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好书|教培政策是治标,治本的方法在这里

在最近校外教培行业“双减”政策带来热火朝天的讨论声中,我悄悄地看完并仔细地消化了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自律的孩子有大格局》。

于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似乎想明白了许多。

所谓的鸡娃现象、教育内卷,实质上都是出于家长的焦虑。

所有的家长都整齐划一地在“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内在心理作祟下,寄生于现行教育体制内,一心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无往不利的考试机器,最终走上父母定义中的「成功之路」。

所以,从80后的父母那一辈就开始的减负口号喊到现在,一度是教育供给方的学校和校内老师,是在高压线下不敢越雷池一步。

然而,可怕的却是,在父母们一心望子成龙(凤)的内驱力之下,催生了校外培训从作坊到规模化机构化的如火如荼野蛮生长。

可以说,出于自己意愿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寥寥无几。

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怕的是比你家优秀的孩子都还在不停地努力(补课)”,类似于这样的心理暗示和抓狂中时不我待的家长们,才是让培训机构遍地开花,甚至高歌上市的金主们。

说到底,是家长的焦虑和控制欲,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每天麻木地走在学校和培训班之间,日渐失去童真和欢乐。

然而,往往越是如此,孩子们的抵触和反抗情绪也越发滋生渐长。亲子关系脆弱不堪,更有甚者出现想法和行为走向极端的孩子,令家长终身遗憾。

是否有设想过,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会怎样?

我敢肯定大部分家长会直呼:“那孩子估计就要毁了!”,我承认自己也会是其中一个。

我们终究,还是做不到放手和放心。

而《自律的孩子有大格局》一书,让我有了很不一样的感受和触动。

整本书都在讲述一个中心思想: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都不能代替或逼迫孩子成长,成长的主角始终是孩子自己。

推荐好书|教培政策是治标,治本的方法在这里


本书由长期致力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小组“清清育儿互助组”编著。其中主要作者涂道坤老师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骨灰级探索者。先后策划出版过《少有人走的路》、《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等畅销图书。

这本书共有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是方法论,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自主性成长法则”,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和尝试该法则,和实施该法则的两项原则。

第二部分则是实战指导,从孩子婴儿到青少年期的碰到的各种生活情况,通过46个细节,给与我们详细地指导和建议。这部分可以说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实用性。我会在下文第三部分举例说明。

推荐好书|教培政策是治标,治本的方法在这里

《自律的孩子有大格局》内容框架思维导图

相信很多家长都接触过「正面管教」理念的灌输。而「自主性成长」可能接触到的比较少,或者可以说这个理念相对来说比较新。

到底什么是「自主性成长法则」?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种法则,就是:父母当顾问,把教育孩子的事情交给生活。

顾问型的父母的关键,在于为孩子确定安全边界后,就要按捺住担心和不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

然而,反观我们如今的家庭教育,焦虑的父母,配以自卑的孩子,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冷漠相对的是不屑,过度保护相对的是自我缺失,强势管教相对的是胆小怯懦,而这些相处方式都是有害的。

“自主性成长法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我主宰。


这些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律”。



01 父母改变自己

不得不说,「自主性成长法则」对为人父母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很多人肯定跟我一样,第一反应就是:道理谁都懂,但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却是十万八千里,太难逾越了。

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自律,那也是让父母减负的事情,何乐不为?

可当我们迫切想要一个速成的结果,往往求而不得。任何改变都无可避免地要遵守循序渐进的法则,并且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改变和克服的,是重重的挑战和颠覆。

书中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父母与孩子相处,要亲密有间。

所谓“亲密”,是用爱与温暖,与孩子建立起牢固的依恋关系,能给与孩子最原始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有了它,孩子才有勇气去感受、去探索,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所谓“有间”,是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尊重孩子的心理、想法、行为,给孩子腾出足够的空间,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而顾问型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选项,让孩子自己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从亲身感受中获得领悟。

推荐好书|教培政策是治标,治本的方法在这里


可现实生活中,作为父母,往往很多人与孩子不是过度“亲密”,没有边界,越俎代庖,压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就是过度“有间”,强势而专横,让孩子感受不到亲密、爱和温暖。

而这些过度,都会导致孩子性格、心理和行为上的扭曲。

父母们试着回想一下平日里的自己,是不是总是给与孩子过多的指令,而不是选择?

