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时代的官办学校与孔子的老师

谈这个话题源于一则不友好的评论。本人在7月份时回答了一条悟空问答: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近现代找不出一个有名的思想家?

我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指出了命题的错误:孔子是封建社会标榜的思想家,并不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接着告诉命题者,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毛泽东,当然也是近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论证的时,首先肯定了孔子的历史贡献:整理编辑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了下来。

教育上的贡献,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

这句话使网友产生了质疑:“孔子是哪个公办学校毕业的?”以我“堪忧”的智商理解不错的话,他认为孔子以前就没有公学,还引来5位网友点赞。可惜这条评论才看到,没有及时解除他们的困惑。

孔子时代的官办学校与孔子的老师

所以,在此想探讨一下孔子时代的官学与孔子这么大的学问是跟谁学的?以回答网友的关切。

一、孔子时代有没有官学?回答是肯定的

本人在典籍里找到了两条关于夏商周三代关于官办学校的记载:

一条记载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滕是在齐鲁边界上的小国,滕文公是很有作为的国君,也很欣赏孟子,在其作太子的时候就与孟子友善,在做了国君后,第一时间把孟子请来探讨治国理政方略。孟子围绕“民事不可缓”的中心提出了自己“仁政”与“王道”思想。其中谈到了田税和土地政策,也谈到了教育、教化的问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孟子告诉滕文公,“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校’是教导;‘序’是习射。学校的称呼,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太学),三代共用这个名称。

指出开办学校的重要性,可以用来教育人懂得伦理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上行下效)。还讲了办学校历史意义:如果国君能这么做,后世圣王出现,必然会来效法的,这样国君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

另一条是《史记.儒林列传》所载,汉初“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汉有天下到汉武帝时代有六七十年了还没来得及办官学,这办事效率比新中国成立立马恢复、扩大建立各类学校可是天壤之别。儒学在武帝时地位陡升,博士公孙弘已摄相位,上书汉武帝(今上),建议依照过去的做法开办官学,提拔少年才俊:

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这与孟子的说法一致。提出要依照过去经验创办学校,实施教化,要首先从京城开始树立榜样,再从京城推广到地方。

孔子时代的官办学校与孔子的老师

这两条材料足以说明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有官学的,在地方上叫“庠”(xiáng);中央的太学叫“学”。

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官学本身即是学校,又是政府机构,教师也是由官员兼任。

二、孔子的老师是谁?

既然有官学,那么孔子上过官学(公学)吗?这一点质疑,网友是对的。孔子没有上过官学。

《史记》里没有记载孔子上过官学,“真正的信史自司马迁始”(毛泽东语),我们还是信司马迁的吧。

因为孔子“贫且贱”,官学本来就是为贵族弟子而操办的,属于贵族阶层,孔子显然不够上学的条件。

那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孔子不能上官学,但在幼时肯定拜过私塾老师,跟他学过认字(小学)。以后就是通过自学成才的,孔子的祖上是宋国贵族,传下来的《诗》《书》《礼》《乐》还是有的。孔子父早逝,其母亲对他的早期教育一定是很严格,对他的成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时代的官办学校与孔子的老师

十五而志于学

孔子善于观察,看到大人在婚丧嫁娶、祭祀时的礼仪会进行模仿。《孔子世家》载: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与别个儿童玩的不一样,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

幼时的经历是深刻的,孔子之所以痴迷于周礼,在很大程度上孔子幼时以《诗》《书》《礼》《乐》为伴,而“日久生情”。

周游列国,老师遍天下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也学习别人的思想,兼收并蓄。使孔子尊为“老师”的还是有:

孔子之所严事:於周则老子;於卫,蘧伯玉;於齐,晏平仲;於楚,老莱子;於郑,子产;於鲁,孟公绰。

《史记》记载有教师与学生互动行为的有:

1.老子

孔子时代的官办学校与孔子的老师

拜老子为师

司马迁记载,老子作过周“守藏室之史”,即国家图书馆馆长。又说老子是隐君子。

孔子曾由鲁君资助车马费,南宫敬叔陪同前往周都洛阳,拜见了老子,向老子请教具体的礼仪制度,《老子韩非子列传》《孔子列传》中都有记载。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些话让孔子琢磨了一辈子,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在孔子眼里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老子的“道”也太深奥了,也使孔子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慨叹。

2.师襄

孔子时代的官办学校与孔子的老师

痴迷参悟乐理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孔子到晋国向当时闻名于诸侯的乐官师襄学习琴艺,学了很久,翻来覆去只弹一首曲,不仅参悟到了曲子作者的志向、为人,还能看到了作者的样貌。跟老师说:

“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这种执着连老师都跪了。

3.苌弘

苌弘博学多才,《淮南子》是这样描述他的:“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历律之数,无所不通”。孔子在齐国时便久仰其大名,后前往周国拜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的知识。

“圣人无常师”,孔子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但人人都是他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文武双全,可见学问之渊博;得其真传者七十二人,可见教育成果之显著。

即使如此,孔子晚年依然孜孜不倦地学习:

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相对于他的学说,他的学习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孔子   国君   孟子   史记   老师   太学   学校   时代   京城   幼时   列传   思想家   美文   中国   老子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