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立思考,可不仅仅只是孩子的事情

最近,伴随着9月开学主旋律而纷至沓来的,是各种跟“孩子”、“教育”、“青少年”这几个关键词相关的热点新闻。

其中,关于未成年人网络和游戏类APP使用的新规,也引起了大家伙的普遍关注和热议。

为什么感觉此类新规有着越来越严苛和铁腕的味道?

其实不难理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革新和普及,普罗大众对其的依赖程度正日益加剧。

而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尚未健全,自控能力薄弱,便很容易受到未经筛选的网络信息的侵蚀和荼毒。

这显然已经成了不可反驳的事实。

所以才有了网络"青少年模式”和“青少年网络游戏使用限制”。

然而,这样难道就万事大吉了吗?显然,并不。

法规是为了限制。真正治本的方式,还在于从根源上教育青少年,学会甄别网络精华和糟粕,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正向的判断力。

当然,这并不容易。

要知道,有多少成年人享受着网络的沉浸式体验,而日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网络暴力的盛行,键盘侠带节奏的快感,吃瓜群众的人云亦云,都让人感叹这个世界的疯狂和不可思议。

所以,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仅是青少年的刚需,也同样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要学习和重塑的能力。

在我9月份的书单中,就有这么一本形象生动而又干货满满的书——《我会独立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可不仅仅只是孩子的事情


它其实是一本写给6-14岁的孩子看的童书,由美国童书作家安德里亚·戴宾克所著。

但从内容所涉及到的概念性和逻辑性上来说,又绝对能让看过的成年人也为之叫好。

樊登对它的评价是,通过阅读认识到思考过程中的各种陷阱,明确一条完整闭环的思维分析路径。

里面涉及到的方法和提供的训练也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需要的,能让用心学习和运用的人受益终身。

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将“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过程逐一分解。

从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评估证据、产生好奇、得出结论,到自我成长几个方面,并运用生动的案例、漫画和思考引导,把深刻的问题用浅显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呈现。

如果家里有孩子,可以家长和孩子共读此书,相信会让双方都获益匪浅。



01

质疑的力量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每天都会收到妈妈转发的各种有关健康、养生、育儿等等方面的小链接小视频。

当然,这是来自妈妈的爱。

然而,如果你真的打开一一看过,会发现很多内容经常前后矛盾,可信度要打很多个问号。

老人如此,孩子如此,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是如此。

而在如今信息过剩,各种夺人眼球和虚张声势的资讯大爆炸的时代,拥有批判性思维面对接收到的内容,实在是非常必要。

开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提问,学会质疑。

提出正确的问题能够揭示事物的核心。在进行批判性思考的阶段花费更多的时间,能让其他的步骤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会独立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可不仅仅只是孩子的事情

拥有一颗好奇心是永葆年轻心态的的标志。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我们要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而对于我们自己,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即使信息量足够大,也能多问一个为什么?真的吗?

古人有云,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有问题,才会有进步,有成长。

有时候,一个问题能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可能改变一个群体,甚至是带来社会的进步。

比如以牛顿为代表的各位科学家,大家都非常了解这些故事了。

而作者在本书中提到几个普通人的例子,或许对我们来说更有触动。

黑人母女新学期的一顿早餐,因为妈妈的一个问题:“新的一年如果你能改变一件事情,会是什么?”

女儿玛丽说她想让班里、年级里,还有世界各地的孩子都能读到以黑人女孩为主角的书。

这个问题促使玛丽发起了一场运动,截止目前,她的“#1000黑人女孩书籍”运动已经收集到了9000多册以有色人种女孩为主角的图书。

学会独立思考,可不仅仅只是孩子的事情

10岁的梅丽莎是一个残疾人,她因为所有的玩具和故事中都缺少和她一样的孩子,而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残疾人不可以成为主角呢?

她给玩具公司写请愿信,自己创作角色写书,并众筹出版发行。

她的行动引起了社会对于残疾儿童诉求的广泛关注,还被邀请去作了TED演讲,直至现在还在继续坦诚地声援残疾人。

这一切皆源于她思考的一个问题。

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如果我们面对各种资讯、面对他人的刻板印象、面对自己的未知领域,也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那么,新世界就此打开了一扇门。


02

鉴别的能力

有了问题,就需要去解答和解决问题。

为自己的问题去收集资料和证据,寻找信息、建立联系,再从联系中得出结论。

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拥有同等的效力,也并非都是可靠的。

这就又需要我们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筛选、评估、论证这些资源,以确认他们的重要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就拿我们每天面对的互联网信息来举例子。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出现两种甚至多种观点和论调。那到底应该怎么鉴别呢?

下面这幅书中的插图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

学会独立思考,可不仅仅只是孩子的事情

人们之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原因之一在于大家的观点和经历各异,从而影响了针对具体事件的思考方式。

《我会独立思考》

在鉴别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们要区分何为事实?何为观点?何为真相?

事实是一种可以被证实的陈述,观点则是对某种看法的陈述。

而真相比事实更重要。

网络时代,经常发生信息被断章取义,被恶意剪辑篡改的现象,其目的只是为了要导向发布者想要营造的假象和舆论而已。

而很多假新闻和观点,则是想要引发大众感受到愤怒或者恐惧之类的强烈情绪,从而使得人们在人云亦云中,失去理智和自我判断的能力。

这种例子似乎每天都在网络上轮番上演着。


03

不同的声音

哈珀·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里面有一句话:

“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学会独立思考,可不仅仅只是孩子的事情

因此,当我们带着批判性思维,为自己的论证逐一找到信息,完成评估之后,并不代表就可以下定论和做决定了。

就像当初因为好奇提出问题一样,这时我们最好也用好奇心来听听「不同的声音」。

这里说的不同的声音代表的是不一样的观点,而不是上文提到的那些恶意混淆视听的假信息。

有时候,站在他人的角度也是检验自己观点的一种方式。

同一件事情,所处的立场和角度不一样的人,所持的观点也会不一样。

如果对方的观点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或者值得借鉴的,那就是对正确结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我们的决定、看法和思想并非仅仅存在于孤岛之上,而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我会独立思考》

这时可能需要经历一个辩论的阶段,但记住一句话:“你可以持不同意见,同时不会伤感情。

我们当秉持着开放的心态,听取不一样的声音,本着同理心,理解对方不一样观点的来源。

同时,发挥情商的作用,有礼貌有尊重地与对方进行观点的交流和探讨。

尽管如今所谓“毒舌”的风格很流行,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意味着盛气凌人、冷嘲热讽和咄咄逼人。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把握运用技巧,还是奉劝大家谨慎为之。

礼貌的尊重建立在不冒犯对方的基础之上。

换个角度,对于他人的不同声音,如果因此让自己发现了新的信息,或是遇到了能让你对结论转变心意的人,也是很正常很良性的。

这意味着学习和成长。

学会独立思考,可不仅仅只是孩子的事情

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独立思考的流程图


这本通俗易懂又可可爱爱的书,将批判性思维的思考过程拆解为多个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地为孩子,也为我们上了一堂赋能课。

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思考的“内容”,而是思考的“方式”。

学会独立思考,将是一生受益的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玛丽   孩子   批判性   残疾人   美文   青少年   结论   角度   思维   事实   观点   事情   声音   能力   方式   网络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