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周公预言:鲁将北面事齐

山东简称“鲁”,亦称“齐鲁”。读《史记》得知,这源于西周分封时在今山东地界上的两个大国,齐国与鲁国。

武王伐纣克商,分封天下。封武王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封武王军师尊为“尚父”的吕尚於齐营丘,是为齐太公。

天下已平,齐太公到齐国就任。周公旦并没有到封地,因这时武王重病,留下来辅佐武王。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周公又留下来辅佐成王。周公之子伯禽代封鲁公到封地就任。

《史记》记载了两位国君就国后回来向摄政王周公汇报初步治理的情况: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後除之,故迟。”

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

周公听到太公的述职,联想到伯禽的述职,不禁长叹:

“呜呼,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读《史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周公预言:鲁将北面事齐

不得不说,周公真神人也,从一快一慢的报政速度与治国理念,看到了两国的未来走向。

西周时的齐鲁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与现在大不同,武王封齐以为屏障,封鲁以为股肱。从地理环境来说,鲁地位于泰山之阳的汶泗流域,土地肥沃,湖河纵横,人口众多,物产丰饶。

周人以自身为中心将少数民族按方位划分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皆为蔑称)。而齐地人正是被称为东夷的“野蛮人”聚集地。地理位置险恶,北临渤海,东为半岛,土地盐碱,人口稀少。

但因为两国国君的治国理念、方略不同,正如周公预测的那样,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伯禽至国,用了三年的时间,"变其俗,革其礼"。移风易俗,而让当地百姓屈就伯禽所认为的好的风俗习惯;废除当地的礼教制度,而就范周朝的礼法。可谓蚤兴夜寐,励精图治。三年报政已经很快了,比照新中国成立70多年了,但封建思想一遇风吹草动就沉渣泛起。“变其俗,革其礼”是多么复杂的工程啊。

但其结果并没有“初衷”那么美好。在鲁国,周礼至上,也就是后来孔子推行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血缘,论贵贱,排名份,因循守旧。

经济上“重农抑商”,无所建树。

吕尚到齐地后首先打击了来犯的莱侯,以营丘为都城,得到了齐人的拥护。

读《史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周公预言:鲁将北面事齐

在治理上与鲁伯禽反其道而行之。"因其俗,简其礼"。对于齐地的风俗习惯,不是一概否定,而是因势利导,原有的风俗只要能维持社会秩序就一概保留。礼仪、礼节根据需要从简。

在经济上变不利的地理环境为资源优势,大搞渔业生产,发展制盐业。

在解放劳动力上,太公不拘泥于周礼,《食货志》载:

“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

重视妇女的地位与作用,相对于不重视女性社会地位的鲁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国策。

发展被鲁国鄙视的末业——商业:

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繦至而辐凑。

繦即襁褓、包裹,辅即车轮。这是《食货志》中概括当时“市场”上的盛况:四面八方的人带着包,赶着马车,来贩运商品”。

由此,

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太公之后齐经过几代的萧条,到齐桓公时重用管仲。管仲接续了太公的治国理念,并发扬光大。齐遂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的大国,成春秋五霸之首。正如周公预言:鲁国北面事齐。

鲁国虽以"周礼在鲁"为荣,以礼仪之邦自居。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教,并没有阻止乱臣贼子悲剧的上演:幽公弟杀幽公以自立,懿公侄伯弑懿公自立,子允弑隐公而自立,叔牙饮鸩,庆父杀子斑、湣公,襄仲杀嫡立庶,昭公、哀公被臣下所攻出奔。这正是孔子痛恨的"礼崩乐坏",王道没落。

但孔子的出现,他的那套“克己复礼”,并没有改变国穷民弱的局面。

读《史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周公预言:鲁将北面事齐

《儒林列传》中司马迁感叹到: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外边兵已经打进来了,儒生们居然用这样的方式御敌,国能不灭吗?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考察齐鲁的兴衰印证了当今的一句名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史记   管仲   周礼   国君   孔子   齐鲁   东夷   封地   太公   礼乐   齐国   风俗习惯   地理环境   自立   美文   大国   平易近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