"金光",能做出几十种菜肴。而玉米面窝头美其名曰一一"黄金塔"。因为玉米能降三高,味道甜美深得人们的喜爱。

中国人吃饱肚子也不过二十几年,我们的粮食问题彻底解决了吗?我们可以随意挥霍浪费了吗?每每想到这个问题,心情立刻沉重起来:我国的城市餐饮业每年约浪费1700一1800万吨粮食,相当于3000一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我国粮食的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环节存在的浪费更加触目惊心,每年损失相当于2亿多人口的口粮!

新冠疫情给全球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它的名字叫"光盘行动"!

人们啊,怎能"一饱忘了千年饥"?!

起风了,飒飒的青纱帐仿佛埋伏着千军万马,想起了郭小川的诗句:"北方的青纱帐啊,你为何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

陈秀瑛,网名,芳菲秀瑛。中学语文教师,喜欢写作,习作散见于《乡音陇风》和《蓝天文苑》等刊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青纱帐   里格   发糕   玉米棒   玉米棒子   包谷   玉米面   高梁   牲口   定量   美文   餐桌   玉米   粮食   家乡   父亲   母亲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