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能撬动世界的力量,它的名字叫「共情」

01

在正式进入今天的话题前,我想先带大家关注最近较为热门的两个事件。

第一个是关系社会民生的——今天,你疫苗打了吗?

当然,这里的疫苗指的就是新冠疫苗。整个2020年,全世界都生活在由新冠疫情带来的恐惧和不确定中。所有人都在热切地盼望着疫苗的尽快面市。

然而,等到2021年,在我们以「中国速度」将疫苗隆重上线后,国家从限量到全民普及免费接种,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在是否要接种疫苗的问题上还是犹豫了。

张文宏医生一声叹息:

“这其实不是疫苗问题,而是人性问题。一件事物得不到的时候,就容易期待;一旦得到了,特别又是免费可得时,又会有人觉得:为什么要给我?”


再来看第二个事件关乎明星——王子文承认确实有一个孩子。

在明星相亲节目《怦然再心动》中,王子文3月首度公开承认自己有一个儿子,一时间成为热议的话题。

这是一档把镜头对准离异女明星再寻爱情的节目。一直以来关于明星的婚育情况大多都是扑朔迷离的。

王子文作为该档节目中口碑最好一个女明星,在接收到对方爱意表白的时候,首次在镜头前对广大观众坦然承认自己育有一子。之后更是在个人微博晒出和7岁孩子的合照。

随之而来的是大片的叫好和赞美,以及对新恋情的祝福。简直和之前因代孕一事被打入无底深渊的郑爽,形成了天差地别的对比效应。

大众犹豫注射疫苗和明星承认有孩子,这两件事情似乎八竿子打不着,为什么我今天要把他们硬揉到一起来?

因为这两个事件中都能让我联想到一个词——共情。

有一种能撬动世界的力量,它的名字叫「共情」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一些体验:

面对工作中的同事和领导,经常存在难以沟通和理解的问题,以至于工作进度拖慢,共同目标无法顺利达成;

面对爱人和孩子的时候,常常发现自己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简单的事情因为无法坦诚心平气和去沟通,最后引发一些家庭矛盾。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但是,我们也总能在身边发现一些与人交流沟通特别顺畅,人际关系和家庭事业都处理地得心应手的人,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

其实这些问题归纳到一个点上的话,还是「共情」。

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什么是共情?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它?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看我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共情的力量》

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相信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理解,我们都能学习到用共情的力量去抚慰身边每一个爱的人,以及我们自己。


02

《共情的力量》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所著。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亲生弟弟以及接触过的各个不同病例的故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释了共情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并阐述了在生活中如何获得共情能力。

有一种能撬动世界的力量,它的名字叫「共情」

《共情的力量》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所著


接下来,就让我先带大家快速地了解一下本书的内容。

PART 1:我们为什么需要共情

这一部分,作者分6个主题,分别为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共情,为什么会研究共情,共情产生的生物学根源和基本作用,以及共情的双面性。

到底什么是共情呢?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作出回应的能力。

作者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医生,因为年轻时经历自己亲生弟弟的自杀,从而引发了对「共情」这一人性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

如何才能帮助他人作出正确决定,如何带着悲悯之心去聆听和回应,
如何抵达他人的内心和灵魂深处,如何说出舒缓和安抚的话语,
以及如何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

《共情的力量》


共情不仅仅是高等动物的本领,它是小到蚂蚁甚至是单细胞生物都具备的社交本能。而人类独有的镜映能力能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

同时,作者也在这一部分告诉我们,共情不同于同情。

同情是为了安慰他人,而共情则是理解他人。如果没有基于对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理解而采取任何行动,那就没有做到共情。


为了理解他人如何感知世界,就需要我们做到共情式倾听。

作者通过与几个病人沟通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相对于倾向性聆听的偏向性,共情式聆听才能打破偏见和认知定势。共情,意味着你的内心装着的全是理解。

这里,作者分享了一个癌症患者写给那些想要表达对她的关切,实则伤害到她的人的一封信,让我特别有感触:

