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还是“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

在我从事HR工作的十几年时间里,对于很多需要储备类型的岗位,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大企业和小公司,你会选择哪个?为什么?”

言下之意,当然是你想要进入大企业当螺丝钉,还是去小公司做万金油?

其实通过后期观察和调研了解,在大企业的品牌效应感召下,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去大厂,理由是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但我想纠正一点,如果你真的是为了学东西的话,那么在大厂当螺丝钉显然没有去小公司做万金油学到的多。

为什么?因为螺丝钉做得再好,还是一枚螺丝钉。2年只做一件事,相比较2年触类旁通打通任督二脉,哪个学到的更多?

最近研读了一本《成长的边界》,更是把“专才”和“通才”在如今变幻莫测的VUCA时代,哪个更是迫切的需求,解释得无比透彻。

你想做“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还是“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


01

What

被人工智能打败的专才


《成长的边界》一书的作者是《纽约时报》NO.1畅销书作家大卫·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全书通过体育、商业、医学、金融、航天、艺术、职场等多个领域的真人真事,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

技能变迁迭代,趋势瞬息万变的超专业化时代,通才比专才更能抵达成功!

全书一共12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引用了多个事实案例,而且用大量的数据和科学向我们证明,对于一个终身成长者来说,跨界就是成长的常态。

作者用2位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引出全书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他们就是高尔夫球星老虎伍兹和网坛最伟大的球员费德勒。

老虎伍兹从很小的时候就被其父亲发现了对于高尔夫的天赋,于是从小到大一直进行「刻意训练」,成为高尔夫专才;而费德勒在学习网球之前涉猎了多项球类运动,其中最喜爱的就是足球,可他直到青少年时期才最终确定往网球方向发展。

如果按照如今全世界盛行的“赢在起跑线”的教育观念来看的话,坚持从小就定位,尽早启动,开启“一万小时定律”,那显然老虎伍兹的成长之路更符合父母们的思路。

然而在网坛传奇巨星通常在三十多岁就退役的情况下,如今的费德勒依然是稳居世界第一的这件事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他没有赢在起跑线上,但从整个体育生涯或人生的长度来说,他却跑赢了很多人。这其实跟费德勒之前涉猎多项球类运动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你想做“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还是“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

作者又从棋类运动这项专注研究战术的烧脑运动举了一个例子。波尔加三姐妹棋坛高手的专才复制式培养,结果如今却面临着被人工智能打败的威胁,这告诉我们见招拆招的战术是最容易复制也最容易被替代和打败的。

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把锤子,你眼里的所有东西都像是钉子。

而人类最大的优势是广泛融合各类知识的能力(过度专业化的对立面),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练习者能够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变革者”。

成功的人可以从一种渠道汲取知识,再极富创造性的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跨越能力范围,成为通才

要避免“认知壁垒”的出现,就要坚持把一只脚踏出你的世界。

你想做“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还是“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


02

Why

可遇不可毁的创造力


在这一部分的几个章节里,作者通过几个维度,向我们论证了为什么“通才”比“专才”更被迫切需要。

抽象思维与概念推理这个方面来说,经过对较原始部落以及由古至今人类认知的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现代化程度越高,人类的抽象思维就越强大,就越少依赖对世界的具体经验作为参照点。

因此现代社会需要掌握通识,把相距甚远的领域和想法能联系起来,认知层面就自然扩大了。而当代社会高等教育却在极力推行越来越细的专业化,这其实是忽略了对概念化和可转化知识的早期教育。

一个挑战越是受限,越是重复,它就越有可能被自动化代替。那些能够从一个问题或一个领域中获取概念性知识,并且应用到一个全新问题或领域的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

同样的,在欧洲17世纪时,有一群在那个时代超有名的唱诗班的女儿们,她们是福利院的孤儿。不同于其他乐团的是,这些女孩子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能独立演奏任何一样乐器,不管缺了谁,都毫不影响乐团的整体演出。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训练的广度预示着转型的广度。学到的背景内容越多,创造的抽象模型就越多,对特定具体例子的依赖就越少。

