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新时代的呼唤

——读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有感


任川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近日,偶然在工作的车间职工阅览室书柜里发现一本小说:《成昆线上》,作者曾从技。虽然因为多年匆忙的一线工作,早已丢下看大部头书籍的习惯,但对作者曾从技老师却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抽出来随手快速浏览一下,那知打开就停不下来,忍不做拿回寝室,连着三个夜晚,熬半宿读完。内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澎湃而绵软,总觉有话要说。至少对我们干好养路工作,有颇多益处。

早些年因工作关系,和作者有过一两次短暂的接触,他为人的谦逊恭俭,正如他的散文风格。作者在繁忙的领导岗位上操持多年,但仍笔耕不止,前些年的作品多以散文形式为主,出版了《我的牛石镇》,《拥抱平凡》、《享受平凡》、《仰望平凡》等以铁路普通员工为书写主角的“平凡”系列散文,我不太系统地读过其中一些。他的风格和特色,路内路外有识之人早有定论。大致而言,评者聚焦于作者的人情世态的智慧,以及诚实平易的技巧上。但作者的作品既多,跨度既长,笔锋所及之处,常能发人之所不能发,而他的深沉与警醒,也似乎不能以冲淡谦和等赞词,轻易带过。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成昆线上》以第一部讲述成昆铁路运营管理的长篇文艺作品作为亮点,一经面世,赢得圈内圈外,以及广大一线铁路职工的一片赞誉,在这二十六万字的作品里,作者包含深情地讲述作品里的主人翁:危岩整治工长张玉岱、机车司机黄汝明两个家庭,两代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爱恨情仇,波澜壮阔的人生际遇。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透过张、黄两家个人的悲欢离合,触及新中国在40多年的种种转折;新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人建设者颠沛的工作和生活境遇,以及他们无时不在的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还有女性献身家庭,献身火热的开创时代的勇气和牺牲。

成昆铁路北起成都站,南至昆明,修建和管理难度都是世界之最,而攀枝花至成都的北段,更是穿越大凉山,横跨大渡河,在所谓“地质博物馆”上飞檐走壁。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长篇小说《成昆线上》的故事,正是从这个“地质博物馆”里层层展开,跟随黄汝明的机车,踩着高亢的风笛,英雄般向大山深处去,逐渐让读者完全迷醉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成昆”的激情之中…….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文学播种者,作者不断地扣问:在如此艰辛的环境里,在充满缺憾的时代,什么才是必要的坚持。作者没有喊口号,更没有说教的欲望,只借张玉岱“直杠杠”的话:“老线需要人,新线更需要人……”就丢下甜城内江的温馨小家,和从东北来支援西南铁路新线的黄汝明相遇了,娇妻也硬没拗过“倔驴样的男人”,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啊!从此,演绎了他们大山大水的传奇人生。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作者当然明白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在于大江大海般的激情宣泄,更在于所蕴含的丰厚思辨的正能量,永远伺机喷薄而出,令不同时空的读者荡气回肠。

很少有人像作者一样,如此走近书写的历史和那个年代。作为一个铁路作家,读书是在铁路中专,然后在铁路工作,直到退休,整整42年。作者对铁路企业,对铁路人,是如此熟悉和充满深情,正如作者所说:“吃着铁路饭,穿着铁路衣,住着铁路房,干着铁路活,挣着铁路钱,对铁路尤其是西南铁路,怀着赤子之于慈母的深厚感情。”所以,我们很难在其他关于成昆铁路的文学作品中看到,将真实的历史和文学做出如此缜密绵长和诚恳的交汇。作者书写成都铁路局管内的普通建设者,更是开创者的个体生命感受,来见证文学无所不在的无穷魅力。当铁路二代张明丽退休时,同时是铁路二代的老公黄正北献给了她一本诗集,书名叫《怒放吧,索玛多——献给成昆铁路的女看守工》。诗歌可以让看守工感怀,文学也可以穿透历史。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正是对这部作品的阅读,让我更进一步地理解了铁路人,理解了成昆线上每一位看守工,养路工,小站值班员,正是以他们的平凡的力量,在大山里创造了奇迹,串动了山里山外的日日夜夜,带来物质和文明的飞跃。他们是一群能够抓住自己生命尊严个体价值的人,是能够扼住自己命运咽喉的人,是能够体验到自己份量的人。

毋庸讳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修筑禁区”建设运营成昆铁路这一伟大壮举的历史洪流中,以往的文学影视作品,往往以讴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天斗,与地斗”的轰轰烈烈,“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多是按通行的结论,做一些形象话的图解,在文学本身上的认识和发现,稍有不及。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相比之下,《成昆线上》不是这样。这个不光是5、6年的案头准备,而是作者身体力行,放下领导身段,登上大凉山著名的扶贫慢火车,与做小本生意的老木苏促膝交谈,深入彝寨了解世情;夜宿人烟稀少的小站乐武、沙马拉达等,倾听一线职工心声;跟随巡道工的步履,行走在山洪反复冲刷过的铁道路肩;顺着看守工的指引,长时间的凝视远处欲坠的岩石…….只有这样深入的现场体验,加上自己一生的铁路经历,才可能从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出发,用平实的言语,却自有诗意盎然的内蕴笔触,生动书写了黄汝明、张玉岱两家人,在成昆线上的精彩人生。其中既有气势恢宏的铁西抢险,利子依达水害波澜壮阔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他们个人感情生活的相爱相离,又有彝族女青年对铁路工人的由衷欣赏到深情示爱;既有他们挥汗如雨,艰辛劳动的场景,也有他们忍辱负重、悲喜交加的特殊生活境遇。特别是他们刚到成昆线上时,四家人住一个车皮,让人触目惊心。这是一番大胆又非常准确的浓墨重彩,不仅把成昆线开创营运之初,那段重要而峥嵘的艰苦岁月,表现得有血有肉,跃然纸上。透过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处理,传递一个永恒的精神启示:一切正义的事业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足以在不同的普通人物身上以及在不同民族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难怪作者说,他的主要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真实生活的艺术提炼,艺术升华。只有具备高超表现力的文艺作品,才能震撼心灵,启迪人生。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一部长篇文艺作品抓住了一个宏大、富有意义蕴涵的题材,这还只是作品走向成功的潜在基础之一,它要超越平庸、脱颖而出,还需要作家与作品整体的精神把握上,下一番发掘和提炼的真功夫。令人欣喜的是《成昆线上》这方面,用力周全,深入细微,从而显得不同凡响。

