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路上追梦的苦行僧

文学路上追梦的苦行僧

我读过于西敬先生多篇渗透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文章,与其说他是多年来默默而又辛勤地耕耘在自己钟情的、文学圣地上的乡土作家,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位在布满荆棘的文学道路上,矢志不渝、艰难跋涉去追梦的苦行僧。

在未见到于先生之前,我脑海里对他已经有了一个想当然的基本画像;哪还是在几年前的一次蓝田文友金秋采风联谊会上,初次相见,便似曾相识。他身材痩高,腰板挺直,着西装而无领带;脸上布满岁月的苍桑,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一个标准的中年知识分子模样,又酷似鲁迅笔下的师塾先生,更像是农村的一位普通的基层干部。因那次和于先生是初次相见,互不熟悉,当时並无多少交集;但聆听他在采风联谊会上所作的自己创作经验讲座后,印象颇深。

作为一个乡土作家,关于农村题材的写作方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于先生结合自己长期写作的实践经验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要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看到的才是“全景”,而非局部“特写”,也才能描绘出形象生动、波澜壮阔的农村生活画卷。同时还要虚实拿捏得当,恰到好处;针对目前农村题材的影像及文字作品中存在的一些脱离实际的虚假现现,于先生痛心疾首,呼吁一定要去伪存真,才能写出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所有文学爱好者,勤奋、多学,练好基本功,更是首要的和必须的。

从此以后,我这个工科出身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就经常主动向于先生讨教学习。他更是知无不言,以诚相待。互相接触多了,我也就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于先生的第二本文集《哪树 哪牛 哪人》出版后,有着类似农村生活经历的我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幅令人陶醉而熟悉、且倍感亲切的美丽农村生活风俗画卷,我还以《一末淡淡的乡愁》为文,谈了自己当时读后的一些真实感受。

于先生笔耕不辍,当他即将出版的第三本文集《雪花飘飘》电子微信版发给我后,我欣喜地坐在电脑前一睹为快。在这部依然以乡土题材为主的文集里,既有小说,还有散文诗歌、记实文学及评论杂议等。先生涉猎面之广泛,进一步印证其文学功底的扎实深厚。

在文学的道路上,于先生是锲而不舍、不断探索前进的苦行僧,著名作家张贤亮曾在给他的回信中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选择了写作,就如同一个判了无期徒刑的囚徒,临死你都不能再有任何奢望;老老实实地写文章,才是你唯一的出路。多年来,他把这句至理明言,作为自己认真践行的座佑铭,无论多么恶劣艰苦的环境,都不能动摇于先生创作的坚定热情。三伏天,在闷热似蒸笼的屋内,他双脚泡在凉水盆里,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写作;数九寒天,在无任何取暖设施的屋内又冷似冰窖,他前心后背各绑一个灌满热水的葡萄糖瓶子来取暖,犹如一位背着炸药包,慷慨奔赴战场的勇士。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他工作起来常常是白天连着夜晚,通宵达旦。跌宕起伏的动人故事,就从他的笔端源源不断地向外涌流;他的这种工作状态,又极象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他的恩师路遥。我曾听于先生讲,一般每到夜里零晨两、三点时,夜深人静,正是他工作的最佳状态;此刻自己也有些饿了,再做一大老碗热乎乎的油泼辣子粘面一咥,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夜,是最惬意的事;犹如汽车加满了油,随后又开足马力,迅速地进入到了忘我的创作状态。于先生在讲这番话时,他的脸上洋溢着无比幸福和满足感。

著名作家路遥是于先生的恩师,一九八五年春节前夕,大年三十晚上,在西安建工路省作协路遥的办公室里,一个是热爱文学的小民工,一个是著名的大作家,没有隆重的拜师仪式,路遥就愉快地收下了这个小徒弟,师徒俩彻夜畅谈。从此以后,便奠定了于先生在漫漫的文学道路上追梦的坚强信念;后来于先生写了多篇怀念恩师路遥的文章,《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就是其中之一篇,这是他在看了我写的《路遥》话剧观后感文,也有感而发写的。路遥说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也是于先生一生努力践行的座佑铭。

出生並长期生活在蓝田北岭的于先生,他深深地扎根于关中农村这块沃土大地之中,吸吮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营养,细心聆听着乡村的四季合唱,感知着巨大变革时代、农村翻天覆地的变迁,这些都倾注在他的笔端。在这本文集里,作者用饱含激情的文字,讴歌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他把自己耳闻目睹的许多人和事都悉数记录下来,形成一篇篇美文,书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还有自己深刻的人生感悟等,都给我们娓娓道来。

语言朴实,文笔清新,情感丰富,人物形象饱满,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是于先生小说的共同特点。其中绝大多数仍是以他最为熟悉的、农村题材为主的乡土小说。我读完之后,掩卷长叹,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虽然没有泼澜壮阔的宏大场面,但书中一个个性格显明,呼之欲出的小人物的生动形象,却不时地在我的眼前活灵活现。

