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少将朱致平

《麻城文化丛书》文选155

大巴山上生死战友情

——记少将朱致平

文/曾 锋

记少将朱致平


朱致平(1914—2008),原名朱嗣兴,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大畈村人。幼时读过2年私塾,后因家贫辍学。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在红四方面军第10师29团特务连任勤务员、学兵连战士,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和湖北河口、枣阳、漫川关战役及突破汉江等战斗。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入川后,任第73师219团2营通讯员、文书,红31军93师政治部青年干事,军教导营政治教导员,军政治部干事,红31军司令部参谋,参加了攻打四川南江、广元县九花岩、抢渡嘉陵江及占领昭化、懋功等战役战斗。长征中,三过草地,两越雪山。到达陕北后,参加了山城堡、甜水铺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后到陕西省径阳县安吴堡中央青年委员会青年训练班任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军事教员、处长、代理班主任等职。1940年5月,调任晋绥抗日根据地青年纵队队长。1941年10月,青年纵队与山西临南县游击队合编为县游击大队,任大队长。1943年初春的一天,朱致平率部于根杨塔村一带设伏,配合主力部队,歼敌日军小队长以下数十人。1944年春,任扩充后的临南县游击支队队长兼副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临南县支队改编为晋绥军区吕梁军分区直属独立16团,他担任任副政委,后调任独立第51团政委。1948年后任第一野战军独立第7旅7团政委,第2兵团3军22团政委,率部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各次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第3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1年入南京高等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第1军7师政委,1961年任陆军第1军副政委,1964年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政治部主任、副部长。同年晋升为陆军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8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风雪大巴山

1932年12月15日,红四方面军总部在西乡以南的钟家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趁四川军阀混战之机翻越大巴山,首先占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

大巴山,在汉江支流经河谷地以东,川、陕、鄂三省边境,为汉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海拔1300-2000米,山势险峻,人称“雄鹰双展翅,难过巴山顶。”从钟家沟经天池寺、核桃树翻过巴山,抵两河口,是条入川的捷径,但路隘山险,人迹罕至,极难通行;过了两河口,便可直下南、巴。为争取时间,出敌不意,进据川北,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以这条“鸟道”作为进军路线。大雪封山,总部要求每人要打两至三双草鞋;带足三天的炒米和铺路、取暖用的稻草;马匹集中,供伤病员使用;多花点钱,尽可能向周围群众购买些衣被。

17日,王树声率73师217团作为全军的先遣队出发,侦察敌情,勘察标示道路,并在每隔5公里的地方搭起一些简陋的小草棚,作为后面大部队伤病员的临时救护站和体弱者的休息处。

19日,方面军主力相继上山。

朱致平时任第73师219团2营通讯员、文书。那天,棉花球般的大雪,飞卷在空中,大地上混混沌沌。他们这一队背着稻草的“稻草人”,眯缝着眼睛,深一脚浅一脚,颠颠簸簸往前移动。

寒风吼叫着迎面扑来,山上的积雪越来越深,从脚面渐渐没及腿肚。走在队伍前面的战士们,将稻草垫在脚下走过去了,但是许多人踏过之后,草冻得又坚又硬,后边的人依然是跌跌滑滑。起初谁摔倒了,还有人笑,后来谁也不能笑别人了,个个跌得冰雪满身。五花八门的“服装”,这时变成了银白色的、坚固的盔甲。一个同志的脚摔坏了,站不起来,另一个同志去背他。山上空气稀薄,背着一个人走上几步,就喘不过气来,只好换人来背。爬着爬着,不知什么时候,周围响起一种清脆的叮叮铃铃的响声,大家都很奇怪,听了半天才弄清楚,原来是冻结在稻草上的小冰棒,经风一吹,发出的撞击的声音。因为身上的冰块越结越多,走起来很吃力,有时不得不相互用棍子敲打几下。

记不清攀登了多少悬崖峭壁,总算是离山顶不远了。上面是漫天的雪浪,高大的树木被雪压得低垂着头。向下一望,一片白皑皑的山涧,缭绕着淡淡的白云,大家简直像在腾云驾雾,但愈来愈感到腿疼腰酸,呼吸也越发感到困难。

天气更加恶劣,雪花变成了冰雹,伴随着狂暴的山风,猛烈地向他们袭来。不少同志被打得鼻青脸肿,裤子冻成了冰筒。有人蹲下休息,“咔”的一声,裤子断下半截,比剪子剪的还齐。手,早冻麻了,用气哈,气是凉的,插进衣襟里暖暖,身上也是凉的。

当夜,方面军在风雪怒号的山顶宿营。大巴山素有“摸天岭”之称,意思是到了山顶上,就可以伸手摸天了。高处不胜寒,各部队想办法解决食住问题,有的搭起“房子”,稻草当床铺,步枪当柱子,绳子当房梁,被单当屋顶;有的挖了一人多深的大雪坑,坑底铺上稻草,大家背靠背坐下,头上顶着两床毯子。吃的都是炒米干粮,拌上雪,就着风,一口一口咽下去。这种晚餐越吃越冷,浑身颤抖,连碗都拿不住,上牙直打下牙,不能咀嚼。

有一个班找到先遣队搭的竹棚,大家互相谦让,谁也不肯睡在中间,班长只好下令:“几个小家伙睡当中!”夜里,小战士向明阳被烟气呛醒,原来是党员陈松庭用竹叶在棚口烧火给战友们烘。他的身上结了一块块的冰凌,裤管已成了两根粗冰筒子,脸和嘴冻的乌青,两腿止不住地发抖。向明阳让陈松庭睡在当中,陈松庭拒绝了,堵着门躺下,为战友们遮风挡寒。次日清晨,向明阳再次醒来,看到陈松庭的被单上没有盖稻草,稻草都加在战友们的身上。向明阳把稻草盖在陈松庭的身上,希望他能多睡一会。可出发时,战友们发现陈松庭已因冻累而牺牲。

朱致平无限感慨地说,当年,红军就是累死冻死,也要彼此相助,战胜艰难险阻。

父辈之歌有传承

50多年前,200多位开国将军组成了一支“将军合唱团”,用质朴而豪迈的歌声鼓舞了一代中国人。2009年,近200位开国元勋的后代组成了“将军后代合唱团”,传承父辈的爱国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

在这个合唱团中,有朱致平将军的女儿朱敏。在朱敏的记忆里,她学会的第一首红歌就是父亲朱致平所教的《八月桂花遍地开》。“那时我还没上学,所以对这首歌印象特别深刻。”朱敏说。朱敏从小就爱好文艺,喜欢唱歌,11岁时参加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从那时起,我就深深爱上了唱红歌。感觉就是各个时期的红歌串起了中共历史,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风貌。”

现在,朱敏转业到地方,在地方纺织系统工作。她总是尽量参加“将军后代合唱团”的活动,到各地演出。“虽然演出很辛苦,但我觉得能够用唱红歌的形式,把父辈的精神传承下去,是一种天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记少将朱致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大巴山   南县   麻城   南江   嘉陵江   汉江   河口   军政   政委   少将   父辈   合唱团   稻草   美文   将军   身上   青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