在关于学习快和慢的这个问题上,按照如今国内教育现状如此内卷和焦虑的发展,所有父母都是铆足了劲地督促自己的孩子尽快出成绩和成才。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合意难度(心理学家内特·科内尔提出)的概念:最好的学习之路“道阻且长”,不仅进度缓慢,而且眼下可能表现不佳,但这些困难能让人在之后表现得更好。

它对应的是一种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意味着缓慢学习,“赢在起跑线”的狂热显然辜负了学习者的目标追求。

你想做“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还是“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

通过一个天文学的案例,作者引出了类比的概念。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能想起表面上相同的东西,他们在关系上也有相似性。我们需要想起那些具备抽象相似性或者关系上相似的东西。你越想拥有创造力,这一点就越重要。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依靠单一领域的经验不仅有局限性,而且可能是灾难性的。当一个人考量的内部细节越多,其做出的判断就越极端。狭隘地专注于手头问题的诸多细节,让人感觉像是做了一件无比正确的事,而实际上它常常是完全错误的。

那么,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是不是坚持也错了呢?是的,过于坚持也是问题

作者用著名画家梵高的生平经历论证了这一观点。梵高一生从小到大做什么都像是个loser,一直到三十多岁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才华所在,可一直等到他死去了才出名。

像梵高这样起步晚但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就的优秀人才其实还有很多。有时候固执地死守并不可取,根据匹配质量转行,转变者就是成功者。

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是一个巨大的战略优势,重要的事要适应现实——转行是只因缺乏毅力,还是敏锐的察觉到有更好的匹配在等你。

这就让我想到了很多在职业生涯中碰到的离职的人。我也在前段时间写过一篇关于“离职”的文章,在尝试之后再根据匹配质量做出正确的转行选择,并没有错。但千万不要因为对一件事情缺乏毅力而选择放弃,即使那可能就是最匹配你的。

你想做“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还是“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


03

How

发掘自身更多可能


那么,顺着作者的思路,既然通才比专才更有优势,我们又该如何让自己成为适应这个时代需求的通才呢?

发掘自身更多可能。当我们对自己更加了解时,再回头去审视那些曾经觉得安全稳定的职业目标,可能看法会大有不同。我们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偏好不会一直保持不变,因为我们的自身是一直在变化中的。

人格最重大的变化发生在18-30岁之前,所以早早就开始专业化,其实是在为一个尚不存在的人格预测匹配质量。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在一个领域的坚毅品质,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能在职场上发现很多人表现不佳呢?如果把一个人代入到其适合的环境中,他们更有可能努力工作,从表面来看也更加坚毅。

如何去发现自己更擅长的方面?我们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了解自己是谁,而不是依靠过去。

作者告诉我们,先做再想才是正确的。我们需要通过实践——尝试新的活动、建立新的网络、寻找新的榜样——来发现这些可能性。

我们在实践中了解自己,而不是在理论中。先测试,再学习。而不是先计划,再实践。先不急于投身未来的事情,只关注眼下可能的选项,选择那些能够给与你前途的选项。想要找到自己的才能,答案就是去尝试。

伦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艾米尼亚·伊贝拉告诉我们:当我看到我在做什么时,我才知道自己是谁。

在我本人多年的人力资源工作中,确实也碰到过很多人在职业规划和调整的时候,因为担心和害怕而踌躇犹豫,错失很多机会。

我想起前段时间与一位友人的交流,他也表达出了上述这样的观点。当我们心中有梦的时候,就要开始为梦想而实践,去尝试去努力,去发掘自己更多的可能。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样做很不保险很不稳妥,可如果固步自封怯于尝试,那么梦想的彼岸就很难抵达。

你想做“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还是“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


局外人的优势。一个化学家通过联系建筑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化学难题。所以当面对一些问题或者疑问的时候,你必须要跳出圈子来思考。