指令是强制、否定和压制,让孩子丧失自主能力,而选择是授权、让渡和触发思考,能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思考力。

从担心到关心是父母的一次跃迁。

“担心”的内核其实是焦虑,父母表达担心的两个渠道就是溺爱与控制。而当父母处于焦虑状态中,给与孩子的往往不是爱,而是操纵。

父母的担心会将焦虑传递给孩子,使孩子变得小心翼翼,产生对自我的否定;而关心却能让孩子感受到一种信任和鼓励,提升自我的主动性。

所以作为每一个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的父母,首先需要转变的是自己的思想。

摆正位置,充当顾问,在自己能掌控的安全边界内,给与孩子充分的选择和自主权,并让孩子从中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孩子才能在自主性成长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允许孩子犯错。生活是残忍的老师,但孩子会从中学到很多。

父母只有真正放手,隐入幕后,才能让孩子自信大胆地走上前台,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


02 孩子改变自己

父母改变在前,孩子的改变一定会紧随其后。

孩子自信的来源,并不是父母替孩子完成的那些事,而是来自于孩子的自主性成长。而孩子通常会在下面这样一个过程中,真正获得自信:

这些阶段必须由孩子自己完成,才能树立起自信。

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陪伴。千万不要因为不放心,或者孩子的轻易放弃和求助,而插手去代为完成,那么就会无法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自己做主的自信和欢乐。

父母陪伴孩子,但不插手,会让孩子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让孩子相信自己,而不是别人,依靠自己,而不是父母,进而勇敢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并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推荐好书|教培政策是治标,治本的方法在这里

孩子都是在接受心理暗示中长大。如果父母能用孩子的优点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能力也会相应地越来越强。

可父母如果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并不时地提醒着他,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被一点点蚕食。

每个孩子的今天,都是父母昨天预言的实现。

本书中,有一个关于爱的“V”字模型很想要分享给大家,或许也能给看这篇文章的你带来一些自己的思考。

真正的爱,就像一个“V”字。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选择权,但随着慢慢长大,父母一点点放手,孩子的选择权逐渐变大,直到孩子成年,才拥有完全的选择自主权。

推荐好书|教培政策是治标,治本的方法在这里

然而,很多父母的做法是倒“V”字形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过度宠溺,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而当孩子逐渐长大,开始胡作非为的时候,父母则开始强制性地压缩他们的自主选择权。

推荐好书|教培政策是治标,治本的方法在这里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03 改变在每一步

说了那么多,那到底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碰到的每一个难题上,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懂得放权,激发孩子自主性成长的父母呢?

不得不说,这本书最强大的一个部分,就是归纳总结出来的46个细节。

这46个细节,其实就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最让家长头疼犯愁的46个大麻烦。是全书的真正干货和精华所在。

从孩子学习断舍离的第一课“断奶”开始,一直到如何和孩子谈论“性”和“死亡”这样的话题。

分别从性格、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及价值观这几大方面所涉及到具体事例上,都给出了非常具有现实性和实操性的建议和指引。

比如:

光看这几条小标题,是不是就很有翻书查找对策的冲动呢?

推荐好书|教培政策是治标,治本的方法在这里


总之,孩子永远无法理解自己感受之外的事情,只有亲身经历过,他们才能真正领悟到,并实现由内而外的成长。

所以,父母与其无数次循循善诱,不如让生活给孩子上一课。

真正的自律源于自主。孩子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力,自然也就不会懂得自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不管教育制度和调控政策如何变更,家庭教育的主动权始终还在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身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都知道任重道远。

但扪心自问,我们想要的是一个因父母的焦虑而灼伤的孩子呢?还是一个自信、自律又自强不息的孩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选择权   主动性   校外   美文   焦虑   好书   法则   亲密   自信   担心   自主   家长   父母   顾问   自我   能力   孩子   政策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