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我的知青人生(三)

作者:海风 红月亮知青情

我的知青人生(三)

海风/文


6. 赴京上访


天有不测之风云,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也刮到了宣汉,一时间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震天响,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夺权风盛行。很快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被打倒了、被夺权了、公社也瘫痪了,接着又有人提出砸烂社办林场、彻底闹革命,这下可惨了。林场瘫痪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规章制度不起作用了,猪、牛、羊被人拉出去卖了;有的知青跑出去搞文化大革命,搞串连去了,有的乘机跑回重庆探亲去了,本地场员都跑回原来的生产队挣工分去了,没有人出工了,山也不巡了。当时正值春耕时期,社办林场不像其它单位和企业,现在不抓春耕,不种庄稼,秋后吃什么?不久厨房饭也没有人煮了,眼看着库存的粮食越来越少,知青们生活无依无靠,连生存都受到了威胁。

海风:我的知青人生(三)


明明我们林场办得好好的,怎么要砸烂呢?为什么没人管知青的生存了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海风感到很茫然、很困惑、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一个稚嫩的想法出现在脑海,党中央知不知道下面的情况?知青们怎么办?到北京去,向毛主席、党中央反映我们下乡知识青年的困难现状和想法。于是在1967年6月,海风想尽办法终于回到了离别三年的家乡重庆。


回到家后发现家已变了大样,母亲去年溺水死亡后,原在母亲身边的小妹来到父亲身边。父亲再婚了,继母带来一个小弟,肚子里又怀上了一个,家庭关系复杂,生活依然贫困。


为了到北京去,海风找到原来还在读书的同学,参加了他们北上串连的红卫兵队伍。那时中央已经通令全国停止大串连,这些红卫兵无非是想借串连趁机到各地去免费玩耍,海风想到北京上访又没钱买车票,只有跟着他们一起走。我们从沙坪坝出发走了五天才到内江,后来乘车到了成都,又从成都出发走走停停到了广元,实在走不动了,在朝化中学接待站休息了二天,海风就学别人爬上了去北京的火车,终于在一天傍晚到了北京,因海风没有火车票出不了站,只有反方向走了很长一段路才从一条小巷出了北京站。

海风:我的知青人生(三)

海风1967年7月赴京上访时在天安门前留影


出了站海风十分兴奋,连夜步行走到天安门。望着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望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海风激动万分,心想一定要好好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情况。


那时到北京上访的人很多,海风独自一人,人生地不熟的好不容易才找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秘书厅文化革命联合接待室,终于向中央反映了我们是怎样下乡上山的,现在知识青年在农村的困难处境,接待我的是一位年纪四十岁左右的女同志,态度很好,她说会向上级反馈这些情况,并向宣汉县委出了一个介绍公函,叫海风带回去向当地县委反映情况,就地闹革命。海风在北京只待了几天,因为身上没有钱,也没心思到处去看看,就凭这个介绍公函去办理了火车票,一个人坐火车回到了重庆。

海风:我的知青人生(三)


海风1967年7月赴京上访留存的介绍信


不想回到重庆后不久,武斗骤然升级,交通中断,一 时回不了宣汉,考虑到家里的特殊情况,不能待在家里吃 闲饭,海风就每天到大河沟渣场去捡厂里生产后倾倒的炭渣,拿回家烧火做饭给家里节约点开支。


一直等到九月底, 重庆到达县的交通恢复了,又凭北京开的那个公函去办理车票,才回到宣汉。顺便说一下,回到宣汉后,县委早已不存在,县革委会造反派掌权,听说知青的事叫你赶快走,根本不管你下乡知青。所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秘书厅文化革命联合接待室开出的,盖有大印的介绍公函,得以保存下来,留在海风手里,如今也算是文革时期的一件特殊文物了。


7. 狗肉除夕

1967年国庆节,海风回到了 宣汉,此时社办林场虽然名义上还存在,但没有一点生气。大多数人都没有回来,有的知青继续在外面流浪,串连、搞武斗;有的待在重庆家里不愿意回来,本地场员也不回来。因上半年搞文革造反,基本没人种庄稼,田、土地大多荒芜,有的收成也不好,国家早已不供应知青粮食,靠自给自足,林场基本上没有什么吃的。几个学了点木匠、石匠、弹花匠手艺的知青,就跟着他们农村的师傅在外自谋生活去了,还剩下4个家庭困难、没有任何办法的知青在林场饥一顿、饱一顿的苦熬着。