蓝田是革命老区,在那里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西川枪声》就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其中一朵浪花。西安解放前夕,身负重伤的年轻战士小安来到客来兴客栈,老实淳朴、心地善良的客栈掌柜薛长兴和他聪明伶俐、充满爱心的女儿玉兰,父女俩深明大义,见义勇为,冒着生命危险,全力以赴救护小安的故事,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文中描写青春年少的玉兰在细心护理战士小安的过程中,对他产生的爱慕之情细腻自然,让人感到亲切真实可信。文末以小安的英勇牺牲,说明战争的残酷性造成有情人生死永别的悲剧,无不令人扼捥长叹、唏嘘不已。该文情节合理,跌宕起伏,描写生动,引人入胜,艺术感染力强,特别是结尾画龙点睛,寓意深刻,发人神思,意味悠长。如最后玉兰姑娘能化悲痛为力量,坚决要求上战场的动人情景,就使人物的光辉形象,得到了进一步很好地升华。

《雪花飘飘》一文曾入围《赵树理文学奖》,发表后曾受到普遍较高的评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又充满着各种诱惑的当今社会,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但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着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普遍爱幼有佳、而尊老却严重缺失。于先生通过在文中讲述一个含辛茹苦养育儿女的母亲,却最终在某年雪花飘飘的冬季里被遗弃的悲情故事。晚辈如何善待父母?作者在文中有显明的爱憎立场,它对人们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但丁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爱是世间最伟大而无私的爱,于先生在《猫娃》中所讲述的、催人泪下的故事,再一次给我们很好地詮释了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某农村的母子俩人相依为命,清贫度日。善良勤劳的母亲用她那瘦弱多病的身体,将儿子艰难地抚养成人,儿子也为娘争气,勤奋学习,考上了大学。但随着猫娃考上大学,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加困难。母亲为供儿子上学,强拖着病体,继续干着繁重的体力活,终因病情恶化不治而亡。真是大爱无疆!

母亲是在用自己全部心血甚至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子女,只盼其健康成长,别无它求。但成家立业后的子女,面对年迈多病的父母,是知恩回报加倍孝敬呢、还是多嫌甚至虐待?于先生在《母亲》文中,又给我们讲了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守寡半生痩弱多病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已近古稀之年,生活富裕了,还不忘节俭,经常去拣拾破烂。在一些晚辈看来,老人的节俭,变成给他们丢人现眼。此虽为小说,但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原型,且屡见不显,就让人感到真实可信。相信国家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激发人们泓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一定会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于先生之所以连篇累牍地以母亲为题撰文,一定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当我们了解到他在家庭经济状况处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反哺报恩,卖血为母治病的事,就不难理解他那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立场。于先生用他自己犀利的笔,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批判和无情鞭笞。

还是慈善可敬的老人话题,一颗孤独老槐树与老村相伴,一位老人与老槐树共同守望。守望树下的金,守望心中的诺言,守望农耕文明残留的优秀传统。这是于先生在《忠诚的守望》中,给我们塑造的一个淳朴、守信、饱经风霜的农村老大伯形象,跃然纸上。

在《麦客》一文中,于先生用凝练传神、又优美诙谐的语言,描绘这些来自洛南山区的麦客们淳朴、善良、勤劳、乐观、坚韧的美德以及粗旷的性格特点,还有他们在劳累一天后的休息之余,为排遣寂寞讲一些笑话、甚至“荤段子”,並把村里寡居的麦花嫂做为“大众情人”而互开玩笑,聊以自娱。文中对麦花嫂的描写,如于先生一贯所遵循的“拿捏得当”、恰到好处。她性格开朗,精干利落,是个热心肠人。平时看似大大咧咧、有说有笑,又风情万种;但她又绝不是那种水性杨花而轻浮的女人。如果谁再想入非非、胆敢越雷池一步、去占她的便宜,必定是碰一鼻子灰,成为大伙的笑柄。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于先生的笔下都表现得诩诩如生、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这都是作者长期农村生活的积淀,並细心观察、长期积累的结果,它是对处在社会最低层劳苦大众生活的真实写照,既有一定的典型性,更具有普遍性。

胸怀坦荡,忍辱负重,刚正不阿,疾恶如仇,能拉会唱,多才多艺,忠心为公。这就是我们从《骆驼伯》一文中得到的最基本的印象。于先生饱含敬仰和无限怀念之情,给我们介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关心农村的弱势群体,並对他们表示极大的同情,但又似乎无可奈何和爱莫能助。在社会转型和剧烈变革时期的今天,农村出现有许多大龄男青年找不到媳妇的情况,《顺子的婚事》就是于先生对农村这种现状的艺术再现,並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顺子按照以前传统的作法,以一个准女婿的身份,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对女朋友小丽和她的父母亲,虽极尽献殷勤之能事,但最终却是竹蓝打水一场空,小丽离他远去。望着顺子再次背上行囊,融入奔向城市的滚滚民工流的、远去的背影,这应是于先生指给顺子的、人生道路的正确方向。相信他一定能够振奋精神、努力拼搏、心想事成,找到心仪的另一半。

