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过不好这一生,都源于内心那个小孩?

朋友L跟我分享了自己前段时间去看心理医生的事情。

L就是现实中被称之为“扶弟魔”的那一类人。在她的认知中,照顾弟弟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

弟弟没钱了,她二话不说就给钱;弟弟结婚,她一手操办,还出资帮他购置婚房。

一直到丈夫和婆家忍无可忍,夫妻因此争吵不断,婆婆甚至说她倒贴娘家,不顾自家,把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全都拖着“伺候”弟弟了。

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去看了心理医生。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L回忆起了自己的小时候。自小起,她在家里的重大任务就是照顾弟弟,照顾不好,就会被妈妈责骂,照顾地好,父母就会给她好脸色。

所以她从小就认为,只有弟弟好,她才会好。

一直到她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仍然把满足弟弟的需求放在重要的位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L的状况,让我很自然就联想到最近刚看完的一本书——《与内在小孩和解》。

多少人过不好这一生,都源于内心那个小孩?


很多成年人的行为,甚至是潜意识的行为,都源于童年的一些不好的经历。

这些经历在成年后的我们看来,或许并没有什么。然而在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却对我们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深刻体验。

可能是恐惧、委屈、孤独、自责、羞愧、挫败、失望等等,而深层次的原因,则可能是被拒绝、被否定、被斥责、被冷落、被忽视,甚至是被虐待。

而那个时候弱小的自己,无从也无法面对,只能选择顺从、逃避、麻木,甚至是选择性遗忘。

但内在那个“小孩”并没有消失,直至我们长大成人后,在我们遇到的一些事情上面,在某个触发点上,那被深埋的记忆辐射出难以自知的能量,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成年生活。

人们习惯称之为“童年阴影”,或者“童年创伤”、“原生家庭影响”。

《与内在小孩和解》就是由原生家庭及童年创伤疗愈专家唐明刚老师所著。通过“内在小孩”的视角,阐述了童年创伤对于一个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我梳理了思维导图如下:

多少人过不好这一生,都源于内心那个小孩?

本书思维导图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还是因为听到看到甚至接触到太多的,背负着童年伤害负重前行的人。

都说“小时候被爱,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铠甲。”

但在我们的周围,又有多少夜深人静怀抱内心的小孩熬过漫漫长夜的人?

尽管如今心理咨询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应用,然而,那只是辅助和引导,能够真正拯救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

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大家认识内在的自我,去重建生命价值,找回自我掌控的感觉。

而我,也通过这本书,似乎理解了很多人很多事,也尝试着窥探了自己内心的小孩。



01

透过“鱼缸”,看清那些相爱相杀


童年创伤会形成「自卑特质」,而每个自卑者的内心,通常会有两个「自我」:

一个是内化的养育者,也称为「内在父母」;

另一个是被压抑的自己,也称为「内在小孩」。

这两个「自我」在内心里的互动,会让我们呈现出几种典型的自卑特质,分别是焦虑矛盾特质、被动控制特质和逃避退缩特质

焦虑矛盾特质究其原因,是两个「自我」的对峙。"内在父母”想要强迫控制,而“内在小孩”就极力反抗。

那些成长在充满控制的家庭环境中,经常被指责、批评、贬低的人,他们的心里就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与内在小孩和解》

这让我想到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女孩——乔英子。

她可以说是典型的焦虑矛盾特质。父母离异,由强势的母亲一直在身边打理一切,对她的学习丝毫不懈怠,为第一名还是第二名焦虑不止。考好了是一片温情,退步了就是愈发严格的管控和限制。

而这样的孩子天性中带着“倔强”的部分,会在某个时刻,滋生出与父母“对抗”的能力。于是,和养育者之间就容易处于一种“相爱相杀”的状态,体现出矛盾的特征,既合不来又分不开。

他们在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挫败和孤独感会激发出他们的自卑反应。而这种自卑又往往以抑郁、焦虑的形式呈现出来。

我们看到电视剧里的乔英子最后几度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对抗母亲的控制。

然而,即使这样的孩子用麻痹自己躲过了冲突期,在成年之后也会难有真正交心的朋友,在亲密关系中也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较强的控制欲。

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坚强独立的躯体里,藏着那个脆弱无助的“内在小孩”。

多少人过不好这一生,都源于内心那个小孩?


被动控制特质,在这类人的内心里,自己是不重要的。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朋友L。

他们从小生活在养育者“有条件的爱”里,养育者以“爱”为要挟,利用孩子对爱的渴望,控制他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种强烈的控制下,孩子的内心就产生了“核心信念”。即我是不重要的,满足父母的意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我才有资格活着。否则,我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

《与内在小孩和解》

这种类型的自卑者,容易自我迷失,会把父母的意志内化为”自我意志“。而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也更愿意把自己的不顺归咎于命运、世道和运气等等。


逃避退缩特质,是“内在小孩”躲避“内在父母”的状态。

这种自卑者,往往很早就在极其不安全的环境里,学会了察言观色,敏感、敏锐,善于揣摩他人心思。

为了逃避父母的压力,他们习惯性退让,渴望独立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压抑。

而这种人往往有着"讨好型人格",只有在被接受、需要和赞赏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而一旦不被接纳和认可,就会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和失落。


