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责年龄降至12周岁,你还在任孩子野蛮生长吗?

备受关注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刑法修正案(十一)共48条,针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疫情防控、金融市场乱象等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对刑法作出修改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修正案对刑事责任年龄相关规定作出调整,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相信在这个万物复苏的三月初,这是一项令人震撼而又沉重的法规调整。

而关于刑责年龄下调的提议和论证其实也是酝酿了很久。也是基于近年来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并且犯罪年龄呈越来越低的现象。

8年12月2日在湖南发生的弑母事件,12岁男童因为不满母亲管教太严持刀砍了母亲20余刀,随后竟表现得若无其事,“我又不是杀了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神木少女事件,15岁少女被几个同龄人带到宾馆卖淫,因为嫖客不满意便将女孩的衣服脱光并且殴打致死,随后肢解并且埋尸


广西一个13岁女孩因为嫉妒同学长得好看,并且学习也好,便将其邀请到自己的家中并且实施犯罪,将女孩杀死并且碎尸

……

来自网络搜集


这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案件,行凶者竟然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让人义愤填膺的同时,也不免扼腕叹息。

为什么我们如花季般的孩子,会演变成如此凶残的「小恶魔」?

十几岁的孩子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懵懂无知的个体。恰恰相反,他们能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知道的比我们成人还多,还能用「不知者不罪」来为残忍行径开脱罪名吗?

在很多人看来,容易走上歧途的都是些不学无术,或者所谓的「有爹生没娘养」的野孩子。

错了!让我们看看「南京李某某弑母案」、「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山东15岁女孩弑母案」,这些就发生在这两年的震惊社会的案件,哪个不是有着正规教育的孩子?甚至是象牙塔高等学府里的天之骄子。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每当有此类案件发生的时候,社会舆论也会如潮涌般一浪盖过一浪。

我们去谴责孩子罪行的时候,很自然会探究到他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他们无限放大并极端暴露出内心「恶」的一面?

善恶一念之间。然而在这一念之间,作为生之养育之的父母,要做的功课和修养又岂是星星点点?


多点陪伴 少点敷衍


问题少年的出现绝非偶然,往往很多「问题」不是显现的,隐藏得很深,日常没有亲密的接触,是很难发现的。

而且,这些问题刚出现的时候,我相信并不是什么大恶,如果父母能早点发现和干预,完全可以被扼杀在「摇篮」里。


山东青岛15岁女孩弑母案,被害的母亲是离异单身,职业律师,中产家庭。

母亲的一切出发点当然是为了孩子,工作繁忙终日奔波。

已经缺失父爱的女孩,能和母亲相伴的时间也是少到可怜。

孩子的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是学习,长期得不到有质量的陪伴,心中自然也难以生长出足够的爱。



孩子从10岁起,独立人格已经在慢慢形成,对待事情有了自己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初期。

面对已知的未知的,他们有太多想要探索和解开的谜题。这个时候没有父母在身边及时地给予指导,他们有什么情绪也得不到父母的回应,那自然会通过无边的虚拟网络寻找答案和慰藉。

网络是个旋涡,对于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辨识能力及自我约束力的孩子来说,有着分分钟被吞噬的危险。

另一方面,长期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他平时都跟哪些人接触,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在老师在同学眼中是怎样的人。而作为父母,当有一天发现孩子出了问题的时候,就像癌症到了晚期,束手无策悔不当初。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想,这里说的陪伴肯定不是人在心不在的「躯壳式陪伴」,而是此时此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质量陪伴。

我相信,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平时多分给孩子一些时间,多花心思沉浸于亲子关系中,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关爱,而不是敷衍和不耐烦,那我们孩子的心也会开出爱的花朵,远离歧途。

刑责年龄降至12周岁,你还在任孩子野蛮生长吗?

△《少年的你》剧照


多点引导 少点宠溺


还有一种孩子,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一手拉扯。隔代养育的孩子,多半容易毁在「宠溺」二字上。

湖南12岁少年弑母案。据了解,吴某5岁前其父母都外出打工了,从此他一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爷爷奶奶对其非常宠溺,几乎到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地步。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吴某沾染了诸多的不良习气。比如抽烟、逃课、偷钱、打长辈等等……


自生了二胎以后,陈某决定留在家里照顾孩子,顺便管束吴某。


相比爷爷奶奶,陈某对他的要求比较严格,发现不良表现的时候就是打骂。


也正是因为如此,吴某感觉自由受到了束缚,叛逆心理愈发强烈,经常跟陈某动手对着干。最后在一次激烈冲突中酿下了惨剧。


如今的农村留守孩子尚且被爷爷奶奶宠溺,更别说城市里一家五六个大人围绕着被宠上天的娃。

长期被娇纵,在一个没人对他say no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着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

在他的世界里,他就是绝对的王,有人出来约束和管教,在他的眼里就成了必须要铲除的异己和障碍,即使那个人是血缘上最亲的人。

隔代养育只能是「养」,生而为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始终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陪伴,正确三观的引导是多么的重要?

当我们在指责孩子暴烈凶残,训斥孩子有违常伦的时候,是否有反思过自己在日常教育中的缺失?