我们直觉上认为,只有超专业化的专家才能推动现代创新,但是日益狭隘的专业化实际上为局外人创造了新的机会。想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关键是请那些使用不同视角的局外人,能跳出思维的框框。

横向思考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术语,描述的是重新思考新环境下的各种信息,包括看似毫不相干的概念或领域,给旧想法赋予新用途。

这就是赋能创新,它不仅吸引了新的用户,也创造了新的工作。横向思考者和垂直思考者在一起工作是最佳搭配,即使是在最前沿的技术领域也应如此。

什么是通才发明家?他们在哪个领域都不是顶级专家,但他们是横跨多个领域的多面手。当信息传播得越来越广泛时,成为通才要比成为专才更容易,你可以用新的方式来组合知识。

而随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逐渐增加——这是系统问题的常态,广度变得愈发重要。某个领域的不确定性越高,拥有跨领域通才成员的重要性也越高。

这里,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这个VUCA时代,有多少昔日巨头和知名品牌,打败他们的不是同行,竟然是看似毫不相干的跨界打击。所以,越是在这样模糊和不确定的时代,我们越需要试着成为通才的人和企业,如此才能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不可替代性。

你想做“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还是“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


优秀的预测者。眼界狭隘的刺猬“只知道一件事”,整合者狐狸“知道许多小事”。那么你愿意成为刺猬还是狐狸?

随着人们在自己领域不断积累资历和经验,他们的水平反而变得更差。需要处理的信息越多,他们就越能把自己的世界观强加于任何一个故事。

而最优秀的预测者的特征就是拥有真正的好奇心——对所有东西都真的抱有好奇心!

超级预测者们追求的不是统一意见,而是观点的聚合,而且是大量的观点。团队互动的最佳特点是“积极的开放心态”

最优秀的预测者们会把自己的观点看做需要验证的假设。他们的目的不是说服自己的队友,以期让他们相信自己如何专业,而是鼓励队友们发现自己概念中的错误。

他们保持极度的好奇心——不仅思考相反的观点,还积极地跨领域寻找相反的观点。他们是优秀的概念更新者。

学习,有时候需要你把经验完全搁置在一边。

学着放下熟悉的工具。因此当作为团队领导者的时候,就是要求自己成为最优秀的预测者。

不要把团队的领导权等同于决策权,领导权应是“构建理性权”。它更有活力,愿意倾听,也可以做出改变。拓展组织的广度,就是要发现主流文化,然后再反向推动,让组织的文化多样化。

孤立地看待大拼图中的小块,不管这些小块有多清晰,都不足以应付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职场当中大大小小的团队甚至是组织本身,都极其需要一个优秀的预测者。很多企业组织都会把“开放创新”作为价值观,可真正能做到开放的并不多。这需要领导者有很大的格局,和对企业目标愿景的宏观视角。

领导是舵手,如果不能积极开放,海纳百川,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

你想做“只知道一件事”的刺猬,还是“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


通读本书,确实能带来很多思考和启发,而且这是一本值得多刷几次的书。

第一次读,里面大量的横跨几乎所有领域的案例和数据,给人的信息量体验,需要慢慢消化和理解,甚至还带着一点质疑。

再一次带着一定理解去读,我们就会自然而然代入很多个人职业乃至人生感悟,深度去学习理解,会带来巨大的启发。

我们要主动寻求匹配质量,开始计划一些人生实验。即使你从工作的某一类转向另一个,或是完全改变了领域,之前的经验都不会被浪费!

书本最后的章节里,作者提到一句话个人非常认同:多读读自己领域之外的东西,每天读一些,你的世界会变得很大,也许在某个瞬间,你就能建立新的联系。


《成长的边界》全书旨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成长没有边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梵高   通才   专才   螺丝钉   广度   刺猬   边界   美文   狐狸   小事   观点   概念   领域   东西   组织   经验   作者   工作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