02

对外界有多恐惧,对自我就有多憎恶


然而,我认为在实际当中,一个有着自卑内在,甚至出现心理扭曲的人,往往是几种特质的混合体现。

比如,刚刚被宣判了死刑的弑母案主角——吴谢宇。

认真看完吴谢宇案的庭审细节,陷入无尽沉思。
不得不说吴谢宇是一个学识广博,且逻辑清晰的高材生。庭审上自行辩护和回答问题,都有条不紊,还数次提到看过的书籍和电影。

如果不是扭曲的心理犯下如此残忍的罪行,大概率会是一个能给社会,家庭和自己带来无限荣耀和利益的人才。

可惜可怜可恨……

多少人过不好这一生,都源于内心那个小孩?


然而越是沉着冷静有条理,越发让人对他的冷血感到透脊背的发凉。

虽然都没有记录提到吴谢宇童年成长经历,但或许记忆深处有被选择性遗忘的事,才造成了成年后的扭曲心理。

庭审中他几次提到父亲,泣不成声,而对于被自己残忍杀害的母亲,却始终平静而克制。这让人不得不细想,他和父亲母亲之间截然不同的感情。

他强烈渴望得到父亲的赞赏和夸奖,自己考全市第二名的时候,父亲就为他感到骄傲,而在父亲病故离世后,自己考到了全市第一,他觉得已经没有意义了。

很多资料也显示父亲的离世对他的影响极大。由此或许可以猜测从小到大,他一直以父亲的肯定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而对于母亲,他表露出来的是帮助她解脱,和父亲重聚。实际上或许始终只是将其看做是父亲,或只是家庭的附属品。

在吴谢宇身上,我仿佛能看到本书提到的三种特质的混合体。而本书中提到的对「自我补偿的人」的解析,似乎更接近于他:

自我补偿的人:强迫自立,对自我要求较高。他们表面强大,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成年后往往能取得一定成就,具备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但内心并不会因此而平安,恐惧和焦虑会一直伴随着他们。

《与内在小孩和解》

童年创伤、原生家庭或会影响一个人,但每个成年人都应该真正负起对自己人生的责任,与内心的小孩和解,而不是把他当做误入歧途的挡箭牌。



03

没有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我们注意到,现如今,声称“社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社恐”即社交恐惧症的简称,随着网络和虚拟社交的日益普及,很多人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社交技能反而越来越薄弱。

“社恐”的人,最担心和害怕的场景就是“社死”(社会性死亡的简称),我理解为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发生尴尬之事而无地自容。

其实,真正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都是内心自卑,不肯走出“心理舒适区”的人。

让自己置身一个不熟悉的压力环境,就会感到巨大的危险。而这种危险带有强烈的失控感,让人焦虑。

如果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追溯到童年记忆,那这种焦虑情绪,极有可能就来自于童年时期的我们,在不安全的环境中形成的“紧张记忆”。

所以,逃避和退缩是自卑者的“心理舒适区”,因为只要缩起来就是安全的。而作者把这个“心理舒适区”比作是一个鱼缸。

自卑者就像被装在透明鱼缸里的鱼,整个鱼缸都沉浸在大海里。这个大海就是社会,而鱼缸就是自卑者的“心理舒适区”。


他们在减少危险的同时,也失去了与世界互动的机会。

《与内在小孩和解》


多少人过不好这一生,都源于内心那个小孩?

“鱼缸”就是防御保护层,构建起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而自卑,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副作用。

如果,任由内心的自卑发酵,还会造成「习得性无助」,即失去了改变的动力和能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对抗命运,不相信自己还可以逆转人生。

如果我们一步步去研究自卑形成的“心路历程”,就会理解:

所谓“命运”,不过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穿普拉达的女王》里有一句话:“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是对的,但你要知道,你必须选一条路。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只是那是一种不该去选的选择。”

所以,能改变命运的,全仰仗我们自己。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最近在影院热映的《失控玩家》,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靠改变自我认知而改变自我命运的人物——一个虚拟游戏中的NPC(非玩家角色)Guy。

我们可以把Guy看做一个在“童年”(游戏诞生之初)就被强制定义和控制了的角色——日复一日的重复循规蹈矩的配角人生。

可谁说我们只能当配角?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Guy终于觉醒,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生活,改写人生。
即使他是一个AI人工智能,即使和他一样的NPC习惯了麻木的被设置的人生,但不要忘了,只有具备“自我价值感”的人,才能找回真正的“自我认同”,才能重新定义全新的自我!

多少人过不好这一生,都源于内心那个小孩?

《失控玩家》男主角Guy


《与内在小孩和解》是一本心理引导之书。

它像是一扇门,打开我们的心扉,去正视那个躲在黑暗角落里瑟瑟发抖的“小孩”。

让我们给他一个爱的抱抱,带着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要相信,能够拯救自己的永远只有我们自己。

让我们勇敢面对这些,为自己负起责任,把曾经被遗弃的那一部分自己爱回来。

重塑一颗“赤子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内心   小孩   鱼缸   美文   创伤   特质   焦虑   自卑   童年   弟弟   父亲   不好   父母   自我   心理   家庭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