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偏心母铸大错,黄泉见全大义

《红楼梦》里贾赦在家族宴会上讲了一个偏心的母亲,心偏到肋条边了的故事,讽刺贾母偏心。但历史上确有这么一个母亲,因偏心铸成大错。

《郑世家》记载:春秋时,郑武公夫人生长子时吃尽苦头。

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

“寤生”当是指难产。过去讲,“女人生孩子是鬼门关里走一遭”,何况是难产呢。这样刻骨铭心的疼痛让母亲给儿子取小名“寤生”,时时刻刻不忘难产的遭遇,并因此不爱寤生。

读《史记》:偏心母铸大错,黄泉见全大义

而小儿子叔段出生顺产,母亲爱叔段,更加疏远寤生,并做出很多出格的偏心事。

1.废长立幼,不被允许

郑武公病重,夫人恳请武公改立叔段为太子。郑武公认为废长立幼非社稷之福,没答应夫人的请求。当年,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2.封段于京,京大于国

郑庄公继位元年,母亲武姜威逼庄公把京(今郑州市荥阳东南)封给叔段。京是郑国大邑,城垣高大,人口众多,物产丰饶。庄公知道京大于国的隐患,大夫祭仲也进谏道:“京邑比都城还要大,不可作为庶弟的封邑。”庄公无奈地说:“这是母亲的要求,我不敢不给!”

3.纵容叔段,密谋袭郑

叔段到京邑后,号称京城太叔。在母亲武姜的纵容下,对兄长傲慢无礼,并招兵买马,加固城池,囤积粮草,壮大自己的势力。并与母亲武姜合谋,准备里应外合,袭击郑都城,篡夺王位。

读《史记》:偏心母铸大错,黄泉见全大义

4.谋反失败,段走母囚

弟弟与母亲的作为郑庄公心里清清楚楚,但他老谋深算,早就做好应变的准备,但却不动声色。

这不能怪庄公,从小不被母亲疼爱,母亲又为了兄弟得寸进尺,步步紧逼。母亲的偏心已使他不再顾念母子情,兄弟义。

庄公二十二年,正如庄公所料,该来的还是来了。叔段发兵袭击郑都,母亲武姜为内应。以逸待劳的庄公予以还击,叔段兵败逃回京邑。庄公乘胜追击讨伐京邑。二十多年来京邑人已经受够叔段的豪橫,倒戈反段。叔段又逃到鄢地(今河南鄢陵),庄公的军队追到鄢地,鄢地被攻下。叔段只有逃出国外,到了卫国共地(今河南辉县)。从此再没回来,故称共叔段。

庄公赶跑了叔段,回来处置母亲,让她迁出国都,到偏僻的城颍。并发誓:

“不至黄泉,毋相见也。”

“黄泉”即地下的泉水,传说人死后居住的地方。庄公下毒誓,此生不想见!

读《史记》:偏心母铸大错,黄泉见全大义

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应该是母亲之过吧,对长子因难产而不爱。设想一下,寤生从小没有得到母亲的慈爱,能不怨恨,心理扭曲吗?对于少子则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以为宠就是爱。对于小儿的不臣之心不是劝告,而是合谋,要小儿子篡位大儿子。所以,小儿子逃到国外不能尊享荣华富贵也是母亲一手造成的。

历史总是眷顾胜利者。母亲被囚禁一年多,庄公开始思念母亲了,后悔与母亲黄泉相见的誓言。这时,颍谷的考叔知道庄公的心思,就来拜见。庄公赏赐颖考叔与自己共享御膳。考叔说:“臣有母亲,请君王允许把御膳带回家,送给母亲吃。”庄公感慨地说:“你有母亲可以奉养,但我很思念母亲母,又不想违背誓言,怎么办?”考叔早就替庄公设计了两全之策:“君王可以挖个洞,挖到地下水就是到了“黄泉”了,那样既不违背誓言,又能见到母亲了。”

庄公听从了考叔的建议,让人挖了一个见到地下水的隧道,派人请母亲到此相见。

读《史记》:偏心母铸大错,黄泉见全大义

终于后悔的武姜没有了往日的嚣张跋扈,与大儿子庄公回到了国都。

“大孙子、小儿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偏心”是人的共性,但不能过分。特别是“二胎”家庭,要充分认识偏心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一碗水端平,培养两个孩子兄友弟恭,其乐融融,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偏心   鄢陵   大邑   黄泉   辉县   都城   史记   大儿子   小儿子   国都   大义   地下水   河南   君王   美文   夫人   誓言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