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

《麻城文化丛书》文选160

麻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技艺(一)


麻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

〇麻城东山老米酒酿造技艺

麻城木子店人世代酿酒,其酿制技术历史悠久。据考证,在境内丁家坳的国家文物保护地——殷郊太子墓出土文物中,便出现了最早的酒器,距今三千多年。

木子店东山老米酒酿制方法独特,采用天然金银花作酒麯,以纯优质糯米、天然矿泉水、名贵中药材为原料,精心酿制而成。其口感甘醇,色泽清淡,香味浓郁,集营养保健于一体,被誉为“麻东一宝”。

木子店东山老米酒的生产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酿制范围仅限于木子店镇方圆15公里以内。该地文化底蕴厚重,酿艺代代相传,饮者千年礼赞,历代文人墨客盛赞木子店老米酒,唐朝黄州刺史杜牧过麻城歧亭,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北宋文豪苏东坡高歌“定慧海棠香千里,东山米酒醉万家”,陆放翁的华美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腊酒即为“米酒”。木子店东山老米酒丰富了深厚的酒文化内涵。千百年来,麻城东山人视烤蔸子火、饮老米酒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生活幸福,其乐无穷。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民谣。


麻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

〇麻城蔡家山窑制陶技艺

麻城蔡家山窑,是一座目前还保留传统方式拉坯、传统大龙窑烧制的窑厂。据传蔡家在宋代就在此建窑,但从两条旧龙窑地下所掘出的刻有“祟祯”字样的碾土石辊可以断定,在明代就有陶器厂应无疑问。该窑能生产数百种日用陶器、陈设陶器。产品造型美观,式样精巧,图案清新,画工细腻,在一九七九年湖北陶瓷质量评比时,被定为特级产品,并誉之为“湖北真陶”。

蔡家山窑以“描金刻花陶”的花货闻名。蔡家山的工匠生产的色釉——描金釉,用铅和不同的陶土配制而成红、黄、黑三色,也称红釉、黄釉、黑釉。这种釉涂上胎坯,附着力极强,烧成后,抗蚀性能好,永不脱落。釉面柔和丰润,深厚古朴,晶莹剔透,光亮耀眼,象是套了一层光瓷,又象是罩了一层透明玻璃。花纹图案,栩栩如生。蔡家山窑采取刻画与描金结合的刻陶装饰方法,主要部分以划花剔地的阳纹为主,次要部分以刮花阴纹作陪衬,主次分明,题材多是花鸟虫鱼,汉纹卷草,地方风格鲜明突出。这一特色使蔡家山陶器在湖北别具一格,并影响半个湖北制陶业。

蔡家山湖北真陶,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珍品,曾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展销。在广州中国商品出口交易会上,蔡家山出产的双底青蛙炉、金瓜小火炉、四季花鸟坛、刻花扑水坛、花鸟小提桶、八方花盆、鸡形酒壶、刻花茶叶筒、花瓶式扑水坛,很受外宾欢迎。上世纪80年代曾是湖北工学院工艺美术系的实习基地。


麻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

〇中驿空心面制作技艺

中驿空心面为手工制作,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它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现在为增加其营养成份,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以鸡蛋、紫薯等制成特色面,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是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最佳食品之一。

原料配方:小麦粉(七五粉或八○粉)50公斤,清油0.3~0.35公斤,食盐0.35~0.7公斤,清水30公斤。

制作方法:

1、和面:按配方取主、辅料,将食盐溶于水中。气温高时,盐和水应略多一些。放入圆桶内和面,搅拌均匀,20分钟后便可划条。

2、划条:将面团从圆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揉成方形,划成10条左右,搓圆,擦上清油,放入圆桶内,盖上薄膜,一小时左右后,就可抻大条。

3、抻大条:将划出的条,从圆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搓成直径3厘米左右的大条,将所有的条接成一根,盘成单帽形,放在面板的一端(盘时,每层之间擦少许清油)。待7~8分钟后再抻小条。

4、抻小条:在面板的另一端放好扑粉2~2.5公斤(面粉、淀粉各半),将面板上盘好的大条搓成直径1厘米左右,经过扑粉,盘入圆桶中,每盘完一层,擦少许清油,从边盘至中心,由中心再盘到边上,反复进行,直至盘完,盖上薄膜,待4小时后再上竹。

