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鱼盆,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

(原创散文)作者:欧宗权

生在水乡的人,对于鱼船鱼盆并不陌生,毫不夸张的说,水乡人,把鱼船鱼盆当作自己的两条腿。鱼民捕鱼离不开它,乡民出行更离不开它。所以,故乡流传这样的顺口溜,“能喝三顿粥,也要买鱼舟”。可见,鱼舟在水乡是多么的重要。

我生长在黄陂湖岸边的小鱼村,父亲一辈子捕鱼,在家乡算得上资深的老鱼民了。而他,每天下湖捕鱼都是一篙一篙的撑着鱼盆。

湖水熏黑了他的皮肤,湖风吹 白了他的头发。父亲每天撑着鱼盆,穿梭于苇丛,荷塘,菱荡之间……,有水的地方就有鱼,有鱼的地方就有父亲的身影。

朝霞映满天际,夕阳染红湖水,黄陂湖诗画般的美景,随着季节轮回不断变换……,有时它象温情的少女,有时它象狂怒的猛狮……,父亲一辈子泡在湖里,对黄陂湖喜怒无常的脾气非常熟悉。

清晨,你伫立湖岸,定会看见远方一位老人,一篙一篙的撑着鱼盆,也许你会赞叹,撑渔盆的老人是水乡最美的风景。

那我告诉你,老人与黄陂湖,老人与这酱色的鱼盆,是几十年的忠诚“挚友”。老人临终前嘱托儿子,他走后,一定要保留这艘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伙计”。

这艘鱼盆箍于七十年代,当时,父亲请我们当地手艺最好的老木匠精心打造的。父亲常讲,水里求财的捕鱼人,没有结实尚好的鱼盆,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


从我记事起,就看着父亲每天辛苦捕鱼,我问过他,为什么不买鱼船,他始终固执的坚持,鱼盆他撑习惯了,他说,鱼盆虽然行速缓慢,但非常稳当,遇到突发天气,鱼盆比鱼船安全。为了印正自己的观点,他向我讲述了数年前的那场风暴。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天空突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湖面巨浪滔天,距自己不足百米的一艘鱼船瞬间被巨浪吞噬。在同片水域捕鱼的父亲,眼睁睁的看着同行翻船落水,他蹲在盆内脸色煞白,惊愕之余庆幸自己有惊无险……,风停雨歇,父亲奋力救起了落水的两位同行。


1998年,父亲胃癌晚期,尽管我忙,经常抽空回家,我知道父亲时日不多,活的日子甚至可以掐着指头算了,为了缓解他的病痛。我故意找他感兴趣的话题,家常里短的帮他回忆人生……,讲到动情之处他叹气自责。说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没挣多少钱,怨恨早年家穷,没给我们好好练书……,听着父亲的自责,我泪如泉涌,望着躺在床上弱不禁风的父亲,我心如刀割。我安慰他,大大(方言:父亲)你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我们知足了。你为人忠厚,勤劳节俭的品德就是你,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你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精神,够我们学习一生。

父亲听我安慰,略有些许释然,我又接着找话题,大大(方言:父亲),如果你有什么要求尽量跟我讲,他说,我现在一天不如一天了,也许哪天……,我说你要对好处想,想点开心的事,如果你有要求尽管说,父亲默不作声,眼眶早已溢满泪水……,儿子,我只有一事要求,我过世后,老屋架着的老鱼盆你尽量留着。对于父亲提出这个要求,我一点不诧异,我理解他,他一辈子视老鱼盆为自己同甘共苦的“伙计”。我明白父亲的嘱托。留着它,就是留一份念想,虽然这艘老鱼盆不值几个钱,留着它的意义远大于它的价值。我猜想,这艘老鱼盆在父亲心中,早己幻化成有血有肉的“生死至交”了。

父亲去世后,我尊重他的嘱托,骑车到山里,购买山民自家压榨的上等桐油,将浸染父亲体温的鱼盆油漆如新,放置于父亲生前居住的老屋,并用两条长凳架起。

岁月匆匆,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至知天命之年。多年前,老家的祖宅已重新修建,尽管家人对留存鱼盆,有过多次争议……,可我时刻铭记父亲的嘱托,将它永远珍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苇丛   酱色   屋架   乌云   父亲   湖岸   伙计   水乡   湖水   美文   方言   自责   遗产   同行   儿子   老人   话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