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往事 | 西南河路,当它还是一条河的时候


烟台往事 | 西南河路,当它还是一条河的时候

加盖前的西南河(今西南河路)


烟台往事 | 西南河路,当它还是一条河的时候

如今的西南河路


西南河路南段眼下正在大修,新貌令人期待。从最初的西南河,变成现今的路,几十年间,历经多次修缮改造,这一带承载了许多老烟台的记忆。

上世纪40年代末,自我记事起,西南河就在这里,南北贯穿老城中心,主河道地势较洼。毓璜顶东路口有座跨河桥,桥以北,两岸砌有岸墙,直至南大街段。西岸是一溜商铺,记得北首有一家小饭馆,俗称“老汤锅”,卖牛、羊肉汤,也卖面条、馄饨和烩饼。

我小时候多次随父亲来吃烩饼。油饼切成条,下汤锅里一氽,盛到碗里,再加几片菜叶、蛤肉,小碗一角八分钱,大碗两角七分钱,我每次能吃一小碗。

老汤锅常备煮熟切碎的牛、羊肉及下货,抓一些放碗里,加香菜、葱末和盐,浇一大碗汤就能上桌。食客也有自带干粮来的。这种小饭馆特别适合劳苦大众,生意一向很兴隆。

东岸也是商铺,夹杂着民房,包括一些旧式两层小楼。再往东,是一个菜市场,附近村庄的农民将自产的水果蔬菜带到这里出售,多是市内伙食单位和菜店来采购。这个菜市场一直用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才改建。

南大街桥以北至海岸段,早在解放前就修了河墙,河两岸形成了烟台最初的商贸街区,繁华热闹,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北大街。

西南河上修有多座水泥桥,从北往南数,有北马路(下河口)桥、北大西街连接北大街桥、南鸿(洪)街连接华茂街桥、南大街桥、毓璜顶东路连接建昌街桥,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头道木桥”、“二道木桥”……后来,木桥改为水泥桥,但这个叫法沿用下来。

南大街是烟台的东西主干道,上世纪50年代,群众游行活动必经这条街。我从小爱看热闹,有一次国庆节,南操场开完了群众大会,人们要到南大街游行,我老早在“新世界”那儿等着。游行的队伍走过来,我就随着人流从东往西边走边看,只顾傻乎乎地跟着走,等注意看路的时候,傻了:这是哪里?

还好,能想到往回走,回头又走过南大街桥,顺河东岸路往南走,当看到熟悉的街景和毓东路桥时,这才定下神来。

毓东路桥以南(原来叫头道木桥),河墙就参差不齐了。西南河小学以南以北段没有河墙,裸着一片河滩,一股小水流从中流过,两边的河坡已被人们踩平了,商贩们聚在这里售卖粮米和蔬果。

后来,政府在东岸西南河小学以北一处房舍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供销社以北办起制革厂。再往北,办起了公私合营的西南河市场,又在河西岸办起了百货五部,供销社随之撤销。

西南河小学由一幢两层楼、八间平房和一处庙宇组成。楼房两层共六个教室,操场东边平房两个教室,庙的大殿分作两个教室,教师办公室在紧靠河边的四间房里,校长室、事务室由庙门殿改造而成。

1954年,我入西南河小学读书。学校对面河西岸有一个空场地,算是说书场。有一个说书的老人,总是戴顶帽子,戴一副墨镜,满脸胡子,手里拿着本旧书,以浓重的声调,比比划划地说故事。

1954年以后,西南河毓东路口向南修起了河墙,并修了两座简易杉木桥,一座对着西南河小学校门,另一座在百货五部附近,对着制革厂。

往南在振华街口(现友谊街口),修了一座水泥桥,河道由此改直,经大华毛巾厂东侧向南,直通砖瓦厂北门前(现体育场附近),原河道再由此向西向南,绕捷敏制冰厂转向环山路三孔桥。上世纪70年代,砖瓦厂迁西郊后,此段河道才又改直了。

修了河墙以后,两岸有路,河东岸路窄不平,只能走行人,河西岸路略宽,汽车可行。那时汽车很少,最常见的就是两辆十轮卡车,它们到捷敏制冰厂拉大块冰,往海岸的渔业公司送。

河东岸小学楼以南的几条胡同,全是民房。我有一位同学住在其中的丛仁里胡同,离校最近,从家到校门不过百步。他戴着“三道杠”,比我大4岁,我们这些小兄弟一放学就到他家写作业。

有一次,写完作业已经很晚了,他送我回家,走到正在施工的地委主楼后边时,突然发现,那条小路白天走还好好的,晚上却不见了,被削刮成一个大斜坡。黑灯瞎火,又没有别的路,只好他在前我在后,从斜坡上横爬过去。只是苦了他了,还得横着爬回去。

河道过三孔桥后,分两个支流,一是向东向南通向虎岩泉,另一支流向南西通南山沟达世回尧口子。南山沟流域宽阔,整个南山沟、西山沟包括小璜山、蝎子顶、平顶山、南山等,山上的雨水汇成流,通过三孔桥入西南河,最终入海。这是西南河的起源。

西南河平日无甚流水,只有南山沟西南村奶牛场附近有一处地下渗水,和世回尧口子以下的山沟渗水汇集到一起,使河沟长流水不断,但流量很小。这其中还混合了沿途居民的生活废水和工厂的工业废水,尤其是上游有奶牛场,下游有制革厂,河水污秽,气味尤其难闻。

西南河是典型的季节河,到了汛期,山洪暴发,咆哮奔腾,很轻易就能把人卷走。洪水一过,河又恢复了常态。有意思的是,下河口的海水倒是按时涨潮退潮,从不间断。涨潮时,海水沿河道能冲到南大街桥以南,退潮时又回到下河口原处。

上世纪60年代初,市里开始改造西南河。以东岸河墙为基线,缩窄河床宽度,河床向东线缩靠,修成三道河墙两通水道,上面加盖水泥板,河桥均被拆除,铺设沥青路面。自体育场至海岸线,成为一条平坦的马路,始称西南河路。


文 | 王世海

原文发表于《烟台晚报-烟台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烟台   河口   平房   向南   河西   奶牛场   制革厂   东路   木桥   汤锅   河道   美文   南山   南大街   往事   年代   小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