这些年来,由于后现代和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小说家在其作品中,有意无意传递一种思绪:历史是苍茫的,偶然的,贯穿着悲观的宿命。历史果真日常如此吗?好在领导我们建设事业的党中央早有预见,近期号召大家学习百年党史,就是一个很及时很有力措施,以防止更多的人滑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历史的偶然性决不能看成历史规律和生命的本质,所有宿命的论调都经不起较真的询问和深入的推敲。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而这部《成昆线上》似乎就是以此为支撑点和切入点,展开了自己的历史叙事和形象塑造。小说《成昆线上》中的不少精妙细节,使我们不难发现,它讲述的张、黄两家两代铁路人的故事,从而构成该故事的两代人四个主要人物——张玉岱、黄汝明、张明丽、黄正北,自然是各有身份,各有经历和鲜明的个性。但是,他们都有惊人的相似:他们的人生都经受住了大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旋流的冲撞和洗涤,在这种冲刷和洗涤中,他们无疑都勇敢地作出不合时宜而又非常壮丽的选择。为了祖国的铁路事业,为了建设大西南,抱着“人世间的万般苦难都吃遍”的宏愿,有的人离开了娇妻,有的人甚至献出了生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成昆铁路营运的良好局面。一向革命加拼命的劳模张玉岱,无疑是时代的宠儿。当读到他把一千多幅孤石危岩分布图和一份报告交给领导时候,我和那位分局领导一样被深深感动了。我们一线的铁路工人,并不完全是拼命三郎,也有细如发丝的心思和情感:无数次的翻山越岭,无数的爬山涉水,然后蜷缩在席棚里和彝家的瓦板房里,就着一盏煤油灯,画出来。它不仅是一份报告,一份分布图,它更是成昆铁路一线职工的心血,是对铁路对祖国无限忠诚的诠释。正是张玉岱、黄汝明、张明丽、黄正北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铁路员工,最终构成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艰难匡正、悲壮推动和顽强建设,构成了一种巨大的生机和动力。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历史承载着某种偶然性,但决不通向宿命,相反,它透过每一个普通人物的纷繁突变与聚合,最终传递历史的必然性。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一个珍视生命价值的人,都应该把握时代命脉,把握历史大潮,以清醒、积极的态度,释放出自己的灵魂和目光,以大写的人生,为历史长河增添理想和家国情怀,推动它的浩然前行。

《成昆线上》除了题材和表现出来的宏大思想主题,从艺术表现形式也颇值得读者注意,首先从叙事结构而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然顺序,立足现实,反叙过去。通过第二代、第三代铁路人的成长,重返今天的成昆线情景。第一代铁路人的见闻、回忆,组合穿插完成大跨度、多视角的生活、工作场景再现。它不仅使作品凭借今昔的对比对话,形成精神意义的衔接和传承,“治山斗水保畅通,团结协作创一流”要在成昆铁路,成都铁路局闪烁永恒的光芒。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自觉回避西方经典作品那些大段,琐细的心理描写和分析,而是在中国古典小说汲取营养,用人物自身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以及独特的细微身体反应,来暗示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同时也丢弃了散文常用的零碎笔调,让激情进入语言,使作者对艺术形象的情感评价得以彰显,极大地丰富了通篇审美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书中的不少章节,催人泪下,令人回味无穷。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读书,尤其是读好书,是新时代的呼唤。我们必须从中吸取知识的营养,陶冶情操才能活出人生的意义和精彩。不管多少年过去,成昆线上车来车往,惟有开创运营之初的成昆往事,反复而坚定地以佳话、传奇、谜团等种种形式被传颂。车间的一位读者,在读完《成昆线上》写到:大渡口畔,大凉山中,修筑营运管理成昆铁路而牺牲的烈士,像天空翱翔的雄鹰,骄傲而谦和地独守着那片净土,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飞扬,暗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复返,动摇了多少信念的根基,既非偶像,也非权威的黄汝明、张玉岱们,永远神采依旧,长留心中。

今天,我们阅读这篇小说,其最大的价值,是获取成昆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力量,立足岗位,格尽职守,不负人生!

曾从技长篇小说《成昆线上》座谈会体会之十五:《时代的呼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成都铁路局   时代   建设者   长篇小说   美文   座谈会   平凡   铁路   领导   精神   生命   人物   人生   作者   作品   工作   历史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