佛教指造成某种恶果的因缘,称之为孽缘;这和于先生给我们所讲述的《孽缘》故事高度吻合。不堪回首的孽债缘,这山还要望那山。妹夺姐爱自食恶果遭报应,警世恒言,应时刻不忘、永远铭记在心间。

欣赏于先生的散文,语言流畅,行文自如,自然洒脱;诗歌更是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的精神世界;这些都让人耳目一新、反复吟诵而余味无穷。南山暮鼓声长,斜阳散去了灼人的余温,凉意入骨几寸。多少日落月升,季节流淌过几多世事浮沉?笔尖抖落一地秋叶,丰盈了众生的眼眸。《立秋话秋》美文不刻意追求华丽,却优雅无比,看似如山溪般舒缓淡然,却暗隐哲理,回味悠长。秋的成熟,秋的静谧,让人心醉!在于先生的笔下,都描绘得尽善尽美。

同样是写秋,但在《秋雨情怀》里,是借景抒情。面对连绵不断的秋雨,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艰难的文学之路,以及恩师的谆谆教诲,感慨万千。“秋风秋雨愁煞人”,但在于先生的眼里却是:绵绵秋雨别样情,春夏秋冬话人生。典藏一段岁月,静守一抹时光,用微笑的目光,吮吸着雨丝的甜蜜,在绵绵的秋雨中穿梭前行。

从《似曾相识》讲述的四个小故事里,显示了作者廉洁清正的优秀品质。特别是营销活动中的一些“潜规则”,已是公开的秘密,作者在自身经济情况並不宽裕、甚至是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不但拒腐蚀、永不沾,还倒贴钱为朋友办事。凡此种种,无不彰显了作者的高尚的职业操守和难能可贵的人格魅力。

于先生要装修新房,因此有缘结识了木工马师傅,並通过和马师傅暂短的接触和交流,对他精湛的工艺技术的认可及善良、诚实、热忱的人品由衷地敬佩,有感流露笔端,並以《木言木语》来详细地记录了马师傅在工作期间的言谈举止。

中国不愧是礼仪之邦,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文化更让于先生在《酒与权力》一文中研究得非常透彻。他塑造了一个性格显明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廉洁”形象,给他送一瓶廉价的二锅头酒,就能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反腐倡廉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头戏,从农村基层存在的一些怪象,可见一斑。文中还对目前制假成风的社会丑恶现象,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批判。

要说于先生有什么嗜好,其它我不清楚,但烟、酒怕是首当其冲,而特别钟情,这可能会给他的写作带来灵感的缘故。先生常以酒为题作文,也就应在情理之中;他在《酒与文学》中,为了给自己文人皆喜酒的论点,寻找无可辩驳的论据,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什么: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斗草圣传。玲盖当杯尽情饮,焦遂五斗方卓然......滔滔不绝,也许还真有些道理。此文实际是一篇对李同洲教授逝世五周年祭的悼念文章:遥望苍穹,没有月亮,星光闪闪。拥有好酒一樽,有谁与我对酌?从他在文末无限伤感的这些文字,就可见一斑;而于先生在詮释《酒与爱情》时,他的理解是:爱情似苦酒,慢慢品尝,就会品尝出人生的味道,酸甜苦辣,爱不间断。

情感丰富的于先生,对打动他的优美歌曲如《送亲》《可可托海牧羊人》《站着等你三千年》等,发表了系列感情充沛的评论文章,从歌曲的思想性“善”、社会性“真”、以及艺术性“美”,进行深层次的、令人信服的解读。这些歌曲之所以能使他感动,缘于都是呕歌凄美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并引起了与他情感经历相关的强烈共鸣。于先生与藏族姑娘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旷世恋情,表现在长篇叙事诗《悼卓玛》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首声情並茂的挽歌,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犹言未尽,又在《槐花雨》《天使泪》的优美散文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槐花的清香映衬着青藏高原女神卓玛醉人心弦的馨香,如泣如诉的文字,叩响藏在心中三十年的唯美神话。槐花雨落,泪眼盈盈。隔世轻奏一曲《槐花雨》,祭奠心中美丽的卓玛。

于氏家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后来居上,于先生妙笔生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乡土作家文思泉涌佳作不断,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文学追梦路上勇往直前堪称典范。

我非常喜欢于西敬先生的作品,他的《雪花飘飘》文稿,我仅是囫囵吞枣地读完,还未很好地细细咀嚼品味;在这里就自己的初步感受和理解,谈一些很不成熟的浅见,权当做是引玉之砖。

(此文是作者为于西敬先生即将出版的文集《雪花飘飘》所作的《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蓝田   顺子   玉兰   显明   槐花   苦行僧   文学   恩师   乡土   美文   秋雨   文中   雪花   路上   母亲   农村   作者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