5、上竹:先将“羊头”(一种抻长面条的工具)插在圆桶边缘上,再将两根面竹插在“羊头”上。取圆桶中1厘米粗的小条绕在两根面竹上,每绕三周,要马上抻一次,抻长够20厘米左右(因时间长了就抻不动),然后马上放入面槽内吊起(一根面竹架在面槽缘上,另一根以面条吊在槽内)。每根面竹相距1厘米,然后盖上草席,进行发汗1~2小时。

6、挂面:将发汗后的面条取出放在面板上,抖撒一些扑粉,然后将面槽内下端吊着的那根面竹,插入面桩上端的孔内,将面轻轻往下抻,抻至40厘米后,用扑粉分离一次,以免粘结在一起,然后继续再抻,再分离,抻至80厘米时,从面桩上取下,放在面板上,再抖撒一次扑粉,取下面竹,将面条自然吊在面槽内,发汗1~4小时,即可取出晾晒。

7、晒面:将面条从面槽内取出,放在晒坎上的面架上晒干。作法是将面槽内面条,提拢到面架时,将一根面竹插在面架上的第二排孔内,另一端用双手将面条抻长至160厘米左右,再将下端的一根面竹插在旁边的一个孔内,这样反复操作,有十多竹后,站上高凳,将这些面竹取下,插在第三排孔上,边插边抻,抻至插入第一排孔为止(如天气不好,空气干燥,不易抻下时,可抻到抻不动为止)。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抻完。晾晒一二小时后,面条成白色,立得起,折得断,就算晒好了,马上收回,放在面板上,准备切断包装。

8、包装、保存:将面要切成20厘米长的段,每500克一包,一头整齐,贴好标签,放在干燥、避风之处储存。


麻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


麻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

〇夫子河鱼面制作技艺

垂鱼也叫鱼面,据历史记载,麻城是鱼面的发源地,有逾千年的加工历史。鱼面食品以鲜鱼、猪肉、精面粉、食盐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民间传统手工制作而成,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键康食品,被誉为麻城四宝(鱼面、陶器、板栗、麻花)之一。广泛适用于家庭、宾馆宴席食用。

麻城位大别山南麓,盛产野味,猪肉是餐桌上的常菜,其中有一道独具风味的佳肴--鱼面。鱼面制作很有讲究。首先要选鱼肉和猪肉,再拌上麻油、细盐,经过揉、擀、蒸、切、晒等工序精制而成。鱼面形状似普通面条,但更精细,以"色香味形"著称,为湖北特产中的精品。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麻城的五脑山下住着一位麻姑。一天,麻姑在做面条时倒进了刚煮好的鲜鱼汤,家人吃面条时都说味道鲜。聪明的麻姑想,要是在面粉里加些鲜鱼肉做成面条,味道岂不更好?于是麻姑取来鲜鱼的净肉,剁成肉泥和进面粉中,做出了第一碗麻城鱼面。王家麻姑会做鱼面的消息很快在四乡传开,人们都来学艺,并编成歌谣:“擀的面像素纸,切的面像花线,下在锅里团团转,盛在碗里像牡丹”。

据《麻城县志》记载,鱼面的创制时间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出自许姓布行的一位姓黄的厨师之手。鱼面问世后,深受食客欢迎,麻城的鱼面作坊不断增加。1911年鱼面作为麻城名产参加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以“银丝鱼面”获银质奖。

鱼面的作法:去鲜鱼之刺皮,剁其肉至泥酱状,加一定比例的淀粉、食盐揉搓成面,将面分成团,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蒲扇大小之大而薄面饼,然后卷成卷,放蒸笼猛火蒸20~30分钟,出茏后摊开,待冷却后用刀横切成均匀条状,于日光下晒干即成。可单炖,加肉同炖,做火锅主料,亦可油炸而食。炖熟为面条状,故称鱼面。其味鲜美,虽为之鱼,然食无鱼味,实乃一绝。

麻城鱼面不浑汤,是它的一大特点且独特魅力。产品历史久远,制作工艺传统,原料考究,是低醇,高蛋白,口感滑嫩,味美清香的食品,具有健脑、降压、护心等保健功能。早年就是敬孝长辈,馈赠亲友的上乘佳肴。


麻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麻城   麻城市   技艺   扑粉   东山   清油   传统   鲜鱼   米酒   陶器   食盐   湖北   面条   美文   面粉   文化遗产   木子   名录   物质   圆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