海风回到林场后见此困难情境,心里非常着急,马上跑到公社革委会反映情况,要求解决点粮食,不然要饿死人,要出人命了。公社老领导看到林场知青确实困难,告诉革委会,万一饿死了知青,上面追究起来也不好交待。革委会才想法给林场知青调剂了几百斤红薯、老玉米等粮食和一些小春作物的种子,告诉知青千万不能把种子吃了。


海 风又去把林场指导员请回来,和指导员商量还是要把林场撑起来。我们提出不靠天、不靠地,自力更生求生存的口号,带领剩下的几名知青,每天坚持出工。因正是小春作物播种时期,农时不等人,在肚子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坚持把小春作物小麦、胡豆、豌豆等播种下去,我们还上山砍柴,为过冬准备了很多柴禾。

海风:我的知青人生(三)


寒冷的冬天来了,路上结冰、大雪封山,我们这里冬天几个月基本上都不做什么事,整天坐在火坑边烤火,直烤得脚杆上都起大块大块的火斑,饿了就在火坑边吃两个烤红薯,烤洋芋充饥。


临近大年三十知青们也想过年,但都没有钱,也没有粮食,怎么过年?就在大家愁眉苦脸的时候,天无绝人之路。附近有个村民主动来找我们,他说开春后他想修房子,他看上我们林场那两株高大的枫香树。我们就跟他讲条件,让他把他家养的那条大黄狗牵来换,他同意了。第二天他把狗牵来,还背来一筐萝卜,知青们几棒就把大黄狗打死了,连皮都舍不得剐,只把毛刮了,炖了很大一鼎锅狗肉萝卜汤。


三十晚上,五个留守知青围在火坑边,吃着 烤红薯、喝着狗肉汤,太舒服了。这样的除夕,这样的年夜饭,很多人是享受不到的,也是终身难忘的


度过春荒,一直坚持到小春作物出来才有点改善,天气暖和后,在外面逗留的知青也陆续回林场来了,我们又找公社解决了部分种子投入大春作物的生产。整个1967年,1968年就在这混乱、饥饿中挣扎,总算熬过来了。


1968年底,毛主席发出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席卷全国,大量的新知青就要来了。公社革委会根据上级的指示,宣布正式撤销社办林场,所有森林、土地划归附近生产队,本地场员返回原生产队,知识青年可在全公社十个大队,九十几个生产队自由选择落户。1969年2月,海风终于结束了四年多的林场生活,来到七大队八生产队樟垭沟插队落户。

8. 落户樟垭沟

樟垭沟生产队在野猪山东边,三面都是山,只有西边一条狭长的山沟通向山外。从外面进山,沿着蜿蜒深邃的山沟逐渐上行,两边山上是茂密的山林,沟边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溪,溪水清澈透亮,村民们都是直接饮用,海风用手捧了一把,入口清凉、微甜、很解渴。半山腰上两株需两人才能合抱的大柏树,像威严的哨兵矗立山口,村民们大多要在此歇脚、乘凉。这两株大柏树粗壮高大,枝繁叶茂,也是樟垭沟的风水树,村民对这两株大柏树十分崇敬和爱护。据说1958年大炼钢铁时,外面有人想把此树砍去炼铁,遭到全村人的奋力阻挡,大柏树才得以保存下来。

海风:我的知青人生(三)


走过大柏树不久,天地突然开阔,四面群山自然后退,形成一个大约200多亩的凹形浅丘,四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好一个世外桃园。桃园虽好,但也造成樟垭沟交通不便,自然封闭,地多田少,贫穷落后的现状。


海风原所在的社办林场在谯家山上,距樟垭沟不过六、七里地,在林场当卫生员时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很多都认识海风,有的还找海风看过病。特别是樟垭沟村的符代荣队长有天晚上生病了,还专门派人到林场请海风去给他看过病,因此对海风的印象很好。当听说林场要撤销,知青们要重新分配到各生产队后,符队长专门跑到公社去,要求公社把海风这个知青派到他们生产队去落户,同时符队长还亲自带人到林场来,当面邀请海风到他们生产队去。其它知青全部都选择到山下,田多、粮多,条件较好的生产队去了。看到樟垭沟村民如此热情,特别是符队长的真诚邀请,海风毅然决定留在野猪山上,到樟垭沟生产队落户。


得知知青海风要来樟垭沟落户的消息,村民们很是高兴。因为山上树木多,樟垭沟村民在符队长的号召下,把自家准备以后建房的材料借出来,抓紧时间很快为海风建造了一楼一底全木料的一套新木板房,并且还在旁边建了猪圈,牛棚,还给海风划出了条件较好的自留地和很大一坡自留山林。


樟垭沟生产队的符队长是解放初期土改时入党的老 党员,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很明事理,正直豪爽,在全公社都有点名气,在樟垭沟村有较高的威望。