……你要想清楚有一个病情严重的朋友意味着什么,然后再来看我。我现在真的没办法照顾到别人……如果你想给我讲一些关于癌症的悲惨故事也可以,但是你得真心敬佩那位与病魔作斗争的人。而且,如果不是因为敬佩我这个人,也不要把我的患癌故事讲给别人听。我不想成为一个只给你们提供有关死亡话题的人,我更希望成为一个能教你们如何活着的人。

我们可能经常打心眼里自认为一些病人或者内心特别敏感之人,总是显得特别矫情,好像自己怎么做都不对。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能真正走进对方心里,没能运用共情做到真正理解他。

共情具有双面性,善意之人可运用共情理解他人并帮助到他人。然而,恶意之人也可能利用共情达到他阴暗的目的,借感受他人的痛苦来享受折磨人的快感。

很多高情商罪犯都是善于利用共情之人。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如何区分和抵御共情的阴暗面。

有一种能撬动世界的力量,它的名字叫「共情」


PART 2:我们应该如何去共情

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如何在诚实、谦逊、接纳、宽容、感恩、信念、希望和宽恕这8种行为和状态中体验和践行共情。

诚实:清楚地看待自己,准确地理解他人。共情对诚实的定义就是如此,并在此基础上能以敏感的,不伤害他人的方式就这些认知进行沟通。

这里的一个案例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下午5点下班回到家的父亲,发现他13岁的儿子完全没有做家务活。试想以下2种对话情景。

1. “你没有修剪草坪是吧?”

“没有”

“我们之前已经说好了,不是吗?你太懒了,是个拖延症患者,你这辈子还能做成任何事吗?”


2. “我今晚回家的时候看到你还没修剪草坪”

“我很忙的”

“哦?你都在忙些什么?”

“恩,我看了书,看了电视,跟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了……”

“听起来确实是很忙的一天哦。你觉得明天你有时间来修剪草坪吗?”

“当然了。但是晚饭前还有一个小时呢,或许我可以现在就修剪草坪。”

“其实,现在做可就更棒了,你不觉得吗?”

显然,第二种方式效果更好,因为父亲这样的方式表达出的是他对儿子的尊重,也希望儿子能尊重他。这就是共情产生的诚实。

苛责的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想要让另一个人觉得你是安全的,你就要用共情来建立跟他的关系。


谦逊:既知道自己是谁,又知道自己不是谁。共情的谦逊在于,能认识到我们都是比自己更宏大的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并不是一座孤岛。

共情需要谦逊。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要愿意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求能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接纳:我没那么好,你也没那么好。

这里作者向读者发出了灵魂拷问,我们可以体会一下:

你能忍受他人的批评吗?如果他们的宗教或政治信仰跟你的有所不同,你能接纳他们的立场吗?
如果你给孩子设定的未来梦想不是他们的梦想,你能接受孩子要走自己的路吗?
你能接受你朋友中的不宽容和偏见吗?
你能接纳什么?什么又是你发现无法接受的?你能改变什么?什么又是你拒绝改变的?为什么呢?

对自己的接纳必须来自于自己,但是,只有通过共情的力量,只有通过他人对我们的想法和感受的关注,以及他们确认说我们是值得他们感兴趣的,我们才能让自己对我们本来就很混杂的样子敞开心扉。

有一种能撬动世界的力量,它的名字叫「共情」


宽容:透过表层深度理解人性。共情能让我们彼此沟通、相互理解,而且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如何共存。

要做到共情,要求我们并不是用我们的眼睛去看别人的体验,而是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他们的体验。

在践行宽容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能指出问题,避免批评和奚落,防止愤怒和敌意,还应该设定宽容的边界(即不能无条件宽容)。


感恩:一种体验世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感恩是一种体验,而不是感觉。

感恩总会不可避免地强化共情,在真正的付出精神中,共情能带来回馈,让我们看到自己生命中的富足并表达感谢。


信念:坚信人们心中基本的善良。信念总是出现在黑暗之中,出现在我们感到迷失和害怕,感到对自己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都不确定的时候。

共情能引导我们穿过怀疑来找到信念,要求我们仔细地倾听,去寻找答案,就是在两个相互关爱的人之间的这种来回互动,我们才能学习和成长。


希望:事情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共情所激发出的希望肯定是符合现实的。希望并不是相信所有的事情都会好转,而是坚定信即使在事情出了问题的时候,我还是会以某种方式找到自己的出路。

