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一 传承成昆精神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一


传承成昆精神


陈光耀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一 传承成昆精神



曾总的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因为看了三遍(初稿一遍,修改稿一遍,定稿出版后又看了一遍)说点感受。

首先作品形象地诠释了成昆精神。

如果一个路外人,不了解成昆精神,看了这篇小说就可以体会。那些体现成昆精神生动的形象,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一 传承成昆精神


暴雨中的泥石流把大桥冲垮,火车司机黄汝明猛然发现,拼尽全力,撂下最后一把闸,牺牲了自己,保全了全列车旅客生命,面对英雄壮举,旅客们激动哭泣,这一幕让读者泪目。

铁西站特大滑坡,半座山垮塌,以张玉岱为代表的铁路职工战暴雨、顶烈日,昼夜奋战40天,几乎筋疲力尽,抢通了大动脉。整个战天斗地的抢险场景让读者动容!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一 传承成昆精神


寻道工张明丽发现岩石掉落到心,有颠覆列车的危险,他摇着红色信号旗冒雨冲向来车方向,跌倒了还顽强地摇着旗,终于拦停了火车,避免了车毁人亡。

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平凡而又伟大,这正是成昆精神形象集中的体现。

其次生动的呈现了成昆铁路的人文情结。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一 传承成昆精神


整治孤石危岩的工长张玉岱,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职工领导心目中的年年先进人物,他头上顶着荣誉的光环,却有家庭的悲欢离合,“离婚,更是为了爱”这一章,让读者留下同情的泪。

撂下最后一把闸的英雄,黄汝明也有着琼海泛舟,湖畔野餐的情趣。

“锅庄跳的月儿圆”一章,描写了大凉山彝族火把节,吃坨坨肉,跳锅庄舞,彝族姑娘阿沙教张玉岱跳舞的细节等等,全篇像这类极有凉山特色,成昆线特色,极富人情味的描写,很多很多,不一一列举。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一 传承成昆精神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文艺题材中的小说就是写人的,塑造典型的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我觉得作品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就是工长张玉岱。从第一章“车出蓉城,一路向南”到最后退休“鼾声只为尼日响亮”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铁路工务系统的工长。成昆线通车需要人,他放弃舒适的甜城,拖家带子毅然前往,成昆线险恶的地理环境,大渡河工务段需要成立孤石危岩整治工区,他勇挑担子,他爱党,爱国,爱铁路,爱自己的岗位,技术精,业务强,受工人拥护,一辈子身心献给了工作,献给了铁路。到退休时,分局在月城南奖励他一套住房,老两口搬进新房后张工长听不到轮轨声,看不到线路,他居然失眠睡不好觉,老两口亲自到分局去退了房又搬回尼日。睡在他的彝寨老屋里,听着火车鸣叫,轮轨哐当,居然安然入睡,鼾声响亮,这一章为张工长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一 传承成昆精神


这就是成昆线典型的环境养成了张工长这种典型的性格,我为作者塑造的这个典型人物叫好,叫绝!

最后,感谢作者以他多彩多姿的文字,行云流水的笔法,给我们呈现了立体的,大写的,形象的,成昆铁路人和成昆精神!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一 传承成昆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大渡河   长篇小说   高尔基   琼海   彝族   精神   工长   老两口   鼾声   美文   座谈会   响亮   典型   铁路   形象   读者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