教育和引导是细水长流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绝不是日常宠溺无度后突如其来的矫枉过正。

刑责年龄降至12周岁,你还在任孩子野蛮生长吗?


多点信任 少点质疑


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神经脆弱敏感,但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和强烈。虽然不是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叛逆,但往往叛逆严重的都是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除了跟父母关系是否和睦有关,其实还跟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度有极大的关系。

在父母面前得不到尊重,经常被质疑的孩子,存在感和安全感是很低的。

这样的孩子走偏的时候,要么去伤害他人,为了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要么在极端情况下会选择自残自杀,为了一种自我解脱。


2019年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卢浦大桥发生一起跳桥事故。上海17岁男孩因琐事与母争吵,跳高架桥当场死亡!


2020年9月17日,母亲接到孩子在教室玩扑克牌的消息,来到学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一顿猛扇,14岁的少年低头沉默了两分钟,便转身爬上栏杆,纵身一跃……


很多人惊讶,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动不动就自杀,动不动就跳楼,草草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可想过一生要在阴影中度过余生的父母?

可是,作为父母的我们为什么在那一刻不能按捺住冲动的魔鬼,不由分说指责数落,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只顾着一股脑儿地发泄自己的愤怒?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为孩子动怒的时刻,因为作业、因为学习、因为打架、因为早恋……

我也曾经因为孩子与同学的矛盾去质问过我的儿子,但当他忍着眼泪反问我为什么不相信他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错了。

我们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父母,可是我们对他们的信任又有多少?

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后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在和同学发生矛盾后父母能先听听孩子怎么说,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到很多悲剧的发生?

刑责年龄降至12周岁,你还在任孩子野蛮生长吗?


多点激励 少点鸡娃


不知道何时起,「鸡娃」这个词开始盛行起来。何为「鸡娃」?

鸡娃,网络名词,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

百度百科


放眼望去,但凡是一个孩子,基本上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被家长安排了好几门兴趣课,生怕输在起跑线上。

九年义务开始,除了兴趣课,还有课外辅导各种培训。学校是减负了,可是家庭教育变成了压在孩子们身上无法卸载的重担。

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过早地被剥夺,不情不愿地被推着成为家长们眼里那个「优秀」的孩子该有的样子。

然而,这样鸡娃出来的孩子,往往小小的心灵藏着深深的抑郁,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分裂的性格和畸形的欲念。北大弑母案的吴谢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吴谢宇弑母的主要原因竟然是他一直被人羡慕的地方――“优秀”的教育!


从小便被父母要求着学习,不光是知识方面还有礼仪方面,所以在长大之后的吴谢宇在人们面前都是谦逊有礼,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


一直生活在母亲给自己设定的生活中,内心的压力无处释放。


看似完美的教育背后,却忽略了他心理的健康成长。最后走上如此极端惨无人道的犯罪道路。


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即使智商超群,外在完美到无懈可击,可是内心却藏着如此黑暗扭曲的灵魂。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远甚于人前优秀。

真正的Ji娃,应该是「激励」孩子,关注他的心理,走进他的心里,找到适合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开心地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不断地给孩子「打鸡血」,迫使他按照我们的方式和标准去发展。

刑责年龄降至12周岁,你还在任孩子野蛮生长吗?


多点阳光 少点阴郁


最后,想说说家庭氛围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家庭幸福的孩子,大概率会比家庭不幸的孩子心理上更加健康些。

幸福,我认为不是表面别人看到的样子,而是日常家庭氛围所呈现出来的正面积极阳光的元素。

虽然,不幸的家庭很多,有父母不在的家庭,有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有父母不合每天吵架的家庭……

所谓的不幸,往往是笼罩着阴郁氛围的家庭环境,而这种阴郁很大程度上是大人营造的。

也许,我们因为夫妻离异给自身带来的创伤,而不自觉地把气撒到身边的孩子身上;

或者,因为夫妻关系不合,每天生活在猜忌怀疑和埋怨争吵之中,却忘了那个躲在墙角瑟瑟发抖的孩子。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肯定是匮乏的,等到他日渐懂事,会变得麻木和冷漠。

面对父母也许会选择对抗或逃离,面对外人常常会变得暴烈或无情。这样的孩子就很容易成为游走在边缘的问题少年。

刑责年龄降至12周岁,你还在任孩子野蛮生长吗?


为人父母,确实很难。我们没有接受过培训就匆匆上岗。面对孩子的诞生,我们会无措,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会焦虑。

每一个父母面对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谁不是在摸索中勇敢向前行?

孩子在未成年前,需要我们的羽翼给予保护,需要我们的双手给他们指明正确的方向,更需要我们用心用智慧去培养和塑造健康的心灵。

不要再让孩子在无知和无畏中野蛮生长了。


最后想给大家推荐一本有关教育子女的经典书《杀死一只知更鸟》,希望我们都能成为Harper Lee笔下的那个给孩子言传身教有关教养、勇敢、正义、善良的父亲。


刑责年龄降至12周岁,你还在任孩子野蛮生长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刑责   多点   孩子   修正案   阴郁   刑法   美文   野蛮   安全感   吴某   氛围   生长   内心   年龄   母亲   父母   少年   发生   女孩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