这就相当于是“吸引力法则”,只有对事物充满美好的希望并为之去努力,结果往往都是会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宽恕:原谅自己,就原谅了整个世界。全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宽恕的核心是宽恕我们自己的过程和行动。

因为弟弟的自杀,曾经让作者一度陷入自责,而最终发现弟弟自杀的真正原因也是因为无法宽恕他自己。共情引领了他理解弟弟,在这个理解中,也找到了对自己的宽恕。

有一种能撬动世界的力量,它的名字叫「共情」

《共情的力量》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所著


03

很感谢阅读此文的你,能一直看到这里。整个第二部分,我都在带着大家去简短而又完整的阅读本书。

这本书看下来,其实对于看书速度较快的我来说,还是花了几天时间。确实,书中会有很多晦涩的专业理论性描述,这些需要通读前后才能较好的理解。

但作者在书中列举的诸多案例,还是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并且,本书中有非常多的金句和名人名言,在适当的章节给到我们深刻的体会。

我之所以看得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在阅读它的过程中,能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

就本人而言,我就联想到生活和工作中的诸多情景。

小儿子的手术。在小儿子才15个月的时候,需要做一个小手术,对于那么幼小的婴孩,手术需要全麻。当时的我也是思想斗争了很久,可当手术是唯一根治的方法,最终我们也只能接受。

当孩子做完手术苏醒过来的时候,作为母亲的我第一时间接入怀中。然而,药性的作用加上身体的疼痛,让孩子异常狂躁,哭闹不止,我慌了手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个时候,孩子爸爸接了过去。他用宽厚的胸膛,温暖的手掌,淡定的心态,将孩子稳稳靠在身上,一边安抚一边在病房长长的走廊缓缓来回踱步,最终孩子平稳了下来,停止了哭闹。

回想这个情景,我觉得孩子爸爸是用自己的平稳共情了孩子的状态。

大儿子的成绩。大儿子的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处于中上水平,但他有一点总是让我们比较担心,容易自我满足。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家长们经常会不自觉的犯一个错误——跟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这也是孩子特别不能接受的。

那一天,我特别诚恳严肃地和哥哥说:“从今天开始,你记住妈妈跟你说的话,我不拿你跟别人比,但是我希望你跟自己比。你只有做到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优秀,那你就是在进步”。我明显感受到他的乐于接受。

所以,在这一点上,当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感受,共情于他,自然也就能在双方沟通上达成和平和一致。

HR工作中的面谈。由于本身职业的关系,在HR的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找人作各种面谈,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棘手和存在对立面的谈话。

在不断的工作经验中,我在一些小细节上总结并实践了一些可以理解为共情的做法。

比如越是可能存在对立的面谈,我总是会让对方坐到和我并排的位置,而不是隔着桌子的对面。我会准备好纸巾,万一对方情绪激动我能及时递上纸巾,顺便抱抱对方(如果对方是女孩子),让她感情上能得到一些安慰。

这些其实也是一种共情。

有一种能撬动世界的力量,它的名字叫「共情」


最后,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讲到的2个事件。

公众为什么对接种疫苗表示担心和犹豫?是因为公众的认知受到主观判断和刻板印象的影响,本身更偏向于相信那些更为负面的消息,如果任由网络舆论的共情发展,不安全感和情绪传染会成为各类负面信息传播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引导公众面对疫情、面对其他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共情,需要各方联动,共同应对。

王子文坦诚育有一子,为何会受到舆论的一致好评和赞许?那也是因为她能在合适的机会抓住并顺应了公众舆论的风向标,很好的共情了大众对于明星责任心和透明度的需求。

共情的力量,真的不容小觑,如果往大了去衡量,它甚至能运用和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外交的博弈之上。

今日推荐本书,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阅读一下,定能获益匪浅。

— End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力量   谦逊   心理学家   疫苗   美文   草坪   诚实   信念   宽容   公众   弟弟   事情   方式   孩子   明星   作者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