1969年2月份,海风正式到樟垭沟生产队落户的那天,队长宣布,这个知青是我们请来的贵人,我们要以最真诚,最隆重的礼遇欢迎。他刚来什么都没有,今天从他家开始每户招待伙食一天。弄的海风都不好意思,连说用不着这样,感谢大家了,他自己能够克服解决。但社员们很热情,说不到家里去吃饭就是瞧不起他们。没办法,只好每家都登门,但是村里有两户是地主,富农成份,不能去。全队共有35户,硬是每户一天,连续上门吃了整整33天。最后连没有登门去吃饭的那两户地主,富农家庭,他们也都悄悄地送来了大米和干面条放在海风家门口。


那时社员们的生活都很困难,海风作为贵客上门吃饭都很难吃到肉,不过是在平时煮的红薯饭里多抓了一把大米,条件好点的家庭用菜油炸了点素面砣砣而已。通过一个多月的上门走访,海风对樟垭沟生产队的很多情况有了一些初步了解,樟垭沟村民的朴实,热情使海风也感动不已。


9. 五好记工员

因海风在林场干过几年,农村的主要农活基本上都会,什么耕田耙田,达田坎,栽秧达谷,割麦碾场,就连什么时候该下什么种,农历二十四节气等都很熟悉,买化肥,送公粮,背个150斤都没有问题。落户樟垭沟后,社员们见海风什么农活都会干,而且干的不错,一致同意给他评10分,属全劳动力。


那时农村生产队属集体经济,独立核算,社员们每天同时出工,同时收工,集体劳动,每个社员不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每天的劳动都记工分。在生产队只有身体强壮、什么农活都会干的男人,称为全劳动力,每天的劳动可以记10分,其余的依次递减,最小的小孩每天的劳动只有2分,而最强悍、能干的女人,最多只能评9分。每个人,每天的劳动评多少分,全由队委会决定。队委会由队长,有的队也有副队长,民兵连长或治保主任,妇女主任、会计、出纳、记工员,保管员组成。社员们一年到头全靠工分来决定分配口粮,现金和其它物品。


由于生产队原来的记工员有弄虚作假,任人唯亲,多拿多占,社员们很有意见。海风来到樟垭沟后,大多数社员认为知青是上面派下来的,又是外姓(樟垭沟绝大多数村民都是“符”姓),没有什么扯不清的关系,知青又比较正直、公正。因此要求改选记工员,不久,海风被选为记工员。

海风:我的知青人生(三)

当年在生产队劳动时的工分册


你别看记工员在农村生产队“官”不大,却很关键,很有实权。


(1)每个社员,每天的劳动评多少分,他在队委会有资格投票权。


(2)每个社员,每天的劳动情况,或效果如何,他有检查验收扣分权。


(3)每家每户给集体投送的肥料,如:人、猪粪便肥,牛、羊粪便肥,草木灰肥,绿叶青肥等,肥料等级不一样,记的工分就不一样。记工员有质量、数量、检查、验收、并记多少工分的决断权。


(4)意外情况下,如大风大雨抢险,或临时性出工,其它人不清楚,记工员有给谁记多少工分的决断权。

(5)对外参加社会上派工,如修公路,修水库等,记工员有给谁记多少工分的决断权。


(6)年终凭工分分配口粮,物资,结余款等重大事项,记工员有给每户记总工分的最终统计权。


就以上这六大实权来看,每一项都关乎着社员的切身利益,你说记工员重要不重要。


海风当上记工员后,不负社员们的重望,大公无私,赏罚分明。每人的劳动工分手册由他亲自填写,每月张榜公布每户的工分情况,杜绝了不少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的现象(特别是投工,投肥情况),也得罪了一些人,但却得到广大社员和队长的支持拥护。社员们到处说,他们那儿的知青记工员,大公无私,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他台账清楚,我们现在心里很踏实,由此海风受到公社革委会的表扬,被评为五好记工员。

海风:我的知青人生(三)

海风当年的劳动工分手册内页


(未完待续)


海风:我的知青人生(三)

作者邹维兴,笔名海风,1949年7月生人。1964年5月下乡到四川省宣汉县马家公社务农近八年,其间当过赤脚医生、代课教师、生产队基层干部。后“特招”到矿山井下,当井下矿工七年,改革开放后得以读书三年。中共党员、机械工程师,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也下海经商多年。退休后热爱为知青服务,也喜欢业余写作,曾发表过一些文章和专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知青   宣汉   海风   革委会   知识青年   生产队   工分   社员   林场   重庆   美文   北京   村民   公社   队长   情况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