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知青情缘

转载自公众号:一壁残阳

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洪 耘

北京老知青

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这张照片是我(左)和同学黄允华(右)在插队的延安县河庄坪公社若寺湾村居住的窑洞前拍摄,我在这里住了三年。看到这张照片就想起那难忘的知青岁月。

  若寺湾村离城六十多里,是河庄坪公社最偏远、最艰苦、深入沟掌的一个小山村。村庄在大山深处,地无三尺平,开门见山,出门爬坡。老乡的窑洞高高低低,星星点点撒落在三面山上。窑洞的设计别具一格,进门是“厅”,里面有灶台,一长条桌。左侧靠外界是一个比灶台略高的洞口,从洞口探进去是一个坑。坑的三面是土墙,一面挨着窗户,采光极好,我们住的窑洞坐北朝南,冬暖夏凉,阳光洒满一坑。

  美中不足的是窑洞西侧挨着生产队的羊圈,夜半山村常有大灰狼来骚扰羊群,我们常常在酣睡中被惊醒。我们几个女生胆小,也不敢出去,就在坑上学着老乡喊几嗓子驱赶大灰狼。


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当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的理解就是:脚上要有泥巴,皮肤要晒得黑黑的,我们天天扛着锄头、拿着镰刀、带着背绳跟着社员早起晚归、披星戴月,两头不见日头,翻好几座山去种地。我们虽然是在城市长大的女学生,却比村里的女子、婆姨出工都多。

  在生产队我争着干男劳力干的活,如扶犁牮地、抓粪、推车、打夯等,样样都不落下。盛夏在山上干活,烈日灼烤、暴晒,暴露的胳臂都晒脱皮了。冬天山上寒风凛冽,手、耳朵、脸都生了冻疮。


  记得队上打窑洞,出早工时男劳力都要到挺远的村外背石板,那天我也跟着去了。社员帮我把又重又硬的石板背在背上,一步步往回走。别人都比我走得快,一会儿就没了人影。等我到了村口,没人能帮我把背上的石板放下来,也找不到能靠的地方,没有力气蹲下身子放下石板,我只好松了手里勒的绳子,站着想侧身把石板从背上滑落到地上。没想到,石板下去时,脚没闪开,正好砸在自己的脚面上,疼得我直冒汗,一瘸一拐地去灶房吃了早饭,又跛着脚上山干活。后来被砸的大脚趾盖变黑坏死,整个指甲都掉了。

  在山上干活时我最怕遇上蛇。有一次我正在锄地,突然窜出一条蛇来,我吓得闪开,一只脚踩空,差点掉下山崖。一起插队的陈丽梅胆子大,她听说有蛇,就上前问:在哪儿呢?在哪儿呢?过去一手抓起蛇的尾巴,一圈圈抡,直至抡死。男生徐晶晶取出蛇的胆汁喝,收工回灶房做成一小盘鸡蛋炒蛇肉解馋。第二天出工路上,丽梅从衣服口袋掏出钢笔给我看,她把蛇皮做成笔帽套在钢笔上。


  ▼作者(右二)和同学们走在村外的土路上

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离开延安后,我一直牵挂着世代生活在那片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不知他们现在生活得怎样?是不是已经脱贫致富?我退休后两次重返熟悉并挥洒过青春汗水的黄土高坡,那山、那沟,去看望曾经和自己一道经历风雨、一起受苦受难的乡亲们,去寻找那个纯真年代留下的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作者洪耘刚到延安不久时留影

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洪耘(右)在延安时与同学陈丽梅在村里

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洪耘(右一)与同学在村外小河的巨石上休息

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洪耘(中)与同学黄允华(左)、陈丽梅(右)在自己的窑洞门前留影

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作者洪耘(左)退休后在同学家聚会,赏北京春天小区里的美景。

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洪耘(二排左三)和同学们,与丰盛学校原校长陈秀云(前排左四)、党委书记刘国玮(前排左三)、班主任康英勤(前排左五)、教导主任付安平(前排左六)在一起。

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

注:本文原载北京丰盛学校

  《丰盛千千树(上)》一书

  主编:吴安 副主编:汪葆明 董九九



   作者简介

  洪耘,1962-1968年在北京丰盛学校就读,高68届毕业生;1969年1月到延安河庄坪公社若寺湾大队插队,1971年10月招工离开,之后回北京,现已退休。


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黄土高坡上的若寺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高坡   黄土   灶房   延安   窑洞   生产队   灶台   大灰狼   社员   前排   石板   丰盛   美文   北京   公社   同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